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在哈尔滨仍在延续

2012-03-20 06:27宋媛媛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中东哈尔滨

宋媛媛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0 引言

哈尔滨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发生渠船闸综合楼工程是黑龙江水院的重点项目之一,它是集办公管理、设备监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公楼。

该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105.21 m2。主体两层,局部3层。1层主要为设备管理及生活服务区,设有柴油机发电室、低压配电室及中控室、锅炉间、车库、厨房、餐厅等。2、3层为办公区,设有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等。

我院市政处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方案比较,最终选中的是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见图1。该立面采用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哈尔滨大量存在。这既是一种建筑,同时也表现了一种生活形态。它不再注重形式上的刻意装饰,而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居住者的感受,强调舒适和实用。在形体上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特别是方形和拱形的充分穿插组合,加上对自然元素的抽象符号化,在表面采用少数植物纹样进行集中装饰,使该建筑具有功能和装饰高度吻合的特点。通过建筑材料(铸铁)的使用,赋予建筑一种精雕细琢般的品质。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现在几乎已被遗忘,只有在怀旧时才能被提起,其实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在哈尔滨流行了长达三十年之久,也正是因为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传入,哈尔滨才被称为“东方巴黎”,通过这项工程我想在此简单介绍一下被遗忘很久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及新艺术运动对哈尔滨城市的影响。

图1 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实例图

1 简介

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于1895年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新艺术之家”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他们推崇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设计,力求创造一种新的时代风格。他们在形式设计上的口号是“回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在归自然”,以植物、花卉和昆虫等自然事物作为装饰图案的素材,但又不完全写实,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准确的说新艺术是一场运动,而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可分为直线风格和曲线风格,装饰上的和平面艺术的风格,并以其对流畅、婀娜的线条的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感的女性形象著称。这种风格影响了建筑、家具、产品和服装设计,以及图案和字体设计。”

2 新艺术运动对哈尔滨城市的影响

2.1 起 源

哈尔滨是伴随着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而诞生的,,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0—1910年达到顶峰。中东铁路修筑正直1900年前后,这段时间在世界建筑领域里正在流行新艺术运动。它先从比利时开始,然后传到法国,风行于巴黎的新艺术运动,途经俄罗斯传到了远东新都哈尔滨,俄罗斯把这个最时髦的东西应用到哈尔滨的建设上。它改变了中央大街的天际线。所以哈尔滨跟中东铁路有关的,早期的一批建筑工程,基本上都呈现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如当时的哈尔滨火车站、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哈尔滨铁路分局花园幼儿园。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原为中东铁路局局级官员住宅、哈员住宅,哈尔滨铁路分局花园幼儿园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官员私人宅邸。它们都建于1900年,砖木结构,是俄罗斯花园住宅的代表作。造型上自由,不对称。入口、阳台和屋顶采用平板挑檐,大量运用铁件,装饰新颖。主体塔楼开窗较有趣味。

2.2 发 展

首先,新艺术运动以它独特的方式改变了哈尔滨的城市面貌,丰富了哈尔滨的城市内涵。虽然这些新建筑大多是由于外国殖民者对中国殖民化的产物,但是就其本身来讲是先进的。相对于中国原有的农业文明的建筑,这些新建筑是工业文明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发展。同样,中东铁路的建造者们在创建哈尔滨时,用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奠定了哈尔滨的城市的风格,把哈尔滨带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其次,哈尔滨离中国的文化中心比较远。这个边远地区对旧的传统比较淡薄。而且,哈尔滨在修筑中东铁路时还没有形成城市,只是一个小渔村。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积淀不深,很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这样一来,新艺术运动没有遇到在欧洲各国受到的阻力,顺理成章地快速流行起来。这种风格和其他风格如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折衷主义等共同奠定了哈尔滨城市多元化的风貌特征。

最后,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在哈尔滨深受当地中国居民和外国移民,尤其是俄罗斯移民的喜爱。这些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丰富了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人文景观。突现出了哈尔滨文化的多样性。

2.3 持续时间长

无论从比利时、法国还是其他国家,新艺术运动一般只活动十几年就停止了,但是在哈尔滨却从1900年前后一直到19世纪20年代末,整整持续了近30 a。中央大街上的哈尔滨摄影社建于1927年,到了20 a代末还有新艺术运动建筑这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栋建筑有可能标志着整个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终结。哈尔滨也有可能是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终结地。

在建筑艺术空前繁荣的今天,新艺术运动早已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但是,它留给这座城市的却是永远的记忆。它还会被从尘封的记忆中拾起,也正在通过越来越多的工程而得到延续。

[1]梅可.冰城石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罗伯特·杜歇.风格的特征[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中东哈尔滨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