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幼儿大疱表皮松解性坏死型药疹的护理体会

2012-01-28 09:41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口唇大疱药疹

吴 娅 张 月

1例幼儿大疱表皮松解性坏死型药疹的护理体会

吴 娅 张 月

大疱表皮松解性坏死型药疹;致敏药物;护理

大疱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是用药后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1],该疾病护理难度大,对护理水平的要求很高。治疗成功与否,护理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2]。我科2012年3月1日收治1例3岁的患儿,诊断为大疱表皮松解性坏死型药疹,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3岁。入院前3天因腹胀、胃痛,就诊于村诊所,给予依托红霉素片、异丙嗪片、缓释茶碱片、舒喘灵片、溴己新片、盖胃平片、亚宝宝一贴灵(患儿以前经常贴,但此次贴的价格和以前不同),患儿早晨用药一次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为少量药物及胃内容物,下午脐部外用亚宝宝一贴灵1贴,当晚半夜家属将患儿脐部贴剂撕掉后发现,脐周表皮剥脱,背部出现水疱,伴疼痛。第二日早晨就诊于县医院,诊断为皮肤过敏,给予头孢呋辛、利巴韦林、水溶维生素静点,液体静点过程中额头、颜面部出现水疱,给予烧伤膏外用后疗效不明显。入院时可见头皮、前额、眉间、鼻梁、双侧颞部、双耳廓、肩背部均可见密集针尖至鹌鹑蛋大小透明水疱,尼氏征阳性,双眼睑、口唇、会阴部均轻度糜烂,张口困难,颈部散在针尖大小脓点,伴疼痛,诊断为大疱表皮松解性坏死型药疹。

2 治疗与转归

出现药疹后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西医以抗感染、抗过敏为原则,给予甲泼尼龙、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头孢呋辛静点;并予奥美拉唑静点以保护胃黏膜,补钾、补液等对症治疗。针对会阴部、颈部皱褶糜烂处给予氯化钠(100ml)+利多卡因(1支)+庆大霉素(1支)外用,后给予制霉素片研末后外用,保护创面促进愈合。经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周身原有水疱消退,皮疹颜色均恢复正常,可见少量白色脱屑。于3月14日出院。

3 护理体会

3.1严格消毒隔离将患儿病房地面及物体表面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2次/日,紫外线空气消毒,30min/次,2次/日。温度保持18~20℃,湿度50%~60%,为预防感染,严格限制陪护及探视人员数量,尽量固定家属陪伴,指导家属接触患儿前必须清洁双手并用消毒剂对手部进行消毒。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3.2口腔护理患儿口唇干裂、渗血、疼痛、结痂,进食困难,遵医嘱每日进行口腔护理两次,清除口唇污痂。护士注意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减少对糜烂面的刺激,减轻疼痛。遵医嘱口唇糜烂结痂处用生理盐水擦拭后,给予自制药地榆油涂于患者口唇以软化结痂,缓解干裂不适。

3.3皮肤护理静脉穿刺时为避免皮肤搓破感染,禁用橡皮止血带。患儿未破溃的大水疱,给予局部皮肤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沿一侧疱壁穿向对侧抽净疱液。已破溃的大水疱,遵医嘱局部给予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湿敷。小水疱不作处理,使其自行吸收。对会阴部、颈部皱褶处用温生理盐水清洗外阴,给予氯化钠(100ml)+利多卡因(1支)+庆大霉素(1支)外用,后给予制霉素片研末后外用,保护创面促进愈合。每天进行会阴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感染。

3.4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抗过敏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观察应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定期测定血钾、钠、氯水平,以监测水电解质平衡情况。严格记录出入量。同时,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和次数等。

3.5饮食护理因患儿表皮剥脱、糜烂渗出、疼痛,导致食欲下降,遵医嘱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随着病情好转,口腔创面愈合后改为半流饮食,多食牛奶、蛋类、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忌辛辣刺激、海鲜、发物等,多饮水;同时注意主副食搭配,定时定量,粗细粮搭配,做到营养均衡。

3.6积极取得家属配合患儿起病急、皮损严重,家属担心能否治愈因而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所以护士对患儿家属认真讲解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及预后情况,鼓励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7出院指导告知患儿家属停用一切致敏药物,并说明口服激素类药物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严格遵医嘱用药。如有不适及时随诊。

[1]王侠生,李慎秋,方丽华.大疱表皮松解性坏死型药疹 43例回顾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6):311-313.

[2]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397.

石家庄市中医院皮肤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

猜你喜欢
口唇大疱药疹
体检发现肺大疱,需要做手术切掉吗
药疹虽小,可不要大意
皮肤镜在鉴别口唇静脉湖和口唇黑子中的应用
冰糖葫芦
中国美貌汉族女性口唇特征的测量
重症药疹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经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大疱切除治疗气胸的临床分析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口唇性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