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优化探析——基于机会成本理论的采编工作“去职业化”初探

2012-02-16 04:43
图书馆 2012年2期
关键词:书商编目职业化

(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 湖南常德 415000)

1 机会成本

在现代经济学中,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理论常被提及。实际上,机会成本核算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工作中。在“欲望”无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产生稀缺性(scarcity)现象。因此人类必须在众多的“欲望”中做出选择,而做出选择时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机会成本。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机会成本理论研究,就是基于采编工作去职业化时,如何投入最少的机会成本,取得效益最大化的理论框架。

1.1 机会成本的内涵

机会成本概念是现代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经济学家从以下两个视角诠释机会成本的内涵。

(1)资源配置视角。最早独创“机会成本”的弗·冯·维塞尔(Friederch VonWieser)就是从这个角度来阐述这一概念的。任何资源都是稀缺且存在诸多用途的,每种用途有不同的效用,不同用途的效用被量化以后就成为其他用途的机会成本。〔1〕

(2)决策视角。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从更广阔的角度阐释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选择一种东西就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是相应所放弃物品或劳务的价值。可见机会成本不但在资源配置的领域使用,而且也扩展到人类需要做出决策的其他领域〔2〕。也就是说,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其他选择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1.2 采编工作的机会成本

人类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难以被量化确定的,但其本身蕴涵着精力投入、时间投入以及通过刚性成本的付出所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一种努力积累的“结果”。若抛开可能产生的刚性成本,各种活动的机会成本就有一个共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从决策视角就采编工作的领域而言,工作人员选择进行采访或编目工作时,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这些时间和精力成本的投入,来获取劳动成果,取得收益。工作人员放弃的将这些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收益即构成了采编工作的机会成本。

2 “去职业化”对采编工作的冲击

2.1 “去职业化”的概念

“去职业化”是指某一行业的从业人员偏离自身专业和自身工作的一种现象。将“去职业化”引入到图书馆界,则是指图书馆将大量专业工作外包,图书馆业务工作量减少,图书馆员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的影响而逐渐偏离其专业职能,图书馆学专业馆员占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数的比例逐渐降低等一些偏离图书馆传统职能的现象。

2.2 “去职业化”的表现

图书馆“去职业化”最初是在国外图书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历程之后被提出来的,之后逐渐传入我国图书馆界,其具体表现可以总结为3个方面:图书馆院系的易名;大量非图书馆专业人员参与到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业务大量外包。〔3〕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等导致经费激增,高校图书馆按照常规的做法无法完成任务而寻求图书供应商的帮助;另外由于编目业务外包能够降低图书馆运作成本,节约人力,加快文献信息传播的速度,解决图书馆面对新形势的信息资源所造成的在人力、技术方面的不足,使图书馆更好地集中馆内有限的力量完成以读者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因此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实施了采编业务外包。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指出: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可以造就双赢局面,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4〕。但采编业务外包在给图书馆带来成效的同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与矛盾。笔者认为采编工作“去职业化”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获得双赢的局面,是我们需认真探讨的问题。

3 高校采编工作现状

3.1 缺藏现象普遍存在

所谓缺藏,就是图书馆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和读者的需求,应该收藏而未能收藏的图书。缺藏一方面会使馆藏资源建设受到损失,影响图书馆的整体资源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会使读者和用户受到损失,不能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缺藏的另一不良后果就是会严重影响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影响图书馆的声誉。虽然缺藏是必然的,但缺藏是可以控制的,我们要尽可能将缺藏降到最低,图书馆应将图书的缺藏和间断视为大忌,千方百计确保馆藏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将缺藏控制渗透到整个图书采访的工作过程中。〔5〕

3.2 编目业务外包成为一种趋势〔6〕

3.2.1 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成为编目业务外包的内在原因

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这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功能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人员投入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迫切要求,编目业务外包的出现正好满足了高校图书馆的这一需要。

3.2.2 图书招标加剧了市场竞争,为编目业务外包营造了有利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招标采购制度不断完善,图书资料也被纳入了招标体系。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各供应商不断创新,衍生了大量的服务功能。他们迅速从订单式图书提供者转变成分编业务的服务者,使得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有了现实基础。这些为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2.3 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编目业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

图书馆分编工作的标准化、自动化、规范化是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技术背景。各种书目数据中心应运而生,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和“211工程”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联合编目中心发展成为我国两个最大的书目中心。图书馆和图书供应商等单位都可以成为这两大书目中心的会员,共建共享其中的书目数据。至此,在一定范围内,图书著录有了行业规范的指导,在图书的分类、标引、著录等方面有了相对稳定的统一标准,为图书编目业务外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3 编目外包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编目外包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外包商因过多考虑经济效益而降低了对编目质量的要求。为了求得利益最大化,外包公司一般都实行定额管理,为了完成任务,外包编目人员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图书馆的编目细则,造成编目质量下降,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7〕:

3.3.1 加工不规范。磁条缺漏、扭结、外漏,给图书的安全留下隐患;条码没贴在规定的位置、歪斜、模糊、同一本书的两个条码号不一致;馆藏章加盖位置不规范、漏盖、歪斜;书标张冠李戴、不平整,既不美观又造成书目信息的错误。

3.3.2 查重、分类标引不规范。因疏于查重,造成书目记录重复;因分类不当、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不一致、多卷书、丛书著录不统一,造成同类图书归类不统一,影响书目数据的质量。

此外,还存在MARC数据著录问题、新书典藏问题、附件(随书光盘)加工问题、图书退换问题等。所以在实行编目业务外包后,书目数据质量与图书加工质量的控制、编目公司编目人员的培训管理等方面所耗费的成本是我们应谨慎考虑的问题。

4 采编工作“去职业化”的效益最大化剖析

随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采编工作“去职业化”走进了许多高校图书馆,解决了图书馆待编图书积压的燃眉之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编目业务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其分编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书目数据体系的规范、完整和一致,影响着文献资源共享效果以及图书的有效利用率。如果编目外包数据质量不过关,图书馆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校对和修改,那么编目外包也就失去了“外包”真正的含义,所以图书馆的决策者在实施采编工作“去职业化”之前,应认真思考“去职业化”程度、具体实施策略和细节等,争取采编工作“去职业化”的最大效益。

4.1 采编工作“去职业化”程度

采访工作关系到整个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质量。采访人员一定要有事业心和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只有充分了解所选专业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风格流派和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藏书在学科领域分布的合理性,藏书内容的前沿性、专业性、连续性、储备性。此外,采访人员要对采访信息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出版物的产生、传递和利用情况,能挖掘有用信息,多角度、多侧面对文献采访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鉴别优劣,做到多中求好,好中求精。可以说,采访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在文献资源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采访工作不能“去职业化”。本馆工作人员熟悉本馆馆藏特点,并且了解读者的借阅情况,掌握来自读者和阅览部等一线部门的反馈信息,他们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整和修正采访行为,最大程度地避免缺藏,满足读者的需求,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其最大效益。

对目前国内主要高校编目业务外包的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采编工作“去职业化”程度与编目外包质量成反比函数关系。因此我们要拿捏好采编工作“去职业化”的度,如果“去职业化”程度过高,编目质量下降,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校对和修改等。图书馆要考虑哪些业务必须由自己来完成,哪些可以外包出去,外包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技术水平、自身优势等确立自己的核心工作,可以将非核心工作外包出去。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编目实力很强,参与了全国大型联机合作编目项目建设,编目业务是自己的核心工作,可以将外形加工等简单的工作“去职业化”。目前国内图书供应商的很多服务是随书配送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增值服务来吸引顾客、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且提供的增值服务是免费的。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将编目工作中的下载数据、贴磁条、加盖馆藏章、贴书标等简单和重复的工作“去职业化”,让图书馆员充实到其他岗位发挥更好的效益。

4.2 “去职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4.2.1 选好书商,制定相应的外包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书商是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的重要桥梁,对图书馆来说,选择书商可能是仅次于图书选择的重要步骤。有时不要被书商的折扣和免费服务等表面现象所迷惑,往往折扣太低或免费服务项目过多,会影响图书馆的采访业务,也可能影响服务质量。因此,选择书商不能仅仅看价格,还要考虑信誉度、供货能力、到书率、服务等各种因素。同时在选择好书商后,要定期进行沟通,让书商了解本馆的性质、任务、读者对象等,以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图书馆和书商之间签订合同要尽可能考虑全面,如将质量执行标准、业务完成期限、数量、人员及违约的惩罚措施考虑周全,通过合同更好地约束书商完成业务外包。避免在外包实施过程中造成与书商合作的不愉快。

4.2.2 注重把好质量关

图书编目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形式:外送加工模式和到馆加工模式。到馆加工模式是图书供应商根据图书馆的要求,派出专业的加工人员来图书馆帮助完成他们所承担的部分任务。我觉得在目前的状况下,采用到馆加工模式更省力。到馆加工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进行全程质量监控,有沟通迅速、错误可以随时修正、易于掌握进度等优点。这种到馆加工模式既让部分采编工作“去职业化”,又能让更多、更专业的图书馆员充实到其他岗位,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同时也保证了采编部门新加工的图书质量,使采编工作“去职业化”达到双赢的效果。

1.高川霄.图书馆活动的机会成本理论.图书馆学研究,2011(1):14-16

2.杨振华,施琴芬.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机会成本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7(5):234-236.

3.李文文,陈雅.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探析.图书情报工作,2010(3):134 -137,92

4.程焕文.谈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图书情报工作,2006(2):9

5.尚小辉.图书缺藏控制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1(2):48-51

6.胡越慧.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模式选择及质量控制——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2009(12):95-98

7.黄玮.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质量控制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8):70-72

猜你喜欢
书商编目职业化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书商的广告
关于某些书商的坏话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问题探讨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