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应对之策

2012-02-18 06:51陈孝柱
科技视界 2012年3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

陈孝柱

【摘 要】网络在给今天人们带来接受信息便利性的同时,也对过往的社会舆情管理和调控机制造成挑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而言,应特别注意其突出特点,即舆情生产者的随意性、从众性、隐蔽性,传播过程开放性,舆情信息发生的突然性、偏差性等。对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而言,应结合网络时代“去中心化”的本質,将管理者与学生的知识共享工作转变为价值共享工作,将对高校网民的思想教育转变为行为管理;尤其注意健全网络,畅通舆情传达渠道,将网下解释工作转变为主动网上解决工作。

【关键词】高校;舆情信息;网络舆情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型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高校舆情,即指在一定时期内,师生员工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在日常工作中,高校网络舆情往往对高校及各级部门的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但同时也很容易引发学生群体性事件等公共危机。故而,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并逐步改进对其的应对策略显得非常必要。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因其生产、消费、传播主体和载体环境的特殊性,呈现出以下特点,了解它们,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1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特殊性、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群密集型场所,且在校大学生多为20多岁的年轻人,敏感、热情高、关注社会动态、易冲动,差算性较大,个性化明显。加之传播渠道日新月异,如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空间等多种自由言论的平台,QQ、MSN、微信等互联网即时通信等,这一系列传播平台使得信息传播方便,速度加快。从而把每个学生都变成了一个自媒体,因此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生产、消费、传播主体和载体环境具有特殊性、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更容易引起社会的波动,甚至产生动荡。

1.2 高校网络舆情生产者具有随意性、从众性、隐蔽性和传播过程开放性强等特征且舆情信息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的生产主体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他们更善于伪装和隐蔽自己,或者说保护自己,同时,由于这些信息的消费主体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舆情的传播过程更开放和更具渗透性。方便的上网环境,相对集中的地理范围也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一个噱头或是一个情绪化的言论迅速就可以成为大家追捧的“大新闻”。另外,相对集中的地理范围又给人际传播提供了较方便的条件,一旦网络传播和人际传播合流,就会让舆情信息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影响力。网络言论的自由性使得年轻的群体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网络环境中较弱的道德和法律约束性会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网络暴力和网络伦理问题也随处可见。又因为年轻,他们的言论也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从众性。

1.3 高校网络舆情渗透性强、影响力大

在高校,网络舆情受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影响加剧,不仅深刻影响着其思维方式,而且不断改变着师生员工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甚至可能引发出新的公共危机。因此,对高校的决策和工作的影响不断增大。在很多高校,都发生过以食堂涨价、宿舍熄灯等由网络舆情而引发的学生群体事件,这些都对高校的正常化教学、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2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大多高校现在都对高校网络舆情非常地重视,并采取了系列的应对措施,以最大化的利用网络舆情带来的正面信息,并尽可能化解网络舆情所引发的公共危机。但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加剧了高校网络舆情多变的态势,因此,如何及时改进我们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2.1 要将正面应对的知识共享工作转变为正面引导的价值共享工作

面对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主要渠道——校内网络,很多高校将重心放在网站建设,包括硬件投入和内容丰富上。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只停留在知识共享的层面,为更早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生产主体的思想,我们还应该以价值共享,或者说是精神共享为重要工作内容。提供的不仅仅是快捷方便的平台、音乐电影等丰富的内容,还要有可以传达价值观的、影响学生思想的内容,一些学校开通的辅导员博客,校园官方微博就是很好的尝试。

2.2 要将对高校网民的思想教育转变为行为管理

生产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并不一定是完全沉溺于网络或是网游的学生群体,反而是一些常常容易被网络吸引,喜欢另辟蹊径表达观点的学生,有些甚至是我们平时眼中的好学生。对于这些群体,很多高校采取在事后谈话、谈话再谈话的工作方式,但我们可以将工作做在前面,主动和网络争取学生的课后时间,如开展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包括PPT制作大赛、excel使用技巧大赛等。有高校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变成学分必修教育,此举有助于保证每位学生有固定的课外活动时间,远离网络。

2.3 要将校内网络由管理手段转变为工作平台

以往,各高校通过技术监管、实名注册、IP管理、主贴删除等技术手段来监督、控制高校网络舆情,但这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主体的反抗情绪。我们要将校内网络看作我们可以主动工作的平台,培养我们自己的“舆论领袖”进行舆情引导。所谓“舆论领袖”是指在每一舆论事件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意见、他们的话语总能够影响其周围人群的意见和选择,我们说,这些人就承担着舆论领袖的角色。他们往往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而且他们的意见能左右周围的人。将其作为我们的工作队伍成员来看待,工作将事半功倍。

2.4 健全网络,畅通舆情传达渠道,要将网下解释工作转变为主动去网上解决工作

在今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受众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一方面我们要及时畅通学校信息传达渠道,使上情能够及时下达。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建立起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在第一时间把真相和事实告诉师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

总体而论,当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面前的一项特别有难度,但也特别有意义的工作。就当代高校学生而言,源发于网络的情绪、态度和倾向往往造成现实的社会行动。一旦某种社会行动具有群体性特点,就有可能干扰高校日常的教学和科研等核心工作。因此,对高校舆情动态的关注,是遏制高校恶性的、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道。就高校舆情管理者而言,应首先认识到网络最突出的社会意义,即“去中心化”。在“去中心化”的网络氛围中,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可能失灵,这就需要管理者以更平等的姿态,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在信息传播、价值共享、情感沟通过程中化解高校舆情中的激烈情绪。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绪论.

[2]韩运荣,喻国明.关于舆论领袖的“素描”[J].新闻知识,2005,10.

[责任编辑:周娜]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高校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