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须反思对欧外交

2012-01-31 10:53
环球时报 2012-01-31
关键词:中欧外交危机

王义桅

继标普下调对欧元区9国的信用评级,惠誉27日也宣布下调欧元区5国主权信用评级,显示欧债危机还在进一步扩散。2月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将访问中国,可能提出中国援助的请求。面对此情此景,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中国学界无人预测欧债危机,危机爆发后中国方面的认识和应对也相当混乱。这表明中国对欧盟的认识需要软着陆。为什么我们长期过高估计欧盟?第一,从我们自身的需要与期待出发,认为平衡美国非欧盟莫属;第二,以社会进化论的思维,认定一体化的欧盟代表着世界发展的未来;第三,受历史记忆干扰,鸦片战争中国被欧洲列强打败后学习、崇拜欧洲的心理在作怪。此外还有用主权国家来类比欧盟的认识错误。中国人往往高估欧盟,事实上,喜欢欧洲不能自动转化为看好欧洲,欧洲古老文明不能自动转化为欧盟制度优势,欧盟的扩展和深化也不能挽回欧洲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情绪”严重干扰了我们对欧盟的认识和判断,现在是对欧盟做“去中国化”研究的时候了。

要对欧盟做去中国化研究,就要重细节,重欧洲自己的逻辑。现实是复杂的,不能因为期待多极化就喊出“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口号——如果欧洲人今后选择反一体化,我们岂不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未来是不确定的。超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代表地区一体化的未来,欧洲一体化不仅充满变数,而且充其量只是多样性地区一体化的奇葩之一。

如何应对欧债危机,抓住中欧关系走向战略平衡的新机遇,成为中国外交的新课题。在投资欧洲、帮助欧洲恢复良性造血功能方面,德国是关键。我们应该更重视德国,通过中德关系推动中欧关系。欧盟仍然占全球FDI(对外直接投资)的50%,GDP的25%,在联合国安理会占据两个席位——欧洲衰落固然不可避免,但欧盟仍然有进步空间。中国外交应积极投资欧盟,增加其对我战略依赖,防止欧洲过快衰落。

欧债危机还提醒我们,需要还原对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认识。首先是定好位,即确定以对欧大国关系尤其是中德关系为主轴,以地区支点国家为依托,以问题国家为突破口的对欧外交新思路,改变以欧盟机构为重心的传统对欧外交格局。其次是定好“神”,为中欧关系战术升温和战略降温做好准备。未来数年,欧洲问题将给中国外交提供大量运筹空间,但从长远而言则将日益降温。从欧洲越来越不能引领全球化发展的事实,以及对冲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角度看,中国对外战略重点更应该是经营好周边,与美国在亚太周旋,加速推进亚洲地区一体化建设。中欧关系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地位相对下降,这一点从中国与日韩贸易总额早已超过中国与欧盟27个成员国贸易总和即可明了。

在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世界其他各国都出现内顾倾向,可能导致“去全球化”,最终可能上演太平洋系国家和大西洋系国家间的大博弈,欧洲一体化与亚洲一体化的大博弈,欧洲秩序与亚太秩序的大博弈。欧债危机也许仅仅只是这三重大博弈的序曲。▲(作者是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

猜你喜欢
中欧外交危机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建筑师行迹中欧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危机来袭/等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