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经济心脏”看中企造血困境

2012-01-30 10:44
环球时报 2012-01-30
关键词:外派欧元欧洲

本报赴德国特派记者 高 颖

进入2012,欧债危机仍未现减轻迹象。有德国媒体猜测,默克尔在即将开始的中国之行中,少不了会表达对中国救助欧债危机的希冀。但正如德国电视一台所说,中国人对未来在欧洲投资的态度已发生转变,即远离国债,进入购买、设立企业以及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陆续投资欧洲,但《环球时报》记者通过在德国的采访感受到,中国企业为欧洲经济 “造血”之路并非那么平坦。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邦(以下简称北威州)位于德国西部,有近1800万居民,是德国人口最多的邦。北威州20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欧元,占德国GDP的1/5以上,位居德国各邦之首。德国的出口商品有18%是“北威州制造”,超过22%的进口货物流入北威州。而在德国营业额最高的50家企业中,有19家公司的总部设在北威州。将北威州称为德国经济的心脏,毫不为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落户北威州。目前在北威州投资的中资企业数量超过700家,2011年新增的中国企业就有50多家。”北威州经济部长福格茨贝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海信欧洲公司总经理方雪玉说,在德国,签证问题最令人困扰。如果是中方外派的员工,得提前一两个月预约,等拿到商务签证,原本需要人手的项目就快结束了。在德国办工作签证也比较难,主要门槛涉及语言、学历和工资要求。比如说,一般每月最低工资2500欧元,如果不会德语,也要求两年之内达到融合班的语言测试要求,中方外派的销售人员大部分难以达到这些标准。

为当地人创造就业岗位,是“造血”功能的直接表现。中国的三一重工在北威州建起了一座工厂,有望在未来5年提供600个就业岗位。中兴通讯在德国有200多名职员,目前当地员工接近总人数的60%。中兴通讯德国总经理李秋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德国的就业形势不错,所以想招专业人员,企业间的竞争还挺激烈的。因为中国品牌在德国人心中还是低廉的形象,这直接影响了当地员工的招聘。管理当地员工更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比如,在欧美市场,中国企业常会缺乏自信,觉得欧美人是专业的职场人士。李秋阳说,应学会用平等态度对待雇员,而不要有什么中外区别。能否拥有这样的平常心,是中国企业在跨文化环境中生存需要迈过的重要门槛。

在欧债危机中,德国所受波及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德中企没受影响。李秋阳告诉记者,在德中企首要面对的就是汇率挑战。去年初,欧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9.3,去年底就变成1∶8.4。比如说,在去年初签订一份10亿欧元的合同,如果其中一些费用年底才结算,就会产生可观的汇率损失。因此,中国企业若想通过“造血”参与欧洲经济复兴,不仅需要当地提供更多切实的优惠和便利,更需要自身在国际环境里多加历练。▲

猜你喜欢
外派欧元欧洲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中国赴东盟外派人员特征分析
令人头疼的排班表
治理决策乱象真正发挥外派董事作用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