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跟英国学金融手腕

2012-02-01 10:58
环球时报 2012-02-01
关键词:金融城欧元区伦敦

章玉贵

欧盟25国1月30日通过一项草案,就建立5000亿欧元欧洲稳定机制达成共识。不过,英国决定将不会签署这项财政协定。多年来,英国在金融政策上总是与欧洲大陆保持一定距离,它不是欧元区国家却拥有世界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它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和德国一样值得关注。

德国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表现好,是因为德国自二战以后一直极为重视提升并维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英国则是另类绝顶高手。二战之后,英国就知道,在失去世界工厂地位与英镑本位制之后,要想保持英国在全球顶层分工中的既有地位,就必须利用自己的地理文化优势以及依然在全球“吃得开”的一系列金融符号。

首先,英国对诸多国际金融组织各种规范、法律文本的熟悉可以说是“天然”的。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英国丧失国际金融的主导权,但其主张仍是战后各种金融组织运行的基础内核,而掌握国际金融规范或标准的制定,正是英国的竞争力所在。

其次,英国一直把提升金融竞争力作为固本之道。美国至今也不会忽视面积不到2.6平方公里的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影响力,伦敦金融城不仅是世界上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超敏感地带,也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和保险市场。不少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仍由伦敦商品交易所牢牢掌握。而且,英国还借助英美特殊关系,积极配合美国,绝不容许全球范围内出现可以挑战美英主导的金融力量工具。这是中国务必高度重视的。

最后,英国人在绝对实力下滑的情况下运用金融杠杆维系竞争优势的敏锐意识和技巧,也同样值得德法等大陆国家学习,值得中国等亚欧大陆的新兴经济体细细领悟。

上世纪90年代末,欧陆国家都在憧憬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付诸实践后带来的诸多红利,密特朗和科尔等欧洲领袖都认为欧元可以挑战美元的地位,而英国则因为不急于加入欧元区受到质疑。不过,看看今日欧元区的现状,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今世界最懂得玩金融战略与战术的国家肯定不在欧元区。即便是工业实力雄厚的德国也远非顶尖金融高手。其实,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国政府深谙其中利害,根本就没想过要放弃英镑。尽管英镑一度日薄西山,但仍是当时的“世界第二大货币”,维持英镑要比支持欧元有更多好处,还能减少欧元运行机制不成熟给英国经济带来的困扰。

在这种保守而精明的策略下,英镑现在成了全球第三大货币,但英国却置身欧元区的严重纷扰之外,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和不折不扣的第二大金融强国,英国人在货币上的前瞻性与精明可见一斑:在大国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金融资本控制力争夺的今天,如果没有独立的货币符号,如果不能掌握或参与制定初级产品与高端产品的定价权,即便经济规模做得再大,也难以摆脱在全球分工中的弱势地位。即便是面临区域货币合作的历史性机会,也必须仔细斟酌利弊得失,不能贪图虚名而损失长远利益。

现在看来,凡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既要实体经济实力强大,还必须在金融方面有长远规划。因此,中国需要思考并力争突破的,一是如何打进美英精心构筑的定价体系,提升中国在金融分工链条中的地位;二是如何锻造敏感的风险意识,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金融城欧元区伦敦
武汉CBD被定位为“金融城”泛海控股收获重磅政策利好
欧洲央行将建立欧元区即时支付系统
欧元区2016年GDP增长1.7%
伦敦金融城:弹丸之地的世界雄心
伦敦金融城:弹丸之地的世界雄心
伦敦畅游记(二)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
电影中的伦敦
沪江BEC带你精读金融时报:伦敦金融城年龄歧视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