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纠结度过地震周年

2012-03-12 13:26
环球时报 2012-03-12
关键词:野田海啸福岛

●本报驻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韩国记者 孙秀萍 李珍 纪双城 萧达 杨明 青木 王刚 ●汪析 柳直

日本昨天举国默哀纪念“3·11”一周年,去年发生的地震、海啸和随后的核泄漏“三重灾难”致使日本1.9万人遇难,被称为“二战后日本的最大危机”,核辐射波及中韩甚至美欧。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昨天“灵前立誓”,宣布要让“国家复兴,甚至变得更好”,但这并没有能够加强日本国民的信心。日本国内舆论大都对救灾拖沓不满,路透社则对日本政治经济的“麻木”感到不可思议,称“这样级别的震动都没让日本苏醒”。就在去年,一些观察家曾预测日本会如二战后那样从一场灾难中“重生”。日本国民面对灾难表现出的坚忍昨天仍被一些国际媒体传颂,但更多的人则在严肃谈论日本的“第四场危机”:民众对政府,甚至对媒体的不信任。他们认为这场危机会更深刻地改变日本。英国《经济学家》甚至“宣判”:在日本,“信任已死”。

默哀、泪水与日本的未来

“尽管已是3月,东京还是难以置信地寒冷。看起来好像在下雪。甚至呼吸都是白茫茫的。我们没用空调,还关了灯,总觉得又要停电了。点蜡烛也不是办法,因为可能会有更多的地震。虽然是白天,房子里却黑漆漆的,我们打开了手电筒,穿上外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1日以日本当代文坛天后吉本芭娜娜的感受描述去年“3·11”后的日本。她写道,突然之间,那么多人丧生,令人震惊。我祈祷他们的灵魂安息,抬头看看窗外,景象凄冷,仿佛有人一动不动地躺在水下,眼睛盯着水面。

当地时间11日下午2时46分——一年前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日本全国默哀一分钟,在泪水与祈祷中纪念地震海啸一周年。当天日本最核心的纪念活动在东京国立剧场。日本首相野田佳彦面对天皇、灾区代表、官员等1200人致辞说,“我们那些带给日本繁荣的先人曾数次从危机中站起来,日本每一次都变得更为强大,我们将站在灾区人民一边,帮助实现重建的历史任务”。日本媒体将野田的讲话称为“灵前立誓”。几天来,野田佳彦投书世界多家媒体,称日本将“再次崛起”(文章见本期第14版)。

世界舆论中,呼应野田佳彦雄心的声音不多。美国总统奥巴马9日就日本大地震一周年发表声明,称赞的是日本人民的“刚毅”和“果敢”,强调美日的“友谊和联盟”,还提起美国动员2.4万人、190架飞机和24艘海军舰船赈灾对日本的帮助。《日本时报》11日评论说,一年了,重建的进展就像“婴儿的小步”,焦虑的当地人充满受挫感,距离福岛23公里的広野站曾是熙熙攘攘的城镇,如今这里“仍旧静得可怕”。日本《朝日新闻》抱怨,现在3成灾民处于亲人离散状态,4成灾民找不到工作,超过34万人住在临时避难所。11日,加拿大《温尼伯自由报》引述日本新近公布的一份文件说,海啸席卷福岛核电站仅4个小时后,日本领导人就知道反应堆可能融化,但他们将秘密掩盖了数月之久。美国《底特律自由报》说,日本东北部现在仍残留着2500万吨的衣服、计算机、火炉以及汽车零件等杂物,堆成了小山。

“日本错过可能带来改变的海啸警报。”路透社11日报道说,去年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一名学者写了一本书,打算把书名定为“国家重生”。如今,大灾难过去一年,“很明显,即使这种级别的震动都没能让日本从经济和政治的麻木中苏醒”,议会的堑壕战依然如旧。彭博社报道说,原本以为,以效率和基础设施著称的日本,会给世界树立重建的典范。然而地震海啸一年之后,日本的恢复几乎还没开始。在去年3月11日后,经济学家们曾预测日本会出现强劲反弹,建筑工人将齐聚东北地震灾区,重演1995年神户地震后所发生的一幕。而且,许多人希望这次灾难会打破东京的政治瘫痪,激发大刀阔斧的改革。如今一年过去了,福岛核电站辐射还在继续,已经成为每天都在上演的“日本瘫痪的象征”。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评论道,“3·11”及其后果,成为日本全国辩论该国未来方向的中心。许多人说,这是一个警告,是提醒日本“挂挡,采取新的能源供应组合,接受新的安全立场,改革政府以加强其应对危机的能力。还有人力劝日本“坚持到底”,认为那种灾难只是“黑天鹅事件”,属于千年一遇的。报道称,一些防务专家希望日本军队利用“3·11”事件取得新装备,比如美制无人机,这种飞机在核事故后作用明显。而和平主义者坚称,“3·11”事件道出了“和平宪法”的真正意义——日本军队更新装备时,应该用铲子取代枪支,让日本军队成为“全球救灾军团”。

“信任已死”?

日本NHK电视台11日评论称,日本人世世代代的经验是:大灾之后就是平坦大道。那么痛苦过去就该是走向光明,日本人奋发向上就一定会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但多数国际媒体不是在报道日本的乐观。11日,在福岛核电站60公里外的郡山棒球馆,1.6万人聚集示威,

猜你喜欢
野田海啸福岛
拒绝福岛
连续的海啸
引发海啸(下)
野田上任后首次赴冲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