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郭凤莲

2012-02-11 11:11
西部大开发 2012年1期
关键词:大寨农村

西部大开发:郭书记,您好。您曾经是肩扛箩筐手把镢头造田治河的“铁姑娘”队长,也是“大寨精神”的缔造者和践行者。您还能经常想起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吧?

郭凤莲:那怎么会忘记呢?我今年66岁了,现在晚上做梦,经常都会梦见那些艰苦岁月中许多劳动的场景呢。常常想起第一次见周总理时的情景,那张照片上我穿的上衣,还是借同伴新做的衣服——当时那种艰苦的日子,衣服上补丁摞补丁,哪能走到总理面前啊?

西部大开发:第二次返回大寨,并且再次成为大寨的领头人,您的心里感触一定很多吧?您是如何带领大寨人二次创业的?

郭凤莲:人要是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那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好的精神状态就是一种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闯劲,就是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的韧劲,就是艰苦奋斗、有所作为的干劲。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寨人就提出了“要想富得快,庄稼揽买卖”的主张,陈永贵、贾进财等人出资入股,曾办过小煤窑、供销社。刚回到大寨时,我也想把煤矿扩大、产能提高,把化工厂干好,銷路拓宽……最后,都没能搞成功。1992年4月,我们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并先后办起了草编厂和建材厂,同年10月,我们又引进江苏江阴市蝶美集团的技术和人才,成立了羊毛衫厂。12月中旬,我带着“大寨”羊毛衫来到北京开“十四大”,为该产品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是大寨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标有“大寨”牌的产品。

这几年,我们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占有率高的大寨牌产品,逐步形成了“大寨品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大寨农牧5万头种猪场曾经跻身全省最大的标准化养猪基地,大寨金鹿酒业、大寨铁姑娘酒、大寨核桃露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现在我们以大寨牌冠名的农副产品有30多种,大寨牌系列产品开发出来,投向市场。

我心里想,我们就是要始终不渝地高扬大寨这面历史旗帜,让大寨的品牌在山西全省、全国继续叫响,让越来越多的大寨产品走向市场。

西部大开发:1991年至今的20年中,您又在领导大寨人在经济浪潮中奋勇前进,并且使大寨的声誉再一次在全国响亮起来。“与时俱进”这个词语很适合形容您,也很适合形容大寨人吧?请您具体谈一谈大寨人的思想转变历程。

郭凤莲:实现农民的开放,就要彻底摒弃长期形成的封闭保守、自我满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我们大寨人历来勤劳朴实,富有创新精神。

回到大寨不久,我们就开始在山上植树造林了,让大寨的山更绿,景色更优美。后来,中央提出“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大寨人更积极地响应中央的号召。大寨原有耕地800多亩,我们在保留足够口粮田的基础上,把过去200多亩的二坡地全都种上了优质核桃、苹果、仁用杏和各种观赏植物。你们在参观虎头山的时候都能看到,层层梯田上已经是一片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了。

来大寨旅游参观的游客也有了新的看点了。每年来大寨的游客有三四十万之多,我们大寨人也自发地把大寨特色的窑洞,开发成窑洞旅馆,让游客们住下来,亲身体验大寨的生活。

2009年,组织村民入股大寨旅游业,每户村民入股2000元,当年每户分得红利1800元,2010年每户分得红利2400元。实施两年来,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在管理、分配、发展等方面培养了村民民主科学管理的思想。

我们也在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因为富裕农民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力度。大寨农牧公司已形成年产1万吨杂粮、2万吨面粉的综合农产品加工基地;投资1000万元,与德正乳业公司合作,建起了1000头奶牛场,目前已引进奶牛300头……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以订单为纽带,公司加农户、工厂连基地为模式,逐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你们也知道,农业项目是薄利产业,虽然安置了不少农民就业,盈利却很艰难啊。

我认为,优秀的历史文化,应该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动力,而不应仅仅是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怀念和凭吊。不少人认为学大寨精神就是要扛着镢头在地里劳动,其实,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寨精神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老劳模宋立英如今83岁。她早已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商店,卖一些与大寨历史相关的书籍和大寨特产,做起了小本生意。因此,我认为,只要是靠勤劳的双手,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不管是经商还是种地富裕起来了,同样也是大寨精神的一种体现。

西部大开发:农业、工业、商贸旅游业等三种产业在大寨得到了协调性的大发展。这是大寨产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结果,请谈一谈这个调整与转型的过程。

郭凤莲: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过程中,我们利用大寨品牌的经济、文化效应,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从单纯农业经济走向了多元发展之路。1992年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2009年又把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改制为山西大寨经济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党委会(大寨党总支)、村委会、董事会三权管理的村级经济组织。

这次改制,是为了响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出集体经济的更大作用。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寨集团”,顺应市场;集团化管理,也壮大了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壮大后,有充足的实力进行再投入再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寨集团”新兴企业的发展,对宣传大寨,扩大行业覆盖,抢占市场先机,提升大寨品牌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新大寨的宣传,带动了大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仅2009年,大寨旅游直接收入达到320余万元,间接收入达到1300余万元。

西部大开发:华西村曾经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如果拿大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华西村相比,华西的集体经济、华西人民的收入,远远高于大寨。大寨精神有不甘落后的成分,大寨人也有勇立潮头的精气神,请您谈一谈大寨人将如何赶上去?

郭凤莲:全国学大寨,大寨也要学全国。过去涌现出的许多学大寨的典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都走在了大寨的前面,值得大寨人去学习。我刚回到大寨的时候,没有经费去遥远的华西村学习,就组织村民代表和干部在近处考察、学习,先去了临近的河北的一个村庄。后来,逐年逐步去了天津的大邱庄、河南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

华西村经济总量已经很高了,我和吴仁宝书记是老朋友了,我们互相都很尊重。

我们不能停滞,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继续拿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使大寨尽快发达起来,让大寨人民更加富裕起来,真正让大寨人能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骄傲、自豪。

西部大开发:大寨在取得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村民的社会福利情况也得到巨大的改善,请您具体谈一谈。

郭凤莲:随着大寨经济的逐步壮大发展,村民们已逐步分享到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村里每年给60-70岁的老人每月补贴生活费2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生活费300元,每年还为全体村民发放福利补助人均1000元,发放取暖补贴每户600-1900元;每年重阳节,村里会给每位老人送上礼品;每到逢年过节,村里还组织企业向村民发放米、面、油、肉、酒、饮料等福利品。现在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7%,还建有100平米的卫生室,配备两位保健医生,为村民进行保健医疗服务。全村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财产保险全覆盖。中、小学生上学免费,大学生每年有奖学金(大专800元,本科1000元),新建住房每户平均补助50-70%,真正实现了学有免费就读,病有保险支付,老有生活保障,住有集体补助。

对现有400多亩耕地,大寨实行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水利灌溉,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统一提供科技服务,农民只要在成熟季节去收获自家的粮食。

近二十年来,村里每年都挤出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已达到2.6亿元。

西部大开发:请您谈一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寨精神、大寨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設中的意义。

郭凤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农民有可靠的经济支撑和保障,如果村里没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群众没有经济收入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寨新农村建设是逐步推进的,集体财力有了一定积累,我们就拿出来修建一批。比如,我们请专家设计并建设了一批大寨特色的时代农家别墅,宽敞舒适,群众非常满意。全村已有近一半人家住进了崭新的别墅小二楼。前年,又修建了一批单元式多层住宅楼,已经有不少村民迁入新居。这些新房子,集体补助60%,个人出资40%。

作为新农村,大寨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活动场所十分齐全,有图书馆,有健身广场,有农家饭店、农家旅店和农家商店,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大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许多老年人住惯了窑洞,我们就尊重他们的习惯。

大寨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开放的,我们在规划建设新大寨时,既保护了历史的大寨,又满足了现在大寨人的意愿。大寨前辈们“日战大寨田,夜战新农村”,用一块块石头砌成了固有山西特色风格的石窑洞、砖瓦房、一层层一排排坐落在虎头山的半山腰,人们称它为冬暖夏凉的火车皮式建筑。至今,外来游客还愿意饱览和尝试特色风格的大寨住房,它已成为了大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把它精心保护下来了。

大寨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一无人才,二无资金,三无项目,四无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凭着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凭着艰苦奋斗的传统本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奋力赶超,终于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大寨。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值得西部贫困地区借鉴的。

西部大开发:您怎么看大寨的未来?那么大寨在“十二五”期间会如何发展?

郭凤莲:继续弘扬践行大寨精神,按照建设“大大寨”的战略决策,我们将加快转型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步伐,实现再造一个新大寨的奋斗目标,争取到“十二五”末,大寨的经济总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目前已确定的七项技改基建项目预计总投资6.8亿元,项目完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4亿,上交税金9525万元,实现利润2.3亿元。

如果农业是大寨立村之本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就是大寨的强村之路,艰苦奋斗就是大寨的创业之魂。

猜你喜欢
大寨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过去的苹果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郭凤莲:昔日“铁姑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大寨精神新启示
新时期大寨精神解读
赤橙黄绿新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