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朝鲜:袁世凯官场发迹之路

2012-02-11 11:49罗杰
百家讲坛 2012年10期
关键词:清军李鸿章袁世凯

罗杰

初显身手

混迹仕途需要一种本领,那就是投机。袁世凯便是官场投机者中的佼佼者。

最初,他想靠考科举进入官场,却两次乡试落第,遂决定弃文从武,投靠了李鸿章集团中的吴长庆。吴长庆掌管的庆字营,是李鸿章很重视的一支军队。袁世凯想,只要在这支军队中混出头,必然会引起李鸿章的关注。他默默辛劳地在庆字营中苦干了几个月,终于迎来了一次发迹的机会。这次机会来自中国传统的藩属国—朝鲜。

1863年,朝鲜老国王病故,年仅12岁的宗室李熙继承王位,其父大院君摄政主持政务。若是大院君一直摄政,朝鲜内部安宁,大清国也不会干涉。可惜,李熙无能,他老婆闵妃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在公公摄政10年后,她开始兴风作浪。眼看大权逐渐旁落,大院君岂肯罢休。他煽风点火,让士兵发动兵变,企图借机重夺政权。混乱之中,起义者袭击了日本公使馆,还杀了一个日本新军教官,日本便以此为借口,出兵朝鲜。

此消息被中国公使获悉,立刻报告给直隶总督张树声。一听朝鲜风云突变,张树声岂敢怠慢,立即奏报给朝廷。朝廷很重视,若只是朝鲜内乱倒不要紧,小弟家闹些内乱纠纷,作为大哥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然而,小弟家隔壁的人却要趁火打劫,这就不能袖手旁观了。绝不能让日本人在朝鲜恣肆妄为。清廷决定,出手平息朝鲜兵变,因为兵变一旦平息,日本便没了出兵的理由。于是,朝廷下令,派出吴长庆的庆字营,开赴朝鲜,平息兵变。袁世凯就跟随吴长庆一同前往朝鲜。

另类绑票

吴长庆率领庆字营清军,乘船抵达朝鲜的马山浦。袁的职务是“前敌营务处”,主要是保证军需供应,勘定行军路线等。然而,袁正报告行军路线时,有营长前来禀告,很多士兵晕船,请求稍缓登陆。吴长庆沉默不语,良久,抬头问袁,该怎么办。袁说,战场上死尚不足惜,怎能在乎晕船?原本就有重用他之心的吴长庆,遂命袁代理一营。袁不加推辞,马上部署,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登陆行动。他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攻。就这样,袁世凯的威名,瞬间在军中传扬开。

清军上岸后,扎好营寨。吴长庆开始商议如何平息兵变。追根溯源,才发现兵变是因为没发军饷而引发,并非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起义。只是大院君暗中操纵,事态才闹得如此厉害。而大院君“积威震主”,与闵妃“久成嫌衅”,日后必定父子不能保全。于是决定,把大院君诱到营地来,将其扣留并带回中国。大院君一走,起义的朝鲜兵群龙无首,收拾起来就容易多了。

平叛改绑票了,显得一点都不光明磊落。可眼下,绑架大院君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派谁去绑票呢?袁世凯吧。庆字营几千人,都像是来打酱油的,唯独这小子生猛无畏。

袁世凯得到命令,心想此计甚妙,这就叫擒贼先擒王,骂人先骂娘。待大院君一到营地,袁世凯便调开他的护卫队。随后,绑了大院君,用军舰将其运回,软禁在保定。

朝鲜国王李熙得知父亲大院君被绑架,无计可施。绑匪绑人,无非就是索要赎金,不给就撕票。可清军的绑架很另类,既不要赎金,也不撕票,只把人带走。仿佛他们只是在享受绑架的过程和乐趣,并不在乎绑架的结果。

李熙只能请求清军消灭朝鲜叛军。叛乱平息后,父亲才能安然回国。很快,朝鲜叛军被消灭。袁世凯在此次平叛中表现优秀,非常抢眼,深得吴长庆信任和器重,将军中事务都交给袁世凯管理,袁世凯却并未因此喜不自胜。对他而言,升官之路才剛刚开了个头。

王保长抓壮丁

朝鲜兵变平息后一个月,逃离王宫避难的闵妃回来了。回到宫中,李熙等人把袁世凯的才干和功劳向闵妃详述了一番。

此时的闵妃,总结了经验教训,她想,此番如此狼狈,完全是防卫措施不强,让起义者那么轻易地围攻了王宫,必须组织一支新军,保护政权。然而,要塑造这样一支军队,单靠朝鲜本国的训练实力恐怕不足。于是,李熙亲自到清营访吴长庆,求偕袁世凯。再三请求,吴只得答应,从此驻朝清军参谋长袁世凯兼任了朝鲜新军的编练工作。

可是,朝鲜兵变刚平息,以前起义的士兵死的死,伤的伤。新兵从哪里来呢?抓壮丁!

一时间,朝鲜版王保长抓壮丁风起云涌,四处民夫统统被拉了来。袁世凯兴致勃勃地迎新人,又逐一遴选,最后选定了1000人。兵丁有了,还缺武器,清政府也挺大方,赠给这支朝鲜新军铜开花炮十尊、来福枪1000支以及弹药无数。

万事俱备,只欠开练。人员武器到位后,袁世凯便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把新军来操练。仅用了数月,新军便练出了一番新模样。

国王李熙偕夫人闵妃检阅这支近卫军,只见士兵步伐整齐、气势如虹。二人对袁世凯和这批士兵大加赞赏,当即决定扩充兵丁。不仅如此,闵妃又从旧军中,亲自挑选了500人,交给袁世凯训练。这500人组成的袖珍型部队,被称为镇抚军,用以加强政府地位。同时,袁世凯还控制着朝鲜税务,他俨然成为朝鲜的VIP。

可正当袁世凯欢喜之际,日本方面却既沮丧又憋屈。原本,日本计划利用朝鲜兵变的机会,出兵控制朝鲜。可没想到,半路杀出个袁世凯,两三下平定了兵变。不过,日本自有损招,出兵不成,便胁迫朝鲜订立了《济物浦(今仁川)条约》。条约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允许日本驻兵朝鲜。

恰在此时,中法战争正酣。法国也是狼,他们从越南北部一直打到中国东南沿海。李鸿章自然如临大敌,赶忙召回在朝鲜的一半清军,吴长庆也奉命移防辽东。吴长庆一走,驻朝清军的军务分别交给三个将领负责,其中之一便是袁。

朝鲜国内的亲日派趁机游说李熙投向日本,计划发动政变。驻朝日军也趁机行动,欲挟持王室。哪知袁世凯带兵入宫,清军猛烈攻打,日本兵人数少,也准备不足,被清兵打得无力招架。日本驻朝公使率兵慌乱撤退。清军仍继续猛攻,日本公使被迫焚烧使馆出逃。

进进退退

日本不甘屈居下风,一边继续增兵,一边向清政府抗议袁世凯妄启衅端。

当时,中法争端尚未解决,不宜和日本再生麻烦,且袁官职小,甲申事变之前也未禀报朝廷,所以,清廷派去调查袁的特使还没起程,就认为袁轻启衅端,打算把责任诿诸袁,并向日本谢罪。

就在清廷派遣官员到朝鲜查办袁世凯并命令袁将驻守王宫的军队悉数调回本营的同时,日本派人到天津,与李鸿章谈判中日冲突问题。经过谈判,达成协议:中日军队四个月内同时撤离朝鲜,以后若要出兵,必须先通知对方。

虽然袁在平定朝鲜亲日派政变的行动中受到重视,并屡次上书李鸿章,痛陈朝鲜之弊,要求彻底解决朝鲜问题,将朝鲜完全并入中国,成为清朝的一个郡县,因此得到了李的赏识,但袁在朝在清都树敌甚多,恰好袁嗣母生病,满心失望的袁以探望病重老母为由,请假回乡。到天津后,袁谒见李,再次痛切陈言,李苦于中法和议未定,只能继续搁置袁的建议。袁只好请假回乡。

袁世凯离开了朝鲜,按照中日约定,清军和日本兵也相继撤出了朝鲜。这块你争我夺的地盘,恢复了难得的宁静。可这份宁静很快就被打破了。

1885年,清军机大臣决定释放大院君回国。大院君被关押多年,内心仇恨清廷,从原先的亲清派变成了仇清派;而闵妃本是亲日派,在吴长庆率军平叛后转为亲清派。但她和大院君有仇,见清廷竟然要放大院君回朝,自然对清廷极度失望。流言四起,认为清军借押送大院君变相返朝,日本也为此质询。李鸿章认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多功能的人质。逮了他,可平息动乱;放回他,可重夺政权。于是李鸿章派袁世凯入朝,而且没有派给他一兵一卒,只是给了他一个大院君。

其实,无论是李熙、大院君还是闵妃,清政府都无所谓。原则就一条:谁对清政府有利,就让谁掌权—大院君的回归,让闵妃领悟了这一点。

闵妃心里很苦很愤懑,清政府的这般作为把她逼得发疯。事情是明摆着的,你绑架的人,你又给送回来,先前是为平息叛乱,如今却是乱我朝政,你简直就是一根又臭又硬的搅屎棍。

她不仅没派官吏前往迎接袁和大院君,而且当被李鸿章罢免的德国人穆麟德前来投效,声称有拒大院君之策时,她立即将其聘为私人顾问,穆大力鼓吹“联俄据中”,闵妃便与沙俄眉来眼去,勾搭成奸;并严密监控大院君,杀掉其家臣十多人。

在这种不太平的局面下,袁世凯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他知悉李熙夫妇的亲俄之举后,立即逼迫李熙赶走穆,俄朝的勾搭才告中断。

袁世凯回到天津向李鸿章复命时,李对其随机应变,遏制沙俄对朝的渗透大为赏识。袁已成为李对朝问题的王牌。“庆军……镇抚一切,因应机宜,尚称妥善,着择优保奖”,于是,李鸿章向朝廷保荐,委任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相当于清廷驻朝全权代表,加三品衔。

李鸿章升袁世凯的官,当然也是有所图的—他要让袁世凯再入朝鲜,恢复大清帝国的宗主国地位。

26岁的袁世凯第三次入朝,已是换了身份的人,他处处以宗主国大臣自居,俨然太上皇。

忽悠就是圈套

此时的朝鲜虽然与法、意、奥等欧美国家建交,但总体仍是亲清的。然而朝国内亲俄势力说动了李熙,私通俄国,愿使俄在朝与清廷地位一样。袁已知朝内务大臣有秘密文件送至俄,求俄保护,朝大臣也密告袁,李熙已与俄公使签署密约,俄军舰将至云云。袁遂过问此事,力陈联俄不可行。李熙和闵妃派人谢罪,称投俄事王廷俱不知,俄公使也拒不承认。后来证实,此密约是英国领事为对付俄国而伪造的。第二次朝俄密约事件至此落幕,袁再次维护了清廷的宗主国地位。

与此同时,日本一直没有放弃暗杀袁,只不过均未成功。袁世凯与欧美各种企图利用朝鲜问题的势力周旋,日本人自然是不服气的。说好了有肉一起吃,但到头来,清政府却没有给日本任何好处。让日本头疼的是,清政府做得极巧妙,并没派一兵一卒入驻朝鲜,只是派了一根极品搅屎棍袁世凯,就把宗主国的地位保住了。

按照双方协定,对方没派兵,日本自然也没有出兵朝鲜的理由—除非朝鲜再起动乱。

1894年,朝鲜农民已不堪忍受压迫,终于爆发了起义,史称“东学党起义”。

面对国内大规模的动乱,朝派兵进讨无果,大半朝臣都主张请袁代为征讨,袁认为必须依约与日一同出兵,所以一面电告国内,一面为朝筹划进兵方略。清廷遂派兵船一只,载精兵二三百人登陆,另有1000多人为后接。谁知日舰借口保护侨民和使馆,已载日军7000余人登陆,在所有战略要地布防。东学党人作鸟兽散,日军与清军紧张对峙。

袁世凯看出日军别有企图,但自己手下这点兵根本无法抵挡,赶紧提出谈判。而眼下日军已胜券在握,说要把袁的建议报告国内,实际是想赢得时间,从容部署。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整个占据朝鲜。

清军舰见登陆日军日渐增多,超过万人,通知袁后便移船先去。袁坐困朝鲜。此时日胁迫李熙归放大院君,组成亲日政府。清廷不肯吃亏,对日宣战的呼声高达沸点。其实李鸿章想的是求和,让俄国出面调停,若调停不成,再联俄抗日。然而日也对俄及欧美积极活动,声称其决不侵占朝领土,加上朝国内排外势力过分顽固,列强除了接受日本的说法别无他法。李鸿章想用国际干涉来阻止日本在朝野心的计划落空了。

日军大举进攻朝鲜,袁一再向李请示,李所能指示的只有谨守岗位,引据条约促日撤兵,毫无实际支援。袁此时处境艰难,亲日和亲俄派都视其为眼中钉,连东学党人也认为他帮朝政府镇压起义军,想暗杀他。袁实际被禁困在使馆内,柴米油盐匮乏,日本人更巴不得朝鲜人将其除掉,公然派兵架大炮于袁的使署前。幸得在朝所娶的三姨太闵氏帮助,袁才得以保持对外联络。最终,袁的处境被详细报告给李,李決定召袁回国。

1894年六月十五,袁世凯心情幽愤地降下大清国的龙旗,黯然回国。随即,日军占领王宫,胁迫李熙发表声明:“自兹朕离中国,独立自主……”很快,日本人占据朝鲜后,向中国挑起战争。

尽管袁世凯未能达成使命,让清政府陷入被动,但他前后三赴朝鲜,却给自己积累了政治资本,获取了官位,并为以后的官场发迹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 辑/惜墨

猜你喜欢
清军李鸿章袁世凯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李鸿章的尴尬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等候袁世凯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