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被劫引世界关注

2012-01-31 10:50
环球时报 2012-01-31
关键词:营地苏丹非洲

●本报驻苏丹特派记者 吴文斌 ●本报驻德、法、英、日特约记者 青木 杨明 纪双城 李珍 ●本报记者 刘洋

中国驻苏丹大使馆30日证实,17名未被劫持的中国工人被安全转移,对被劫持工人的营救仍在紧张进行中。绑架者苏丹反政府武装宣称,他们绝不会反对中国和中国人。但努力在南北苏丹利益争端中“寻找平衡”的中国,这次显然又成了受害者。这已是中国“走出去”宏大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忧郁章节。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工人前往世界上那些最动荡的国家,保护这些人的安全成为非常困难的工作。但在一些西方媒体眼中,中国对非洲“商业入侵”的收获总比付出多。他们没把中国工人的安危当回事,更愿意借此机会奚落中国的非洲政策。有人称这是中国“和谐”背景下的“帝国主义”,另一些人则将非洲改称“中非洲”。英国《经济学家》用一篇长文批评中国在非洲的所作所为,但它也坦承,“中国不是单纯的爱心大使,但也不是只想着掠夺土地的殖民者”。

本报记者接回中国员工

喀土穆当地时间30日12时,《环球时报》记者随同中国驻苏丹使馆工作人员和中水电公司代表组成的4人工作组,飞赴劫持事件发生地,用包机将17名遇袭后逃散的中国员工接回喀土穆。另外,副营地拉希德的20名员工也由直升机分3批运抵北科尔多凡首府奥拜伊德。至此,还有29人在叛军手上。中方正与苏方一起全力营救。

中水电经理韩章良向记者描述了这两天来的惊险经历。他说,他们27日得到苏方通知,说有情报显示我营地可能遭袭,要求全部撤离。在营地18公里以外的阿巴希亚镇度过了又饥又冷的一夜后,他们被通知“苏丹军方已经粉碎了阴谋”。然而,当大家返回营地不到1小时,外面就响起激烈的枪声。大约半小时后,叛军进入了营地,搜罗中方人员,没收员工手机,抢掠营地物品。

惊慌之下,大家分头逃跑。最终有18人集中在了营地外面的一个小树林里。爬到芒果树上的员工看到,叛军派数十人押着部分中方被劫员工回到营地,开走两辆汽车,并排队搬运营地物品,从28日至29日就没离开营地。

29日,躲藏在树林中的中国员工接到中国大使馆通知,要求其在原地隐蔽等候苏方派军接应。下午,一小股政府军来到这里,但与躲藏在营地的叛军发生了激烈交火。这时,18名中国员工再次被冲散。9人被政府军护送到30公里外的另一个营地,5人跑到阿巴希亚镇,3人最后经过5个多小时的徒步来到阿巴希亚,后被政府军护送到副营地拉希德。目前,还有一人被交火中的流弹击中,迄今下落不明。

“这是中国走出去的代价”

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这是第一次有如此多的中国工人在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分子的交战中被劫持,也是自去年7月南苏丹独立以来,中国工人首次成为被针对的目标。该报道称,在南北苏丹尚未明确划分的边界两头,中国都存在广泛利益。中国一直向被西方排斥的苏丹政府提供武器和外交支持,但该国大部分油田都位于新独立的南苏丹境内,而边界地区的暴力事态正日益严重。南北双方对利益分割争执不下,给中国的石油利益带来灾难。

有分析认为,反政府武装将中国人作为目标,是为了增加与政府谈判的筹码。不过这种说法遭到反政府武装否认。据法新社报道,苏丹反政府武装发言人宣称,由于政府军很快了发动进攻,他们考虑到中国人的安全才将他们抓获。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人解)北方局秘书长亚西尔·阿尔曼30日说,绝不会反对中国和中国人,正从前线军队了解准确情况,将保证中国工人的安全并释放他们。

“这是中国走出去的代价”,德国《奥格斯堡汇报》30日以此为题评论说,中国在非洲大量投资,也给自己带来更多风险。美国《纽约时报》称,这件事彰显中国将越来越多工人派往世界上一些最动荡国家所蕴含的风险。文章说,过去10年,中国已成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主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承建国,在那些西方公司不愿涉足的地方修高速公路、机场、桥梁和水坝。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工人常愿意携带家人前往,这意味着会有更多中国人居住在那些危险国家。

英国《卫报》评论称,工人的命运成了中国新闻报道的重点。中国不断扩大的海外足迹以及人们对国家崛起的意识,引发公众对海外中国人遇害或被劫持事件强烈关注。《纽约时报》说,在保护本国驻海外公民方面,中国网民经常觉得中国政府不如西方国家得力,他们却很少意识到,中国目前居住和工作在局势不稳国家的人数如此之多,使得保护所有这些人的安全成为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中国能帮西方从苏丹脱身么?”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8日以此为题说,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也许只有中国人的兜足够深,胃口足够大,愿意冒风险用钱去摆平困扰世界的苏丹问题,而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一手制造的。英国广播公司30日评论说,自从南苏丹从更强大的北部独立后,中国一直寻求同双方都保持良好关系。不过现在,北京的平衡政策在南北苏丹争端当中受到考验。《泰晤士报》曾援引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专家奥尔登的话说,“人们说中国正在改变非洲,实际上非洲也在改变中国”。

西方酸溜溜看中国进非洲

在中国工人在苏丹遭劫持消息传出的同一天,中国援建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落成。

这令世界看待中国走进非洲的目光中多了几分复杂。法国《费加罗报》称,中国在非洲的形象迅速发生变化,如今它已不再是那个倾销廉价工业品的暴发户,非盟新总部大楼拔地而起,造价1.5亿欧元,楼高100米,有漂亮的直升机平台,足以让54个成员国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用慷慨打磨自身品牌。

中国正在非洲扮演怎样的角色?在非盟会议中心落成消息的刺激下,加拿大《环球邮报》29日给出的答案是,中国正成为非洲新的利比亚。文章说,卡扎菲生前,利比亚一直是非盟最大的资助者。如今,随着卡扎菲“非洲合众国”设想的消亡,纷争不断的非洲转向中国。北京对非洲的馈赠也很慷慨,中非贸易在过去10年翻了13倍,去年达到1500亿美元,是世界上与非洲贸易量最大的单一经济体。经历了政治动荡和外交失败的2011年,来自中国的投资和资源对非盟来说愈发重要。

但西方看起这些合作来却多了些酸意。日本电视台将其称为中国对非洲的“蜜糖”攻势,德国电视2台则说,这对西方公司来说是场毁灭性竞争。德国锐利左翼网30日评论称,非洲是中国全球战略的一点,这与北京在国际事务中的新角色相辅相成,这就是“和谐”背景下的帝国主义。

事实上,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入侵非洲”的渲染由来已久。2008年6月1日,美国《Fast Company》推出题为“中国风暴席卷非洲”的特别报道,其配发的合成图片将五星红旗覆盖在整个非洲大陆之上。文章称,“中国对非洲的商业入侵无疑是冷战结束之后南撒哈拉经历的最重要地缘政治发展,是一次史诗般的推进,必将重绘全球经济版图。”一名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将这一趋势形容为“海啸”,另一些人甚至将非洲改称为“中非洲”。文章还进行了这样的比较:当下生活在尼日利亚的中国人总数已超过大英帝国鼎盛时英国人在尼日利亚的人数。

“对华作战,但战场在非洲”,香港“亚洲时报在线”以此为题的文章称,美国最近强调“重返”亚太,并未提到非洲。然而,有时被避而不谈的反而是直指最核心议程的线索。“聚焦亚太”的真正核心根本并非亚太,而是非洲。美军2007年建立非洲司令部表明,美国不甘于懒洋洋地靠在后边坐视中国人成为该大洲的主宰。利比亚骚乱首次为美国及其北约盟友提供了反击中国人在非洲影响力的良机。未来几年,非洲将充斥美国和中国指使下的代理人战争。

“欧亚评论”网站的文章称,很多关于中国在非活动的资料都宣称,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加剧了当地腐败,对环境造成伤害。非洲民意调查却显示,相对于“华盛顿共识”而言,非洲更看重中国的以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法国《非洲看板》评论说,正如南非总统祖马所言,当大萧条来临时,年轻的非洲会更接近同样年轻的“少年中国”,而非“老欧洲”,中国敏锐地感觉到非洲人的心态并积极回应。

“中国人在非洲比我们做得好”,这是印度籍渣打银行高层尚卡尔30日接受印度《商业标准报》专访时表达的观点。尚卡尔说,如今非洲的商业环境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直接发展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商业活动必须依靠政府间关系来完成,非洲一共有54个国家,其中的49个在过去两年中接待过来自中国副总理级以上代表团。中国在非洲的表现越来越惹眼,而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中国在非洲的“正反两面”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去年曾报道这样一个故事:3年前,朱良秀第一次来到非洲的时候,他的笔记本上记满订单。他吃惊地发现,非洲人不但愿意与他做生意,还非常喜欢他的公司。3年后,他觉得生意依然不错,甚至比上次还要好,但非洲人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他的合作伙伴说他在剥削他们。中国商品是劣质的代名词,大陆公司承建的建筑物有发生过倒塌的现象,经济中掺杂了政治因素。“殖民”这个词慢慢流传开来。

德意志广播电台评论说,中国需要一个更好的国际形象,尤其是在非洲。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存在正反面。法国《费加罗报》的文章称,中非间的密切关系常常带来复杂,中国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相应风险,注重提升在非洲的“软形象”对中国来说,也许是个好建议。▲

猜你喜欢
营地苏丹非洲
An Uncommon Trip
回归营地活动
非洲村庄
恐龙会谈恋爱吗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苏丹”之死
板龙很呆板吗?
拯救营地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