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临床用药的西方哲学观

2012-01-28 11:02刘尚建李媛媛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痼疾药理作用体质

刘尚建李媛媛

现代中医临床用药的西方哲学观

刘尚建1李媛媛2

中医;临床用药;哲学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医存在的基础在于疗效,作为中医我们在对前人实践和认识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医临床用药原则、方法、思维。其真理性必须要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必将发现其不足和缺点。并将在实践中被不断的丰富、补充、发展。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事的关于中医临床用药的研究,是从中医认识疾病的思维角度,如何使中医的疗效,有一个中医解释的新空间。它也从一个新的角度,给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中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 中医用药的历史继承性——辨症用药、辨病用药、辨证用药一脉相承

症——病——证是一个逻辑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中医思维方式由感性到理性,由因果向归纳、分析、演绎、综合、抽象、具体等高级思维发展的过程。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辨症、辨病、辨证是中医在诊疗过程中对疾病认识的扬弃,三者一脉相承。它经历四个阶段:①辨症用药阶段:即古人认识疾病经历的辨症状用药阶段,如《本经》记载乌头止痛。②辨症用药、辨病用药没有区分阶段:即古人认识疾病经历的辨症状就是辨病名的用药阶段,如半夏止呕的呕吐症状与呕吐病的不分。③辨病用药阶段:即认识疾病经历的以辨主要症状以及疾病的主要特点定病名的用药阶段,如中风、积聚、鼓胀、心悸都是根据主要症状和疾病的主要特点定的病名。④辨证用药阶段:即认识疾病在辨病之后以辨次要症状和体征定证型的用药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终确定了治疗疾病应针对疾病的特征论治用药。从而在理论上奠定了中医治病的用药思维,并长期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临床诊疗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者关系,在分析症状的基础上认识疾病和辨证,治疗宜辨病用药、辨证用药相结合,辨症用药作为补充。这就即考虑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又兼顾了疾病的次要矛盾,从而能全面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提高治疗效果。

2 矛盾的其特殊性和普遍性

2.1 辨痼疾用药

疾病是相对的,在怎样的基础上发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研究发病的病理状态下人体的基础是必然的。痼疾是指难治的旧病或病理产物(痰饮、瘀血、水饮、湿、寒、热等)在人体的脏腑、经络、三焦的某个部位滞留所产生的疾病。此时的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疾病被称为新病。针对痼疾用药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十五条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中明确提出了痼疾的命名。针对痼疾用药,称为辨痼疾用药。辨痼疾用药是针对后天形成的病理性疾病用药的方法。如《伤寒论》249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用攻下之药清除痼疾。

2.2 辨体用药

患者的体质类型是辨证施治、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故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指导临床用药。以疾病为系统,研究如何根据体质的差异恰当选择药物的种类和用药剂量,以体质为背景研究用药物改善病理性体质,有助于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辨体用药是针对与生俱来的病理性体质用药的方法。辨体用药不仅要治人的“病”,更要重视治病的“人”。由遗传引起的Ⅰ型糖尿病体质、肥胖体质、痰湿体质等都是临床常见体质。如湿热体质者,多急躁易怒,口干微苦,大便燥结或粘滞,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易患淋症、黄疸等症。临床治以清热利湿,药用黄连、黄芩、龙胆草等。

3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

3.1 辨期用药

期是人体生理病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其主要矛盾不同,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特点。人体生理病理发展变化过程中各阶段是固定的,其在时间上有先后继起关系。根据患者的生理周期或疾病的发展阶段和病理变化用药称为辨期用药。辨期用药是根据人的内环境的发展变化特点而设。如仲景根据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用药。《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第十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第九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董建华教授依据中医外感学说的理论,提出“三期二十一候”学说。把外感热病分为表证期、表里证期、里证期三期用药⑴。

3.2辨时用药

即以生物节律、时间节律的理论为依据,按年、季、月、日、时不同节律进行诊断、治疗用药。辨时用药是根据人的外环境的时间变化特点而设。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阴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而闭”。这种人体阳气白天趋于表、夜晚趋于里的现象与昼夜阴阳的自然变化相一致,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人体生理与昼夜变化有密切关系。仲景《伤寒论》中第一卷伤寒例,就要求医家在治疗疾病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人的外环境的时间变化特点辨时用药。

3.3 辨地域用药

根据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进行诊断、治疗用药称为辨地域用药。如《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指出“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关于辨地域用药在现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空调病等。辨地域用药是根据人的外环境的空间变化特点而设。

4 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

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经历了从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免疫、基因各个水平的进化,认识手段也经历了化学、物理、生物、电子、计算机等的进化。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线形性认识思维方法,并在治疗上西医治病强调“以病为本”。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因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科技手段、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研究水平、认识手段相对滞后,但是在中医长期的医疗、教育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整套以辩证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取类比象等为主的非线形性认识思维方法,并在治疗上中医治病强调 “以人为本”,这种高级思维方法驾御疗效就形成了传统中医药学。两者在认识手段、认识水平、认识思维方法和治病的立足点上有差别,而在疗效即治疗疾病本质上没有差别。中药疗效是中药药理作用的外在表现,但中药药理作用并不是中药疗效的唯一内在依据。药理作用是西药治病疗效的依据。但中药药理作用从治疗疾病本质上看仅反映了中医药治病疗效的一个方面。辨中药药理作用用药因此也就不能作为中医药治病疗效的唯一依据。药理作用为中西医的融合提供了挈机。把中药药理作用作为临床用药的依据,是对中医传统用药的验证和补充。辨中药药理作用用药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是随着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知识的不断丰富,而逐渐的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医用药模式。如青蒿中的青蒿素治疗疟疾,五味子中五仁醇的有降转氨酶的作用。

5 中医用药普遍联系性和用药的多元性

联系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辨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辨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内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注重天人相应,通过疾病的中介将天、地、人统一于中医的临床用药之中,是哲学普遍联系的思想在中医思维中的具体体现。即使是现代西医也逐渐认识到外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在中医用药多元性中辨体用药、辨痼疾用药、辨期用药、辨证用药、辨病用药、辨症用药是辨人体内环境用药。而辨时用药、辨地域用药则是辨人体外环境用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出机体具有一种随时调整、以保持自身经常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功能。当外界变化导致功能失调时,或由于外来因素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时,机体将作自动调整。正常机体尚且如此,当机体功能失调时,就更要求医家在治疗用药的时候,也一定要考虑到机体内外环境的情况相应的调整用药。

6 体会

中医用药从古代的辨症、辨病、辨证用药,天人相应,到现代的辨中药药理作用用药。伴随着时空、疾病、人体、外界环境的变化。随着西医的进入,中医用药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一个非常大改变,从模仿古人用药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用药规律后重新构建用药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放之于四海皆准的真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的中医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活力,因此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疾病的特点为靶点,将多元的临床中药运用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临床疗效为最有效的检验手段,得出最好的结合方式,为临床服务。

[1] 刘娟.外感热病表证期证治规律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2(22):5-6.

[2]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M].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10.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科,北京 100091

猜你喜欢
痼疾药理作用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苦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枇杷花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