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语堂看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2-01-28 14:48叶新林曦
中国出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赛珍珠出版商林语堂

文/叶新 林曦

说起中国人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功,不免提起的三个人就是辜鸿铭、林语堂、蒋彝。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有两位最成功的,一位是辜鸿铭,一位是林语堂。他们笔下的英文,全没中国味;他们笔下的中国味,却全是英文。”其中,林语堂的著述最多,成就最大。本文希望在简介林语堂著作畅销的基础上,剖析其中的内因和外因,并揭示其对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意义。

一、红透半边天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 20世纪30年代是林语堂声名鹊起的时候,他在西方文坛上的成功让他在名誉和金钱上都有所收获。

1934年8月,林语堂在庐山牯岭镇上,经过一个夏天的埋头苦干,完成了《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第二年9月,由于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的推介,《吾国吾民》由约翰-戴出版社(John Day)在美国出版,一炮打响。仅在9月至12月间的4个月中,就印行了7版,一度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一名。著名书评家纳撒尼尔·伯发(Nathaniel Peffer)一向以持重闻名于评论界,可是他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竟以“最佳”等形容词来评价《吾国吾民》。[1]美国著名的《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因为对该书的书评发表得晚了一点,还不得不赶紧向读者道歉。由此可见,《吾国吾民》当年畅销美国的盛况之可见一斑。[2]

由于西方读者对于《吾国吾民》的最后一章《生活的艺术》最感兴趣,很多美国女人甚至把它奉为生活的法则,于是林语堂的美国出版商理查德·沃尔什(Richard Walsh)针对美国读者的心理,要求林语堂接着写一本介绍中国人生活的艺术的书。这就是《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它高居美国畅销书榜持续52周之久,最终成为1938年美国畅销书榜非文学类第一名。它也被译成十几种不同的文字,确定了林语堂在国际文坛的地位。趁着这两本书的巨大成功,林语堂的写作从文化转向了文学,推出了第一部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1939年《京华烟云》由约翰-戴出版社出版后,便被美国每月一书俱乐部(Book of the Month Club)选中,成为12月的主打书。《时代周刊》的书评说:“《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在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3]它的成功也奠定了林语堂作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随着五年内这三部作品的畅销,林语堂的版税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1937年林语堂的总收入为1.3万美元,其中《吾国吾民》的版税为0.6万美元。1938年的总收入为3.6万美元,到了1939年,年收入达到4.2万美元。林语堂靠写作所得在美国站稳了脚跟,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由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举荐,1944年林语堂因《京华烟云》首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使得他成为第一个被推举预选的中国作家。1972年、1973年、1975年他又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最终仍然落选。虽无缘诺贝尔奖,但4次提名足以看出林语堂在世界文坛的声望。

二、炉火纯青与天赐良机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林语堂就是如此。1933年,他与赛珍珠的相识算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闹得不欢而散,但林语堂在海外文坛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赛珍珠的功劳。才能加上好的契机,便使得林语堂在海外红透半边天。林语堂能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也主要是这两个原因。

(一)炉火纯青

1.西方背景 中国文化

1912年,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这所教会大学中接受了良好的英文教育和西方的先进文化,这使他打下了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从而能够熟练地使用英文进行创作。在大学一年级时,林语堂就因优异的英语成绩而被《回声》(Echo)编辑部看中,当选为该刊的编辑。1918年,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成绩从圣约翰大学毕业,由校方推荐到清华大学任英语教员。而在清华大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读让他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丰富了知识结构,也增加了文学素养,深化了文学底蕴。圣约翰的陶冶和清华的熏陶,中西合璧,贯通古今,林语堂拥有了庞大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使他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调,谈论哲学道理,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1919年秋,林语堂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就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这些经历一方面让林语堂在写作上能够熟练地驾驭文字,另一方面也使得他更加了解西方文化,能够从西方读者的角度进行创作,从而缩小了双方的文化差异,让他的作品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2.先文化后文学

林语堂在美国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吾国吾民》,这本书帮助林语堂打开了西方的市场,也让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为人处世之道。之后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可谓是《吾国吾民》的“升级版”,从更细小的方面着手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这两本书的畅销一方面掀起了中国热,让西方人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并且对这种文化表示了赞同和好感,另一方面则为林语堂其他作品的进入打下了知识基础,减少了阅读障碍。

林语堂后来创作的《京华烟云》属于文学作品,文学是更高的文化表达形式。有了文化基础知识的普及,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文化背景、人物心态的剖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3.适当的文化妥协

在《吾国吾民》畅销后,林语堂想翻译一些可以代表中国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的名著。但理查德·沃尔什认为从《吾国吾民》的轰动效应来看,西方读者对《吾国吾民》的最后一章《生活的艺术》最感兴趣。充满着商品经济价值观的美国出版商是不会以准确地介绍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因此沃尔什对《生活的艺术》的要求,首先是要畅销,其次是畅销,最后仍是畅销。

而作为林语堂,也许是为了迎合出版商沃尔什的口味,也许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利益需要,他按照这位不懂中国文化却深谙经商之道的美国出版商的思路构思并撰写了《生活的艺术》。因此,必要的妥协是很重要的,这是“入乡随俗”的基本要求,只有适应当地的读者心理,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有国人则认为,林语堂将中国习以为常的东西拿来哄骗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赚外国人的钱,收入还很丰厚,因此将“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吾民》)的书名译成“卖Country and 卖People”,意思说是“卖国卖民”。这的确是一种误解,大家对于这种文化妥协觉得难以接受。但这并不是弱势文化面对强势文化的妥协,而是在两种文化碰撞中寻找一种平衡,是用渐进稳妥的方式推行中国文化。

(二)天赐良机

赛珍珠因为在西方推出《大地》(Good Earth)三部曲,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理查德·沃尔什既是个精明能干的出版商,也是赛珍珠的丈夫。夫妇俩一起经营着约翰-戴出版社和《亚洲》杂志。

赛珍珠希望找一个“用英文真实地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人,而与林语堂的相遇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林语堂在没有遇到赛珍珠之前已经享誉中国文坛,赛珍珠找到了他,一方面是被他幽默的语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中国文化这个巨大的市场。因此,他们为林语堂的作品进入美国卯足了劲。

1.必要的宣传造势

赛珍珠夫妇所做的全部工作,归纳起来就是“创造渠道”。他们一直在为林语堂造势,让林语堂与美国纽约的高级文艺圈接触,也就是建立人脉,提高知名度,搞好与主流媒体的关系。1938年,《纽约时报》和美国书商协会主办的年度“美国书展”开幕。主办方举行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林语堂比赛”,根据《生活的艺术》第一章第二节中“拟科学公式”拟定。比赛的规则是:提出10位当代世界名人,请参赛者按照“林氏公式”估计这10位名人的性格,林语堂预先给出标准答案,然后主办方将参赛者的答案与其比较,最接近者得头奖。这种竞赛活动是出版商的一种噱头,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种营销,并且是采用更加易于接受的间接营销的方式,让一本介绍东方文化的书籍成为畅销美国的生活指南。

而且,美国是一个认定出版商的国家,出版商认可的一句话,胜过作者自己的100次推销。赛珍珠在美国公众还不熟悉林语堂的情况下,亲自为《吾国吾民》撰写序言,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安排自己的出版商约翰-戴出版社出版。这样相当于是赛珍珠和沃尔什夫妇以自己的声誉为林语堂作了可靠的信用保证。赛珍珠自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林语堂,我们都懂得慧眼识珠的道理,大家看到赛珍珠这样不遗余力地宣传林语堂,也会对他的作品产生好奇感,这就是名人效应。并且林语堂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2.内容题材的严格选择

《大地》等作品掀起的中国热让美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越发强烈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让沃尔什这个精明的出版商看到了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需求,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可以说,沃尔什就是靠中国热起家的。

在林语堂写作的整个过程中,赛珍珠夫妇积极为其规划写作题材和结构,使之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他们知道西方人喜欢怎样的内容和叙事方式,就引导林语堂朝这个方向进行创作。

比如在《吾国吾民》畅销后,沃尔什发现美国读者对该书的最后一章《生活的艺术》很感兴趣。生活在高度工业化的西方社会中的现代人,被飞速的生活节奏压得透不过气,而林语堂在书中宣扬的那种中国诗人的旷达情怀对于医治西方人的“现代文明病”,正好对症下药。于是沃尔什引导林语堂写了《生活的艺术》,果然很畅销。

三、走出去繁花似锦

林语堂作为一个学者兼作家,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方面的贡献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迄今为止,中国仍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像林语堂这样,在国外出版如此多的畅销书,在国际文坛上拥有如此巨大的声望,并且获得四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当然我们不只要看到林语堂的这些作为,更需要从中找出规律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我们一直强调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显示中国的软实力。但是如今,尤其是面对西方市场,引入的文化产品不胜枚举,输出的却不如期望的多。这绝对不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不先进、没有吸引力,而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契机。这个契机一方面是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国际市场的开拓策略。

(一)内容方面:自身特色、适当妥协与国际化

图书的精髓在于它的内容,所以题材的选择就直接决定了版权输出是否能够成功。

首先,一定要是中国自己的文化。林语堂的确了解西方的文化,但他写的《美国人的智慧》在美国就并不畅销。因为对于美国人而言他还是个“老外”,他对于美国的了解怎么会有美国人自己清楚。但是因为他的海外背景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可以写出西方人喜欢的关于中国的东西。所以我们想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内容一定要是中国的,这是独特的、其他民族没有并且想要了解的东西。

其次,要学会适当的妥协。这并不是指文化的强势弱势,而是对于版权出口国的一种适应性。我们一直强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中也包含了一个大前提,就是可以共赏。它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但也必定是要世界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所以我们去宣传自己的文化也必须建立在与别国文化相适应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了解国外图书市场的状况,了解他们的阅读偏好,在题材选择以及翻译的过程中,尽量让作品更加本土化,能够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市场。

再次,要注重国际化和普适性。林语堂把花了两个月时间写成的《生活的艺术》的260页初稿全部作废,是因为他觉得这本书的思维导向不应是批判一种文化的弱点,或是弘扬一种文化的优点,而是应该着力于发掘人类天性中的共同点。因此,《生活的艺术》的逻辑终点是向西方读者展示东西文化大融合的前景,它给予人们的是如何肯定生命原生态的一种艺术。而《京华烟云》这本书,林语堂根据中西文化融合的系统工程的需要,也加强了知识性和可读性。[4]因为他明白,只有那些体现人类共有情感和价值的东西才能获得最广泛的传播。

普适性的东西在世界上是有市场的,但我们的目标是宣传中国的文化,而并不仅仅是为了卖版权而卖版权,因此内容必须是中国的。而在宣传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尽量考虑到当地的阅读习惯。只有与当地所属的文化不冲突且有点启发,能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样的中国文化才是适合走出去的文化,才是能被西方国家接受并喜欢的文化。

(二)语言方面:非本土的本土化创作

一部作品能够输出到国外,不是单纯的翻译,而是从全新的语言和视角做一次新的创作。因为读者改变了,受众对象改变了,作品的指向性也必定要发生改变。中国文化走出去,本质上还是中国的文化,但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遵照当地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

所以尽管是非本土的东西,但要进行本土的创作。以本土人的阅读偏好和习惯来进行翻译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后给外国读者新鲜又熟悉的感觉。

(三)出版方面:系统化与程序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是成体系的,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比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是以散文的、论著的形式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京华烟云》则是以艺术形象向外国人全面描述中国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内容上,《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与《京华烟云》是相互呼应、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两个子系统。

因此,在版权输出中,要注意成体系的宣传和推广。一方面,中国文化本来就有自身的体系构成,这样的文化走出去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全面。另一方面,书与书之间是可以相互带动的。一本书的畅销可以带动一系列书籍的畅销,这种情况很常见。当然丰厚的利润总是容易让人眼红,从而趋之若鹜。有时也很容易形成“一窝蜂”,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不妨从一开始就做好规划。先用一本书来打开市场,建立品牌和口碑,之后再用系列化的内容和稳定的图书供应来占有市场,从而就能获得稳定的读者群,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以此良性循环。

另外,就是出版的程序化,这个程序就是“先文化后文学”,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在国际图书的版权贸易中,首先是要通过文化来打开市场,营造阅读环境和氛围,在别国对中国文化和风俗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又怎能去欣赏文学作品呢。因此,我们要遵从先文化后文学的顺序,用文化的宣传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培养读者的阅读能力,降低阅读障碍,再引入更高级的文学作品,让外国读者从更高的层面体会中国人的情感和智慧。

(四)宣传方面:落地和造势的重要性

林语堂的成功归根结底是赛珍珠的基础打得好。如果没有赛珍珠夫妇积极的引荐和宣传,林语堂写得再好,都无法在西方市场上立足。现在也是一样。中国输出到西方的图书还是相对较少,归根到底是没有找到好的着陆点。如果有像赛珍珠这样的知名作家,像沃尔什这样知名的图书出版商和文学代理人,帮助中国的图书宣传造势,肯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因此,现在最基础的就是要建立人脉关系,打响中国的图书品牌,建立自己的文学代理机构,完善出版社的对外版权部。利用各种大型图书展览会来结识西方著名的文学代理人和版权代理机构,为中国的图书落地国际市场寻找着陆点。他们是业界的权威,他们的名声就是最好的宣传手段。有了适合走出去的作品,做完了翻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国际市场的销售关系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环节在这里,值得大家去开发。

(五)版权方面:文学代理人不可或缺

20世纪30年代林氏夫妇与赛珍珠夫妇结下的跨国友谊,曾被中外文坛引为佳话。可是20年后,竟然情断义尽,实在让人感到惋惜。他们的决裂归根到底是利益分配不均。林语堂的作品能够进入西方市场,赛珍珠夫妇功不可没,但是他们也在林语堂身上赚取了足够的利润。赛珍珠夫妇不仅是林语堂的出版商,还是他的文学代理人,兼顾他作品版权的海内外销售实务。林语堂没有自己的文学代理人,赛珍珠夫妇又对他提携甚多,使得林语堂不敢要求正当的经济利益。两人决裂以后,林语堂自己打理在美国的版权,而由英国大版权代理商柯蒂斯·布朗(Curtis Brown)代理他在美国以外的版权事务。

归根结底,问题不只是赛珍珠夫妇的不仁不义,主要是林语堂一开始就没有寻求文学代理人的帮助。文学代理人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我国在这一块还比较滞后。因此,在版权输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寻求国内外文学代理人、版权代理机构的帮助。一方面文学代理人具有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以自己的名声来宣传作品,可以帮助作品更好地进入当地文化圈,寻找合适的出版商,从而能够顺利出版,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文学代理人可以为作者服务,让他们获得最好的收益。这样能促进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建立。

四、结语

从林语堂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看到的是现实,也有憧憬。我们不能局限于林语堂带来的思维范式,但其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不管怎样,在80多年前,甚至是战火弥漫的时候,那些书都畅销了。因此,在当前,国家和谐稳定,国民经济空前强大,国内外交流更加频繁,有更多技术和媒介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1]林太乙著,梅中泉主编.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九卷:林语堂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注释:

[1]施伟建.林语堂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376

[2]子通主编.林语堂评说70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214

[3]子通主编.林语堂评说70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165

[4]施伟建.林语堂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396

猜你喜欢
赛珍珠出版商林语堂
赛珍珠纪念馆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各行各业
2006年国际消费类杂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