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生“宅”亡引发的思考

2012-01-29 03:33葛力力
职教论坛 2012年11期
关键词:人生观男子价值观

□葛力力

由大学生“宅”亡引发的思考

□葛力力

日前,有媒体报道:湖北一男子大学毕业后不工作,“宅”家 14 年后饿死。(《长江商报》,2012-03-18)看了这条消息,笔者除了哀痛惋惜,更多的是沉思。其中,就有对学校教育的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上世纪末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我们对照以上要求,审视这位“宅亡”男子的求学和生活之路与我们的学校教育,当能发现一些问题。

据报道,该“宅亡”男子会读书:小学时成绩就一直很好,在一次数学竞赛中,他还考了全县第三名;他也很听话,读书很用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当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94年他从郧阳师专毕业后又到荆州师范学院读书。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会读书的青年,为什么毕业后不工作呢?为什么人际关系处不好呢?可是,我们知道,该男子起码在小学期间是既会与人共处又会做事的。

该男子在中学读书期间,是否像在小学那样,既会与人共处又会做事,我们不知道,因为报道阙如。当然,现在的中学阶段就是应试阶段,对其帮助学生在“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方面实在不能给予多大的期望。那么,该男子在大学读书期间(注:师范院校本质上也是职业院校),学校在“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方面给予了他以及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呢?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和学校都已没有考试的指挥棒和升学的竞争,但却有着就业的压力,学生还有着从业的忧虑。如此,我们的高校显然就应该在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方面下大功夫了。可令人遗憾的是,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

如该名“宅亡”的男子,毕业于上个世纪末,而那时的大中专毕业生国家是管分配的。该男子199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专教书。由于不满学校的安排,没过多久,他就不干了。该男子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被分配的单位挺好却与单位共处不好以至离职,这已经令人诧异,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弃职回家后,却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有一次,他还因为干活的事,与母亲发生争吵,甚至将母亲打成骨折。这么一个人,连与母亲的正常相处都不行,甚至做出大逆不道的事,以至于人们要发问——该男子是否有精神病?但是,村民们都不认为他是患了精神病。那我们就有理由发问——该男子包括在师范院校读书期间,学校在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方面有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过什么相应的设计和举措?

当然,就此事仅仅质疑学校教育是不够的,也是不公平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社会组织一部分的学校也深受影响。如在《广州市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中“婚姻与人生的价值观”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富二代,其理由是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南方都市报》,2010-4-12)而这种“傍富”或曰“寄生”的价值观在今天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仅以一些官办的电视台为例,近些年以征婚、交友为代表的一些栏目,露骨地、无耻地推捧“炫富男”、“拜金女”,凸显美丑不分、价值混乱、导向颠倒。以至于胡锦涛总书记要怒批“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回过头来说,尽管社会大环境有诸多问题,我们还是要强调,学校作为育人的机构,作为青少年走向社会的基地,有些事是责无旁贷的。比如说,你为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在“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方面准备了什么,做了什么?

对现在的学校来说,向学生传输课本知识是主要的和重要的工作,对职业院校来说,还有一项同等主要和重要的工作,就是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这两项工作是刚性的,也是显性的,必须完成,也容易检查。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等工作,相对来说,显得柔性与隐性,不好度量也不易检查,并且实施难度更大——但它们却是育人的根本。如何能将这根本的事业贯彻于教育工作始终,如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和愿意参与的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熏陶等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在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道路上扎实迈进,这对学校而言,是个长期的、重大的、根本性的课题。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 夏焕堂

猜你喜欢
人生观男子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年轻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