李大钊研究的创新与突破——评《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2012-01-28 04:40张静如
中共党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李大钊政党中国共产党

张静如 杨 娜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裴赞芬与石家庄学院的宋杉岐两位青年学者的合著—— 《李大钊与早期共产党》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4月出版。该书从现代政治文明、现代政党史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建党上的贡献及其对早期共产党成长的作用。它既合理说明了李大钊提出建党问题的基本依据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特殊性所在,又科学评价了李大钊在共产党创立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李大钊精神的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拓展了李大钊研究。通览全书,作者通过清晰的脉络,翔实的史料,向读者展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曲折历程,同时也勾勒出了李大钊丰满而生动的政党人物形象。具体而言,《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研究视角新颖

国内关于李大钊的研究,在其英勇就义之后,就已经起步。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各种条件的约束,研究并未深入。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对李大钊研究方才逐渐走向系统化与全面化,当前已成为党史人物研究中一个比较活跃且建树颇多的领域。不过,能够拓展的空间和领域还有很多,《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例。

从研究视角来看,作者一方面选取了李大钊的政党观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时代为坐标,分析和评价了李大钊的政党观及其与早期共产党的关系,从政党史的微观层面肯定了李大钊在中共早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作者把研究的时间段压缩在1921年至1927年之间,不是以李大钊的整个人生历程为考察对象,而是抽取了其中一个阶段来进行解读,这让本书的研究更具备微观性与相对性。因此,围绕上述两条主线,作者纵向以时间为线,横向通过政党观进行贯穿,巧妙地对主题进行了论证,将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鲜活地呈现给了读者。

在全文的构思上,作者有自己的考虑。全书分为八章,每章都是一个专题。但这八个专题又不是毫无联系的,相反,从逻辑上而言,每个专题之间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作者在第一章中就集中论述了李大钊的政党观,阐述了其政党观的形成及过程。第一章是本书的基点,它统领了全书的整个行文过程。而第二章到第六章,作者分别从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北方各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发展、国共合作、共产国际这五个方面阐述了李大钊建党及其对早期中国共产党的贡献。这五个专题的设计,不但顾及到了时间先后有序,而且重点突出,反映了作者较强的归纳与概括能力。第七章,作者还原了李大钊最后的革命实践活动。虽然该章的内容专题性研究的色彩不是特别突出,但联系到第八章即李大钊精神,也就不难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了,第七章的描述无外是第八章的良好铺垫。同时,第八章也是全书精华所在,是对前文论述的理论总结与提升,在全书中起到一个总结性的作用。

作者如此安排篇章结构,不但有别于前人的李大钊研究,而且便于读者更为准确地把握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使读者不用花多大的精力就能真切地了解到以下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李大钊的政党观,颇具真知灼见,包涵了现代化政党观念的合理成分,体现了现代政党政治精神;李大钊的政党观直接决定了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而且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实践,形成了他独特的建党理念,因而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成为不同于民国时期其他政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李大钊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在早期共产党的政治、组织、宣传、斗争策略、统战理论及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李大钊的党建视野是开阔的也是实事求是的,他积极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系,又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革命;李大钊精神的形成与其党建活动及革命实践密不可分,且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观点和结论,既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政党现代化主题,又凸现了李大钊对时代主题的关切及其现代化思想实践的历史地位。

二、研究内容推陈出新

朱文通在该书《序》中说: “作者在撰稿过程中,努力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观点。”作序者所说,确非虚言。用力勤苦、内容推陈出新,是本书的又一显著特点。文中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独到思考,提出了一家之言;对原来研究不充分的内容也进行补充和完善,不少分析还很有深度,也较有新意,读来颇能吸引读者。

一是对李大钊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新结论的提出,往往离不开旧观点的铺垫,这就要求学者对相关领域的原有研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本书的做法值得肯定。在本书开篇长达30页的《绪论》中着重介绍了“李大钊研究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和“李大钊重要思想及其理论观点简介”。对于前一个问题,作者整理了11个方面的内容来介绍当前我国李大钊研究的现状,涉及到的内容广泛而全面,从李大钊本人的著述整理到后人对其传记、编年史的编纂,从各方面的专题研究到人物的比较研究,从全国范围的研究到河北学界的研究。而对后一问题的介绍也细化成为8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史观、宪政思想、中西文明观、社会主义思想、妇女解放思想、新闻思想、农民问题、军事思想。“绪论”可谓面面俱到,内容整理颇为详实而系统,虽然其中条目的分类存在交叉重合之嫌,但是对于读者初步了解李大钊研究不无裨益。

二是对李大钊研究某些争鸣问题进行了论证与回答。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李大钊的研究呈现出转换研究视角并对一些成说的争鸣越来越激烈两个特点。关于李大钊研究视角的转换,现在研究者更倾向于把他还原成现代文化名人来进行研究。争鸣越来越多的出现则反映了学界对李大钊研究的深入与活跃。本书也对某些争鸣问题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关于李大钊缘何没有出席中共一大的问题,作者列出了当前学界五种不同的观点,即:“公务繁忙说”、“筹备少年中国学会年会说”、“对一大意义认识不足说”、 “领导索薪运动说”、“重视不够说”。作者通过对《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中14篇史料的耙梳,整理出了该时期李大钊生活与工作的材料,还原史实从而得出结论:李大钊未能参加中共一大,是因为公务繁忙。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聚讼未果的问题,其谜底的解答还有赖于更有说服力的材料来支撑。但是,作者能在认真整理史料还原过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值得称道的。

三是对李大钊研究的某些薄弱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填空补缺是学术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在这方面的突破可圈可点。其中,对“李大钊精神内涵”的分析尤为突出。作者从爱国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乐观进取、一往无前等六个方面进行概括。以前学界有提及“李大钊精神”,但多是指如何继承、弘扬李大钊精神,而对其精神内涵则少有如此系统而全面的论证。明确了李大钊精神的基本内涵,作者又笔锋一转,及时将研究视角转回到当代,敏锐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肯定了李大钊精神的当代价值。这不但显示了作者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理论水平,而且也从社会实践中肯定了本研究的现实价值。此外,文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推陈出新之处,如对李大钊在国共合作中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的总结等。这些内容中的某些问题虽有待进一步推敲与挖掘,但是对读者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性自不待言。

三、研究态度值得肯定

近年来,党史人物研究呈现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学术研讨和纪念活动比较频繁,各地都推出了一大批关于党史人物的传记类图书和影视作品,但是关于人物专题研究的新作甚少。相对而言,人物的专题研究具有一定难度和微观性,是对历史人物的某个方面的集中研究。这对研究者而言,无论是研究视角的定位还是研究材料的准备都需有较高水准。因此,要做好人物的专题研究多富有挑战,是一项不易完成的工作。撰写本书的两位青年学者重视党史人物的专题研究,能迎难而上,是值得鼓励与肯定的。

此外,《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还有值得读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融入最新的学术见解等等。但是,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全书章节标题的提炼不够,未采取统一格式;有些章节结构设计不太科学,时以纵向的时间先后为序,又时以横向的主题研究为分,易引起读者时空交错之迷茫;有些结论下得过于谨慎甚至是不够自信,多引述前人的观点来替代自己的想法。

总之,《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写作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它为以后类似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坐标,是值得细读的一本书。

猜你喜欢
李大钊政党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青春》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