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细节,培养学生的反思探究能力

2012-03-18 02:15李裕凤
考试周刊 2012年87期
关键词:民族历史教材

李裕凤

我读了《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13期冯荣国老师的《培养反思探究能力的试验》一文后,深有同感。冯老师在该文中说:“学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由于对戊戌政变的史实知之甚少,却不能从提供的史料中分清政变进展的逻辑;还有考生面对新的历史情景与其掌握的教材知识矛盾时,不是认真提炼、分析材料信息,而是生搬硬套教材相关结论,盲从课本,缺少自己的分析。”“这反映出学生已习惯于将历史学习等同于背诵课本,课本怎样写,就怎样记。”冯老师所分析的情况不仅是他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更是目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即学生普遍缺少反思探究的能力。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现实原因:高考是指挥棒,近几年高考试题虽说有了些微的突破,有那么极少数的试题突破了教材,但绝大多数的试题还是考查基础知识,只要记住这些基础知识就能拿分,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自然地会这样做;目前江苏高考只有语数英算总分,历史不算分,仅作为等级,是高校录取的参考,导致学生没有时间也不会花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对历史史实的了解自然就会相对较少,也就无从知道课本内容的真伪与是否全面,所以在遇到材料与课本内容相矛盾的时候自然也就会用课本知识解释材料,而不会客观分析材料信息;虽说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可现实是高考一卷定终生,中学对老师的评价更多的还是以高考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所以中学教师也不敢太创新,老实规矩地完成教学任务,创新不创新、是不是素质教育是其次;学校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因为社会与上级主管教育的部门对学校的衡量标准是高考录取率。

(二)客观原因:学生出现这样的学习习惯与引导者——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分不开,如果教师本身对相关知识内容都知之甚少或不全、对之缺乏相应的思考、本身并没有反思的习惯与能力,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会引导学生深思了。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不可能改变高考方案、高考试题、社会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唯一能做的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反思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由于各种原因,教材部分的内容表述要么不全面,要么只给出结论而没有相应的史实说明。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一方面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抗日战争反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情况的材料、前苏联为何取消新经济政策的相关材料、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为何要走合作化道路等。另一方面通过补充的材料也可引导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结论进行质疑与思考。比如:人教版必修Ⅰ《辛亥革命》这一课关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教材就直接给出一些结论性的论述,并没有相关的史实论据,所以学生对这一重点内容只能死记硬背,为此我对这一内容重新做了如下的设计。

第一步:要求学生看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件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学生一般会得出政治、经济、思想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二步: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说明教材对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方面所带来的影响。这一点不难,学生一般都能说明(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认识。)。

第三步:关于思想方面,教材说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其中“日益”怎么理解?“人心”是指所有的中国人吗?如果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那是哪些人呢?有没有这方面的史实依据呢?(这样的提问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教材的结论产生合理的质疑。因为教材在这方面没有史实支撑,纯粹是给出结论。)为此,我出示了两个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问题:(1)两则材料分别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材料一反映的是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有限的,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很小。)

(2)对教材中“日益”能否理解?(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辛亥革命只是一个开端。)“人心”可能会是哪些人较早地接受了民主观念?(革命者、知识分子、部分城市居民、少数的农村的人等。)

第四步:你认为辛亥革命的影响除了教材所介绍的这三个方面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影响?(此问在于拓展学生思维,不要拘泥于教材。)为此提供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有整理)。材料如下:

(1)禁食鸦片。临时大总统于3月初在《大总统令禁烟文》、《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禁烟文》中颁发了“禁烟令”,严禁种植及吸食鸦片。阐明鸦片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危害极大,“小足以破业损身,大足以亡国灭种”。如有违令者,剥夺公权。

(2)限期剪辩。《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宣布了“剪辫令”。“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3)劝禁缠足。《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长以相当之罪。”

(4)禁止赌博。赌博是一种社会陋习,它败坏人民品德,扰乱社会秩序。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宣布对各种赌博,一体禁除。“倘有违犯,按暂行律科罚”。

(5)改革称呼旧制。3月2日临时政府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强调政府官员“及人民之公仆,而非特殊之阶级。明令革除前清官厅中“老爷”,“大人”的称呼,规定政府内均以官职相称,民间则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6)发展教育。南京临时政府曾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兴办女学,鼓励男女同校,废止读经,禁用前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要求各科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之宗旨”。此外,还就社会教育和临时宣讲办法通电各省,指出:社会教育“为今日急务”,要求各省成立“共和宣讲队”,进行社会教育。宣讲标准“大致应专注此次革新之事实,共和国之权利义务……公民之道德”。

学生一看以上材料便知,辛亥革命后由于政府的措施还对中国的社会风气、生活习俗、社会教育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

(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教材有些表述不完整、不严密的内容去分析、质疑和思考,让学生知道教材只是编者的意图体现,并非历史的真实与全部,培养学生不唯课本的意识。如:新版人教版必修Ⅱ《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单元,(1)本单元内容的表述上出现了概念的混淆不清: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学生基本上都能区别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工业(企业)一般指本民族所创办的工业(企业),它不分资本的来源,而民族资本主义一般指本民族所创办、资本来源于民间、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企业。可教材却将两者等同,如:教材第44-46页,在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与曲折发展时,一会儿表述为民族资本主义,一会儿表述为民族工业(企业)。这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这时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属不属于民族工业呢?以及前面所介绍的洋务运动所创办的洋务企业是不是民族企业呢?在指出教材的不足后,我帮助学生厘清相关概念与本单元的基本线索。(2)还是这一单元,教材第42页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子目中,介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地区并举例说明就存在表述不严密的问题,我要求找出,指出问题所在:教材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但举例时却列举了天津。(3)本单元教材第45页在介绍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时,说一战后民族工业迅速走向萧条的原因是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我先抛出问题:这是不是唯一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接着列出一系列有关一战后民族工业走向萧条原因的材料,让学生从中去分析、提炼,从这些材料中得出一战后民族工业走向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又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三)针对学生不具备时间与主观动因的情况,我平时多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给学生,或者介绍相关的著作,让有兴趣的学生在他们以后有时间时阅读、了解,因为学习是终身的。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历史时,虽然在时间上这段历史与同学们比较近,但其中的艰辛与曲折同学们并不能理解与体会,教材在这方面也没有介绍,哪怕是小字部分也没有涉及,这很不利于学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理解党坚持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意义所在,也就失去了学习这段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我在讲解这段历史的同时,适当介绍了关于改革开放所经历的艰辛与曲折,同时向同学们推介了两本书:《激荡三十年》(吴晓波著)和《1978,历史不再徘徊》(凌志军著),前一本侧重于从企业的发展角度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后一本主要从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与取消这一角度介绍农村的改革经历。

(四)关于教师专业素养问题,我是这样做的,坚持阅读历史专著,如:《国史大纲》(钱穆著)、《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中国人史纲》(柏杨著)、《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雷颐著)、《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著)等;订阅历史专业杂志,如:《历史教学》《史学月刊》《文史知识》等;坚持网上阅读相关历史文章,如:中国知网、中国历史课程网、凤凰网的历史专栏等。这样做让我汲取许多知识养分,拓宽知识视野,发散历史思维,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等,从而对教材内容的叙述有一些反思与质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学习历史以本为本、死记硬背的问题。

猜你喜欢
民族历史教材
我们的民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