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角度解读美术作品的方法探究

2012-01-29 03:08青岛二中张新江
中国艺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蒙娜丽莎芬奇图式

青岛二中 张新江

青岛崂山九中 王燕

美术鉴赏课中,学生大多对古典写实美术趋之若鹜,但不甚理解中国绘画的意境;对现代绘画嗤之以鼻,往往把不认识、不理解、不能解读的统称为抽象。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元视觉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美术作品的意义。

我们画一只猫总是跟着老师先画一个大圆,再画小圆,再对称画三角去模仿,从而完成符号的学习。学画初期很少有人是直接通过观察真实的猫来学会画猫的。当人们慢慢长大,通过掌握越来越多的程式而被别人信服,才可能摆脱这种复制而通过观察自然创造出新图式,新图式又会取代旧的图式,成为别人学习的符号,而这一过程就一定会反映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在文化情境不同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绘画风格的迥异,进而我们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就应该有所侧重。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几乎人人皆知,可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画中形象并不动人,技巧也不高超。教学中我们不妨从学生的角度,顺着学生的思维,提出质疑,这幅作品好在哪里?然后将拿破仑、丘吉尔等政要对该画的迷恋事实以及法国失而复得时的局面告诉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再给学生网络上PS的蒙娜丽莎图片,引出“蒙娜丽莎是谁,何以有这么大的魅力,有如此超强的粉丝阵容”等问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慢慢进入欣赏情境。

第二步,系统地介绍达·芬奇的成就和才能,使学生对这样的巨人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达·芬奇将科学家对“真”的追求和美术家对“美”的追求高度融合在这样一幅绘画中。

第三步,解读作品本身的故事,将《达芬奇密码》电影版、蒙娜丽莎得了口腔疾病、蒙娜丽莎的骨骼和达芬奇自画像的骨骼完全相同、蒙娜丽莎因爱子去世而心中悲伤等各种传闻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四步,进入画面,与《阿尔诺菲尼夫妇像》相比较就会发现,《阿尔诺菲尼夫妇像》在写实能力上确实高于《蒙娜丽莎》,但人物形象与画面显得僵滞呆板。《蒙娜丽莎》的所有边缘线都是模糊的,甚至眼角和嘴角的光影都灵动不定,这种“渐隐法”的光线处理使画中形象更加生动。再观其背景可以发现左边的视线明显低于右边,这样我们盯着左边看人物形象与盯着右边看人物形象,形成丰富的视觉变化。稳定的三角构图十分平静安详。被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双手更是无与伦比地传达出画中蒙娜丽莎听着音乐打节拍的神采。

第五步,引导学生再次质疑作品。这样一幅不到80厘米的肖像画,达·芬奇竟然画了3年,随身携带,爱恋之情不言而喻,为什么?引用弗洛伊德对达·芬奇“恋母情结”的分析,画中女子的微笑是尘封在作者内心深处最温暖最迷恋的童年时母亲的微笑,甚至在之后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同的“微笑”。显然,达·芬奇一生对美的追求,在现实中理想化的美,成就了“蒙娜丽莎”。

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上去解读作品,这当然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代码或符号,只有这样才可能引领学生进入视觉修养的殿堂。

当然,现代派艺术就不见得适合运用以上方法了。现代作品中的符号、图式都发生了变化。如波洛克的泼洒画《魔鬼》。画家用颜色、油漆、石子等材料随意地在画布上摆弄,甚至用拖把当画笔,我们很难看出作品表现了什么形象,如果再用图像去解释将难有所获。

其实理解这样的作品不需要太多关于历史、神话传说或者象征知识,而更多的是感受、节奏、烦躁、恐惧、未知,或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就像有时我们很难记住歌词,但能哼出几段节奏,这是因为旋律对于歌词是更显现的层面。所以,运用形式主义原理更便于赏析此类作品。线条、色彩、图形本身就足以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感。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范式或要求,都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或角度去理解去比较。分析美术作品,需要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解读不同作品。但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哪种美术理论,也不可能达到解读美术作品的全部要求,只是为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一种角度或是切入点,从而使我们更加清楚目标在哪里。

猜你喜欢
蒙娜丽莎芬奇图式
可爱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达·芬奇 下
蒙娜丽莎说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