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赛德克文面大师讲千年风俗

2012-02-01 10:56
环球时报 2012-02-01
关键词:德克族人少数民族

本报记者 薛小乐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热映,让人们知道了台湾少数民族之一的赛德克族,也了解了他们当年抗日的英勇事迹。赛德克族,这个在2008年才成为第14个台当局承认的少数民族,虽然族人仅有6600多人,但其流传千年的文面文化却在世界闻名,而这个古老习俗也一度与赛德克族悲壮的抗日史相纠缠。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在台湾花莲专访赛德克族文面文化研究学者,被称为“文面文化保护神”的田贵实,听他讲述文面文化背后的故事。

环球时报:对大陆民众来说,赛德克族还比较陌生,赛德克族的文面文化又代表着什么?

田贵实:赛德克族原本被列为泰雅族的一支,在2008年4月23日成为第14个当局承认的台湾少数民族,目前族人仅有6600多人。在赛德克族文化中,文面最具特色,也是其重要的传统。除了赛德克族,太鲁阁族和泰雅族也有这一习俗,这三族人也被泛称为泰雅人。

文面文化有很多内涵,除了美观、避邪和贞洁外,它还是赛德克族人生前融入族群及死后得以回归祖灵地的标记。文面也是该族人成年的重要标记,完成后方可结婚。一般文面分两次进行,5岁时男女都文额纹,至男子学会打猎后才能文颐纹,女子也要学会织布后才能文颊纹。

环球时报:文面文化为什么会逐渐消失?

田贵实:自明清以来,赛德克等族的文面传统就不断被丑化为“黥面”、“野蛮”、“乌鸦脸”。1895年日本殖民台湾后,更是称台湾少数民族为“野蛮人”,歧视文面文化,严禁文面的少数民族孩子上学。在1913年,日本殖民统治者甚至下令严禁文面,并强行割除文面。日本人当时的手段很残忍,就是用镊子将文面的皮肤夹起,再以手术刀割后缝合,根本没有用麻醉药。自此,赛德克等族的文面文化逐渐消失,如今,台湾只剩下7位文面老人在世,年纪最小的92岁,最大的已超过百岁。过不了多久,文面就会在这块土地上彻底消失。

环球时报:什么原因使您走上探寻文面文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田贵实:从小我就跟在祖母身边,对祖母脸上的文面很熟悉,一直到长大成人也没有想过研究它的意义。但是有一天,我的孩子在学校因为被嘲笑曾祖母脸上的文面而与同学打架,他回家后质问我:“爸爸,曾祖母脸颊上的纹饰就像黑社会老大身上的刺青一样吗?”那时,我突然明白自己作为族人的失职,保护祖先尊严的想法,促使我深入部落,探寻文面背后的故事。

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时,常遭遇异样、排斥、奚落的目光。除了投入不见回报的物力、财力之外,也让我产生浓重的挫折感,如文面老人怕声音和灵魂被带走,不愿意接受拍照或者录音讲述见闻事迹;被部落老人赶出来,被狗追着跑不慎掉入沟中,摄影器材全数损坏。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我慢慢地获取部落老人的信任,甚至成为他们家庭中的一员。让我不能释怀的是,常常将拍好的照片送到老人家时,才发现对方已过世,照片变成灵堂照,让人百感交集。

环球时报:跟部落老人的交流中,除了文面文化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收获?

田贵实:在文面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抗日历史也进行了梳理和补充。因为台湾少数民族以前没有发明文字,只能以口述保留历史,因此在台湾历史上,有关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有很多空白。特别是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少数民族的英勇斗争被遗忘了,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很多感人的事。我在南投碰到一位赛德克族老妈妈,当年她的父母参加雾社起义被杀,她侥幸躲起来而幸存,我问她,“还恨日本人吗?”她说:“如果我有仇恨的话,不可能活在现在的天堂里。”这让我很感动,只有不带仇恨地记住这段不能忘记的血泪史,才会让我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环球时报:您在文面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

田贵实:我自从1993年开始这项工作以来,拜托媒体的宣传,文面文化的图片及研究成果在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巡回展出,使台湾少数民族文面文化引起广泛的关注。十几年来,我的工作室热闹非凡,到这里一游的人已超过十数万人次,但是过度的观光人潮除了让人大感不胜负荷之外,几乎没带来任何对文面文化保护工作的实质意义与帮助,一阵“你真厉害哦”等夸奖声之后,全部没下文,被许多“大官”称为“了不起的原住民文化研究者”的我,至今没有获得当局任何相关单位的实质重视与鼓励。

环球时报:最近几年您在文面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田贵实:最近几年我发现,和赛德克等族一样,大陆的黎族和独龙族也有文面的传统,两岸的文面在很多文化特质上有重叠。比如,赛德克等族和黎族都认为文面代表美观、可以避邪,是通往祖灵的识别——人死后可以凭借身上的刺青受到祖先神灵的指引,与祖先团聚。另外,我还发现两岸少数民族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比如父子连名制——我的族名叫给米·西畔。给米是我本人,西畔是我爸爸的名字。大陆这边许多少数民族也采取这样的父子连名制。又比如都有崇拜祖灵,都有室内葬等习俗。

通过这些我了解到,原来我们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我就希望大家能够立即认祖归宗,两岸的政治分隔已经把我们隔开太久。▲

猜你喜欢
德克族人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微言大义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的爱和恨
无用
彼得·汉德克获奖信息
彼得·汉德克人物争议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