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20年的上海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2012-03-07 05:16
上海城市规划 2012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上海文化

花 建

1 城市的规律—从单中心集聚到多中心分布

研究上海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需要全球视野,而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不断地深化和进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09年文化统计框架(Framework for Cultura l Statistics,简称FCS),根据全球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把文化领域定义为一系列具有文化性的生产制造、活动和实践,包括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节庆、视觉艺术和手工艺、书籍和报刊、视听(音像)和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等六大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横向领域,它们代表着最为核心的文化和文化产业领域。由于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性的生产制造、活动和实践,在现代城市功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城市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不但与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科技和经济发达水平、地理区位密切相关,而且与城市居民的人文追求、文化自觉有深刻联系。

处在工业经济早期阶段的城市,大多采用“单中心”结构,工业经济是城市的活力中心和人口密集区,工业的增长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空间,城市的行政和商业中心及公共文化设施也围绕工业区而建设。而以旅游、休闲、文教、商业等服务业为主的中小城市,如法国的戛纳、瑞士的日内瓦等,往往采取高度集中布局的方式,城市依托有效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市中心汇聚了主要的工商、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向居民和旅游者提供比较集中和便利的服务。

当这个城市向依赖资源为导向方向发展的时候,往往形成“双核心”结构。它所依赖的矿产、交通枢纽、大型港口等,都是在城市中心以外的某一个地点出现的,城市的资源开发中心与商业居住中心,相对分离,这样最适合资源禀赋的开发;当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时候,城市逐渐向外扩张,沿着主干道和交通环线,呈现扇形地向外扩张,出现“扇形化”的空间特征,形成若干个卫星城和副城,城市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逐渐呈现扇形分布。

当城市跨入知识经济和后工业化时代,逐步形成“多中心组团”,它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的主要经济支柱,文化产业成为大城市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能和支柱产业,成为向居民和周边地区提供大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吸引知识型劳动者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样组团,与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创意、娱乐、旅游、商贸、教育、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联动。比如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泰晤士河两岸和城市北部、东部地区形成多样化的组团,而东京的内容和媒体产业①东京的内容和媒体产业指的是东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图文、影像和游戏产品等。,包括占全国60%以上的出版、印刷、媒体机构等,则依托市内和城际的快速交通干道,在整个东京都心和东京圈,形成大小不等的组团,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发展规律。

2 战略的定位—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要求

上海的文化产业布局,是随着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1930年代,上海曾经是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城市,大量的出版、演艺、娱乐、媒体、电影等机构集中在市中心区域;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发展成为一个单一功能的工商业城市(以工业为主,以商业为辅),文化设施和功能明显滞后;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上海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极大地解放了城市生产力,实现了大都市的复兴和再生,逐步演变成为一个以金融、贸易和航运为支撑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文化产业融入了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大格局,质量和能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上海筹备和举办2010年世博会大大拓展了上海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文化产业的主要布局从市中心区向黄浦江两岸和近郊地区大大拓展,拥有了多样化的发展空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左右,稳步上升到2010年的5.67%,明显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5%的水平。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441.4亿元,上升到了2010年的973.57亿元,约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11052亿元的1/11,每年增加值的增幅约在14%左右(图1)。上海拥有全国城市中规模最大的演艺城市、规模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规模最大的网络游戏产业、数量最多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园区等。上海拥有15家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

2011年12月28日,上海市委九届十七次全会决议,以市委决议形式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明确了上海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金融、经济、贸易和航运中心,与发展国际文化大都市构成了“4+1”的战略目标,成为上海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新起点。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是: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竞争力,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强大创新力、全球辐射力和广泛服务力的国际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创建和谐文化之城、创意设计之城、国际时尚之城、现代文化产业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人才集聚中心。通过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大师名家集聚、文化发展环境宽容、文化创意氛围浓厚、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世界文化名城。

这一新的城市战略定位,对上海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要着力于体现国家软实力,在全球文化资源的供应链、文化研发的产业链、文化产品的价值链、文化消费的品牌链等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鉴于此,上海的文化空间布局,要形成一批大的文化产业组团,形成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拥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包容和吸纳海内外的文化要素向上海集聚,这要求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组织形态具有国际化的规模和能级。

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要坚持科技和文化融合创新,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的产业板块和产业集群。上海不适用采取消耗大量土地和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而需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的优势,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产学研合作的融合发展路径,使得上海文化产业成为以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为强大动力的现代产业形态。

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要逐步改变过去20年建立起来的以“竞争”为主线的发展理念,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大战略,实现向“服务”的发展基调和“协同”的发展战略转型,让上海的发展避免与长三角的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同位竞争,让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定位以及区域一体化态势保持更加密切的战略协同,充分发挥上海作为世界城市的综合要素优势。

3 面对的瓶颈—空间配置要突破的问题

上海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总体规模不够大。上海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企业,企业集群的数量、活力和规模,决定了上海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而市场主体的规模,又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发展体制和产业政策、空间资源等密切相关。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比较,上海2010年的户籍人口为1400多万,外来人口接近900万,陆域面积6300多平方公里,文化创意企业的总数约为1万多家②根据2010年的有关统计,上海创意产业示范集聚区入驻企业超6000家。到2011年末上海创意产业园区达到86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达到54家,连同区县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接近8000家,加上在园区外的企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总数约为1万多家。,而香港人口约为680多万,陆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创意产业企业为3万多家,至于伦敦达到4万多家。从人口、面积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数量之比来看,上海目前还相对“稀薄”,应该创造条件以集聚更多的文化企业和创意机构。

上海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资源不够多。空间是产业发展的载体;空间配置的主要目的,是集聚优质的资源。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较,它们所拥有的文化产业资源中,包括了大量跨国公司总部、管理和研发中心、国际文化行业协会的总部、著名实验室等,如洛杉矶在太平洋东岸10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索尼、迪斯尼、华纳等全球主要电影公司总部、研发中心和主题公园,拥有了辐射全球电影市场的能力。上海目前的文化产业大格局中,还十分缺少这样的国际优质资源。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有待优化。世纪之交以来,全国许多文化产业的主要集群,逐渐从上海离散。比如,从1930年代以来,上海曾经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而今天,北京成为华语电影生产中心,电影产量占全国第一,2010年全国故事片产量为526部,上海为19部,北京为270部,全国70%的影视公司、发行公司和后期制作单位集中在北京,两岸三地60%以上的影视名流都集中在北京③《 北京电影产量全国第一》《,北京日报》2011年10月30日。,北京怀柔/涿州影视基地更是对上海的影视基地形成了强大竞争。又比如,上海是全国城市中最大的演艺市场,但是最大的演艺企业和演艺上市公司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和浙江,这说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环境有待优化。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形态有待更新。在传统的文化产业大格局中,上海等沿海城市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正如美国学者乔尔·科特金在《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中指出:数字技术迅速地重塑了城市的实力地图,为沿海、沿边、内陆、西部等各类城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发展机遇④乔尔·科特金:《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比如,成都传媒集团与中国移动集团合作,利用成都东区的老工业厂房,建设了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建立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利用智慧城市的系统建设和数字化的网络,把中国音乐主题文化辐射到全球的广阔区域,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上海文化产业的业态亟待不断更新。

4 规划大格局—提升文化生产力

面向2020年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上海应该把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布局,作为体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上海要以新型城市化为依托,顺应国际化大都市向紧凑型、精明型、智慧型发展的趋势,实施上海文化产业“一轴、两河、沿海、多组团”的大布局,以“大张江”和“大虹桥”为两大引擎,打造上海东、西两个新的文化产业空间增长极,配合上海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结合全市中轴线、黄浦江、中环线3条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布局,结合商业副中心和郊区新城的建设,推动以文化产业园区、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主要形态的产业组团建设,容纳和吸引更大规模的文化生产力,形成一种“花心+花环(一心两环)”和“主线+组团”的格局,并且在近郊和远郊地区,谋篇布局,设立新的文化产业组团和特色集聚区,与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特别是临近的昆山、太仓、平湖、嘉善、湖州等地深化合作,加强联系。

从全市的文化产业大布局和增量角度看,要抓紧建设一批大型文化产业复合体,集聚更多的企业和资源。正如乔尔·科特金所说: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大都市的文化经济将会融合出版、电影、广告、新媒体、主题公园等产业,形成一种大型化的“文化产业复合体”组团,成为城市文化生产力的主要承载体。比如,依托紫竹科技园区所建立的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充分孵化和扶持网络视听节目生产、制作、交易、播出、运营等新兴企业;依托临港地区建立的文化产业组团,要以发展海洋文化为主题,构建滨海文化集聚区,包括滨海旅游、滨海休闲、滨海会展、滨海影视拍摄基地等,形成上海东南翼的文化活力组团。

从全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能量的集聚来看,要突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特别是体现融合创新的强大动力。比如,随着“后世博”时期上海对世博资源的深入开发,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正进入新一轮建设。这一地区不但占据了黄浦江沿岸的黄金地段,更重要的通过2010年世博会,它成为全球人士对21世纪上海魅力、上海故事、上海气魄的记忆中心、感知中心和体验中心。它不但要依托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新建中华大艺术宫、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新馆、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一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以提升上海大型文化设施的新功能、体现世界文化强国风范,更要开展文化运作机制的创新,促进科研、创意、会展、演艺、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形成大型演艺会展和娱乐产业的集聚中心。

5 刀刃用好钢—为创新配置空间资源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步伐,需要把最好的空间资源向最具有创新活力的业态倾斜,突出智慧型、融合型、集约型的文化开发,以体现优良产业、优质资源、优秀品牌和优化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要预留一部分优质空间资源,以便为上海面向2020年的文化发展,预留伏笔,打下基础,谋求更远大的前景。

比如,上海对黄浦江沿岸上下游地区的开发,就要做长远谋划,努力形成文化活力带,实现景观、产业、生态和活力的有机统一。黄浦江上游徐汇滨江岸线约为8公里,与之相匹配的有8平方公里的腹地,包括龙华古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是一片文脉悠远、人文荟萃的土地。应该以文化为引领,形成浦江西岸文化走廊,汇聚文化产业基地、演艺中心和文化休闲场所,把积累的科研、创意和民俗资源开发成为丰富的文化生产力,让“东方梦工厂”项目在徐汇滨江落地。作为习近平副主席2012年2月访问美国的成果之一,中美签署协议组建合资的上海东方梦工厂项目,中国控股55%,美方持股45%,将包括动画技术研发、动画影视制作、版权发行、衍生产品、演艺娱乐、数码游戏、主题乐园等,成为上海的主要文化新地标。

又如,杨浦滨江有15.5公里长的岸线,位于上海黄金岸线的前走廊。在历史传承上,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之地,包括建于1882年的杨树浦发电厂、始建于1883年的杨树浦水厂等,不仅仅传承了百年工业文明,也拥有众多保存历史风貌的经典建筑。未来几年将是杨浦滨江大规模开发的启动时期。15.5公里长的岸线将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前期重点将是开发南段的50万平方米,打造以创意研发、科技商务、观光休闲、会展旅游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带,建立上海的“三游”即邮船(游轮)、游船、游艇集聚区,提高上海中高端休闲服务的适配度。在国际化大都市中,滨江地带和滨海地区一般都是休闲旅游和艺术演艺的集聚区,比如曼哈顿南端的海岸公园和哈德逊河岸边的河滨公园和游艇码头、戛纳濒临地中海的游艇和游轮休闲带、巴塞罗那的滨海奥运村和世博园等,这正是上海需要开发而大有前途的文化亮点。

而崇明生态休闲文化板块,将是上海面向2020年的一轴文化新图。随着跨江大桥和隧道的开通,祖国第三大岛崇明全面融入了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大格局。崇明岛陆域面积1041平方公里,拥有的滨海滨江和田园生态优势,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从全国来看,上海是最早承接国际“田园城市”理念,进行整体规划的一个城市,这也是上海开发崇明的优良文化传统。正如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副主席理查德·瑞吉斯特所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多的人口和这么大的资源潜力去建设一个比当今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好得多的生态城市……中国不仅有思想基础、有实证经验、而且也有能力和潜力去改变这个世界⑤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生态城市 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订版),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他强调指出:“中国地大人多,资源丰富多样,人民勤奋执着,目前正在探索着各种城市生态模式,前途无量,希望中国能借鉴工业化国家城市发展的前车之鉴,在汽车城和生态城、机械城和人性城之间作出明智的抉择,后来居上。””。今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希望:未来的上海应该在汽车城和生态城、机械城和人性城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保持良好的平衡。未来的崇明文化建设,应该以生态文明的开发为依托,突出3个方面的文化内涵:高品质的文化享受;高雅化的休闲时空;绿色化的职业生活,并且突出3个方面的重点项目:以蓝色文化和绿色文化为基调的大型郊野公园和休闲旅游集聚区;以田园生活+创意研发为内容的民俗文化集聚区;以绿色制造和创意研发为基调的文化产品研发制造业集聚区,让上海以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雄姿,屹立在大江和大海的交汇之处。

References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R]. 2010.

UNESCO’s World Report. Investing i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Dialogue[R]. 2010.

[2]查尔斯·兰德勒. 创意城市[R]. 伦敦,2008.

Charles Landry.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R]. UK and USA,2008.

[3]英国国家科学和艺术基金会. 下一个根系-英国如何转化成为电子游戏和视觉艺术产业的世界领军人物的聚集地[R]. 2011.2.

NESTA. Nex t Gen…… Nex t Generation –Transform ing the UK into the World’s Leading Talent Hub for the Video Games and Visual Effects Industries[R]. 2011.2.

[4]佐佐木雅幸. 通过文化创意和社会包容而推动城市更新换代:通过日本个案的研究对创意城市理论的反思[R]. 2011.11.

M asayki Sasaki. Urban Regeneration through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Social Inclusion: Rethinking Creative City Theory through a Japanese Case Study[R]. 2011.11.

[5]屠启宇主编. 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TU Qiyu. B lue Book of World Cities-Annual Report on World Cities(2012)[M]. 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 ic Press,2012.

[6]罗红波主编. 城市:全球化网络的节点[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LUO Hongbo. City: the G lobalization Network Node[M]. 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 ic Press,2010.

[7]王世营. 产业集群与特色产业园区——我国城市产业空间新的发展范式[J]. 上海城市规划,2009(3):4-7.

WANG Sh iy ing. Industria l C lu ster and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Campus——city industry space development model in recent China[J].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09(3):4-7.

[8]张瑛,周俭. 上海产业园区的生态发展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08(5):33-36.

ZHANG Ying,ZHOU Jian. The Study of Ecodevelopment in Shanghai City Industrial Park[J].Shanghai U rban Planning Review,2008(5):33-36.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上海文化
上海电力大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