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动力问题研究

2012-01-28 14:04天津科技大学魏连江姚丽华
中国轻工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教工支部动力

□ 天津科技大学 魏连江 姚丽华 安 然

高校是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战场,高校教职工是高校战略实施的第一资源。在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李源潮同志指出:“院系党组织在高校党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核心,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教工党支部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组织生活随意性较大,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组织发展迟缓,党员教育力度不足;党员作用不明显。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党支部建设的动力不足。

一、教工支部建设的动力问题分析

1.动力的概念

动力即一切力量的来源,是指推动工作、事业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在这里动力是指精神层面的动力即行动力,顾名思义就是目标或结果有多大的吸引力促使行为个体来实施行动。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动力,就是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等支部干部开展支部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动支部建设的思想意识。

2.教工支部建设缺乏动力的原因

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挂在嘴边的工作,现实中也是高校教师最为关心的事。因为这些工作都是硬指标,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考核,这些工作的完成情况是评判教职工是否履行岗位职责的依据。对此老师们高度重视,投入精力也大。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是软任务,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上级要求学习了,就组织教工们学习,上级没要求,就推着走,支部建设工作较被动,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缺乏动力是党支部建设的症结,而导致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直接原因是:第一,与教工自身利益不挂钩,没有形成主动开展支部建设的动力;第二,支部工作规范性差,随意性大,缺乏开展工作的技巧和方法;第三,上级监督不力,氛围不浓,没有形成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和自觉意识;第四,活动场所缺乏,经费保障不足,组织活动重要性难以体现;第五,党员教育不够,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足,导致组织活动效果不佳。

3.缺乏动力导致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工支部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动力,导致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党员党性觉悟降低,支部党员发展工作缓慢或质量下降,党员教育工作滞后,影响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特别是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例如在有关研究文献中提到:教工党员教育管理效果不够理想,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不够理想,教工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不够理想,教工党支部活动成效不够理想[1]。

二、提高教工支部建设动力的方法

1.建立目标管理,明确支部建设方向

(1)党员目标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党员目标管理是基层党组织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党章对党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和党员个人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对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应当承担的责任,应完成的任务等,提出具体的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以责任制的形式通过定期检查、考核,并通过相应的奖惩约束机制来监督和激励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最终实现党员和党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在党支部建设中实施党员目标管理可以提高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支部建设的内驱力,目标管理是解决支部建设动力问题的有效管理手段。目标管理的过程是管理目标自我实现的过程,重在自主教育管理,强调自我分析、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和自我提高。一个有强烈主体意识的党员,能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2]。

(2)目标管理的实施

首先,在基层党支部按照“创先争优”的标准科学合理地建立支部建设目标。要建立一般目标和特色化工作目标。制定目标时,要做到切实可行、高低适度,既不提过高的要求,让党员可望而不可及,又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而使目标失去方向和激励意义,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支部的创造性,不断创新支部建设工作。要把目标的激励作用同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使目标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所定目标必须易于操作,可以量化的应尽量做到量化,便于党员掌握和执行。每个支部建立年度工作目标、学期工作目标和月工作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目标建立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和每月工作计划,建立组织发展计划和党员教育计划、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计划、党组织生活计划等,并将计划转化为每周、每月的工作安排,由专人负责组织落实。

其次,加强监督考核,促使各项目标的落实。再伟大的目标如果只是停留在纸上,而不去实施,也只是纸上谈兵,一纸空文,毫无价值。计划为先,落实为要。为了促进计划的落实,上级党组织要定期对基层党支部进行检查,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组织评优、阶段检查等形式进行督促落实。

最后,加强总结,吸取经验,改进不足。每月及时进行总结,查看哪些计划没有开展,哪些计划开展的效果不好,哪些计划开展的效果好,及时对付出努力和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开展学期总结和年度总结,让优秀支部进行经验交流,为下一年度的计划做好铺垫。

(3)推行目标管理的关键

推行目标管理的关键点有具体目标的设置,领导的重视,支部干部的素质,党员的配合。

积极发挥目标设置的牵引作用和激励作用。设置的目标要科学、严谨、易行,特别是要根据支部的具体特点结合本部门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设置,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突出党的先进性,以创先争优的姿态开展目标设置工作。

要积极发挥领导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领导的态度会影响工作的进展,一项工作如果领导不支持,不是开展起来难度大,就是根本无法开展,尤其是高等学校基层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学院、系(部)的行政领导如果不同意,没有看到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就不会为党的基层组织活动创造空间和时间,那么计划就会落空,还会形成组织工作绕着教学、科研的空走或组织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相脱节等现象,要理直气壮地开展党支部工作,就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率先垂范和积极推动。

要发挥支部书记的组织协调作用。党支部建设的关键是支部书记,要加强党支部书记的选择与配备,加强对支部书记的教育和培训,不断丰富支部书记的理论知识,不断规范支部组织工作程序,不断强化支部发展党员的质量,不断创新党组织教育和党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和载体,不断增强党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和吸引力,提升支部书记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把握大局的能力,从而带动支部动起来、学起来、活起来、合起来、干起来。另外,在高校,要考虑到支部书记、委员在投入支部建设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根据支部工作成绩,给予支部书记和委员适当的经济补助或在职称晋升、评优、绩效考核过程中给予适当倾斜,以激发支部书记和委员干事创业的激情,提升支部建设的内动力;在支部活动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

要发挥支部党员在支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支部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工党员的政治素质,使党支部成为学校事业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推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中心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就要自觉加强学习,确保自身思想坚定、政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思想纯洁,本领过硬、作风纯洁、清正廉洁,自觉履行党的宗旨,才能带动身边的群众,团结身边的群众,影响身边的群众,攻坚克难,在工作中不断做出成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引入激励机制,助推支部干部动力

激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表述。弗鲁姆(Vroom)把激励定义为:对于个人及低层组织就其自愿行为所作的选择进行控制的过程。激励是诱导人们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行动的行为。爱金森(Atchinson)认为,激励是对方向、活动和行为持久性的直接影响。佐德克(Zedeck)和布拉德(Blood)认为,激励是朝某一特定目标行动的倾向。沙托(Shartle)认为,激励是被人们所感知的,从而导致人们朝着某个特定方向或者为完成某个目标而采取行动的驱动力和紧张状态。盖勒曼(Gellerman)认为,激励引导人们朝着某些目标行动,并花费一些精力去实现这些目标[3][4]。上述对激励含义的说明大部分都表达了激励是一种驱动力、诱发力或者激发人的动机的含义。

激励机制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激发支部干部开展支部建设和组织活动,按照激励需要理论,根据哈佛教授戴维·麦克莱兰权利的需要原理(该理论将人们社会活动的动机分为三个需求,分别是成就的需要,权利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我们要赋予党支部书记参与学院(系)中心工作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在健全民主管理工作中,建立由系(部)主任、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议事制度,使支部书记与系(部)领导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发挥支部书记的主动性。根据归属需要的原理,我们把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建立起困难党员帮扶制度、党员业务成长计划,真诚为每个党员服务,党员真诚为群众服务,党支部是每个党员最强大的依靠。根据成就需要原理,支部可以为每个党员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党委或总支为支部干部(书记、委员)建立成绩档案,并且对在管理和服务或学习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或支部(党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宣传报道,弘扬先进人物事迹,以典型促提高,或者在业绩考核中、评优工作中有所体现,帮助其成长、成才。按照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我们要建立奖惩机制,即要及时对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或个人既要提出口头表扬,又要集中进行书面表扬和物质奖励,还要对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的个人进行口头批评或书面批评。

3.强化制度执行,规范保障支部建设

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工作,目标的实现必须用制度作保证,没有健全的党内生活制度,党员管理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把党员目标管理同健全党内生活制度结合起来,同时建立一套与目标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并坚决进行制度执行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为此,支部内部要形成的13项制度分别是:党支部书记(委员)责任制度、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支部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党员学习教育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党员组织发展工作制度、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制度、奖惩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支部联系困难生制度。根据需要,对所形成的各项制度要不断修订和完善,还需要不断创新。

这些制度明确了党内生活的程序和要求,对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广大党员的行为得到规范,责任得以明确。制度的最终落实情况要通过考核评价来完成,建立360度考核机制,在个人总结自评的基础上,考核要进行党员互评、群众评价、组织考评、学生及服务对象评价,设置不同的权重,每年进行考核,建立考核结果面谈反馈机制,确保党员参加学习教育情况,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发挥带头作用情况等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监督和改进。

4.创新活动方式,形成创先争优氛围

党的组织工作既要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和良好氛围,为党员参与支部建设提供动力,使党员接受党的教育,参加组织生活成为党员的一种政治习惯。又要通过不断创新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使党的组织活动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组织活力在基层,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教工党支部的组织活力在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的具体实践中,因此高校教工党支部要围绕学校或部门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创最佳党日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创造性地举办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每一次组织活动都要认真总结,及时宣传,提升水平,要在学校内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形成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良好氛围,使那些没有认真开展支部建设的干部感受到压力,形成你追我赶,比、学、帮、超的良好支部建设风气,风气一旦形成,我们支部建设的工作必将形成有力的形势和氛围,创先争优氛围的建立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支部建设的动力问题。一个不甘落后的集体,是不会在创优争先的大环境下无所作为,是不会甘居人后的。当支部干部和党员都具备创先争优意识以后,就会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方设法争创优秀,争当先进,创先争优的结果就会成为体现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宗旨意识、政治意识的证明,支部才会成为推进学校育人事业和教学、科研发展的政治核心和坚强堡垒。

[1]汪一丁,朱飞.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08(31):542.

[2]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党支部课题组.学校党员目标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14):84-88.

[3]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全球化视角(第十一版)[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93—300.

[4]赵涛,齐二石.管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259-280.

猜你喜欢
教工支部动力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支部联建润“甘泉”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