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穴位注射法治疗颈性眩晕40例

2012-02-26 07:44向伟明丁思明唐吉莲黄涣强朱朝芳曾晓宇
陕西中医 2012年6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电针

向伟明 丁思明 唐吉莲 黄涣强 朱朝芳 曾晓宇

重庆市梁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梁平 405212)

颈性眩晕是由于患者的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或患者因为外伤而造成脊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导致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种继发性眩晕[1]。我国的针灸疗法对于颈性眩晕有着独到的临床治疗效果,本人选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对颈性眩晕进行了临床治疗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针灸科接受颈性眩晕治疗的120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4例,年龄56~68岁;女性患者56例,年龄54~66岁。平均病程7±1年,87名患者在头部运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视物不清;63名患者出现颈部不同程度的疼痛。将120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灸组、电针组和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组,每组40名患者。每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临床诊断标准 ①患者具有颈部损伤的既往病史。②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时而出现眩晕、视物模糊不清、旋转等症状。③患者伴有颈部的疼痛,且颈部扭曲试验呈阳性[2]。④经X线检查指出患者颈椎曲度发生或颈椎曲度不稳。

治疗方法常规针灸法 取穴:足三里、完骨、安眠、天柱、百会、风池、夹脊穴、四神聪、供血穴。操作方法:治疗时,患者取坐姿,对需要针灸的穴位局部皮肤进行消毒操作。采用捻转补泻手法进行针刺,足三里、安眠沿皮肤垂直进针,针刺约25mm;风池穴沿鼻尖针刺约20mm,至患者出现局部肿胀感;完骨、天柱、安眠、百会、夹脊穴、四神聪、供血穴取与皮肤呈15°角向后进针,至患者出现沉紧感。患者每天接受1次治疗,每次治疗针灸20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

电针法 穴位的选取、操作的手法、针灸的次数、针灸的时间与常规针灸法完全相同,采用电针治疗仪对所选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法 穴位的选取、操作的手法、针灸的次数、每次针灸的时间与常规针灸法完全相同,选取安眠、风池穴作为作为注射穴位,交替注射。选用川芎嗪注射液2mL及0.2%利多卡因2mL作为注射药物,共4mL药液。注射时,先对穴位附近皮肤进行消毒操作,选用5mL的注射器吸入药液,刺入患者皮下20mm处进行注射,每个穴位注射2mL药液,注射完成后局部按压3min。

4周治疗结束后,对每组患者进行回访,并对患者的体征评分、临床治疗效果、以及TCD检测的基底动脉与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进行统计。

疗效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进行比较,以眩晕、头痛、颈肩部活动自由度、日常工作生活以及社会适应作为参数进行评定。其中颈肩疼痛消失:4分,好转:2分,无效或加重:0分;眩晕消失:16分,好转:8分,无效或加重0分;头痛消失:2分,好转:1分,无效或加重:0分。社会适应 完全适应:4分,部分适应:2分,未能适应:0分;日常工作与生活恢复正常水平:4分,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2分,日常工作与生活仍然不便:0分。疗效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30治疗前积分)]×100%。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TCD检测结果显示基底动脉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升高,疗效指数≧85%;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TCD检测结果显示基底动脉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有所升高,40≦疗效指数≦85%;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仍然存在,部分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加重,TCD检测结果显示基底动脉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疗效指数≦40%[3]。

统计学方法 TCD检测得出的基底动脉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临床治疗结果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治疗结果临床治疗结果 各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其中常规针灸组 治愈14例,好转10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60%;电针组 治愈16例,好转13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72.5%;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组 治愈2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5%。

3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评分值比较 见表1。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评分值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比较

讨 论中医学将颈性眩晕列为“眩晕“范畴,病因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气运不畅、气血不能上荣,脑是所养所造成的。《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针灸是我国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电针治疗仪已经进入临床治疗中,电针法具有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刺激、可对刺激进行定量的控制等优先,但是由于是机器操作,无法体现手下的针感,不能及时的调整针刺的角度与深度。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法是在传统的针灸治疗方法之上,结合西医的注射治疗的方法,属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范畴,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使用电针法对患者的穴位进行稳定的点刺激,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颈椎处的血液循环,配合穴位注射扩张血管药物,可显著的提高患者颈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局部麻醉药的合理使用可以明显的缓解患者颈肩部的疼痛感。

[1]郝宝莲.补肾益气解痉方治疗颈性眩晕病10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4):37-38.

[2]林 冰,夏 进.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艾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70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3):240-241.

[3]李建萍,蔡 俊,干霞曼.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5):405-408.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电针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