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40例临床观察

2012-03-22 05:30
淮海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糖基化内皮血脂

李 勤

糖尿病(DM)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大血管并发症是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AS),几乎可以影响到所有重要的临床部位(如:冠状动脉、脑部动脉、颈动脉、外周动脉等),增加了心肌梗死、中风、间歇性跛行和缺血性坏疽的危险性。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25 倍,发生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可较正常人增加3~4 倍,严重威胁DM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为研究糖尿病患者病程和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年龄、体重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笔者收集了近1年来我科诊疗的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T2DM 患者周围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分析,旨在为防治T2DM 的严重并发症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1 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住院的T2DM 患者80 例的血浆标本,诊断符合1999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除外合并微血管病变、近期烟酒史、妊娠、避孕药、口服抗凝剂和类固醇激素、肿瘤、创伤、肝肾疾病。40 例有大血管病变(A 组)发生、40 例无大血管病变(B 组)发生。以颈动脉主干、股浅、股深动脉分叉近端10 mm 内及胫前、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为探测点,采用HP-5500 高分辨力彩色超声仪观察血管病变,观察血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血流频谱形态、流速测值和血管内壁光滑度。血管壁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1 mm,血管管腔内血流通畅、充盈满意、频谱呈规则的三相波者为正常,而IMT >1 mm、血管管腔欠光滑、粥样斑块及管腔狭窄、闭塞、血流速度减缓及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均为病变。入选者无心、脑、肾、肿瘤、创伤、内分泌疾病。

1.2 方法(1)血液学检测:住院患者经10 h 过夜空腹,清晨空腹抽取血液标本。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餐后2 h 血糖。(2)测量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

2 结果

A 组FBG、餐后2 h 血糖、HbAlc 明显高于B 组(P<0.01);TG、TC 也明显高于B 组。由于搪尿病肾病对血脂水平有一定影响,故我们将合并糖尿病肾病者排除后再作血脂比较。2 组性别、年龄、病程、BMI、DBP、SBP 无明显变化。

表1 2 组各指标比较(±s)

表1 2 组各指标比较(±s)

组别例数病程(年)年龄(岁)性别(男/女)BMI(kg/m2)FBG(mmol/L)PG2h(mmol/L)HbAlcSBP(mmHg)DPB(mmHg)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A 组 4012±751±7.620/20 24.5±3.5 11.5±4.1 16.0±4.3 11.5±2.6 82±7136±16 2.81±2.3 6.1±1.2 1.32±0.3 3.34±1.5 B 组 4012±750±8.520/20 24.0±4.5 10.0±3.5 14.5±3.5 9.4±2.3 78±8125±21 2.11±2.1 5.4±1.2 1.31±0.3 3.2±1.3

3 讨论

近年来,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糖尿病(DM)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所致糖基化蛋白的增加以及在此过程中氧自由基产生过多,可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同时,DM 血脂代谢异常也增加了血管壁的损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血管病变是T2DM 的主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据西方国家统计80%的DM 患者直接死于大血管并发症[2]。在T2DM 患者中,往往存在着血糖、血脂的异常,血糖、血脂异常与血管病变有关。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提供的资料来看,高血糖是1 型、2 型糖尿病患者大、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3]。因此明确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延缓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危险因素是指在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疾病发生、发展及死亡有关的诱发因素。

本文研究显示,患者的FBG、PBG、LDL-C、HbA1C、TG、TC与糖尿病大血管病有关,年龄、病程、SBP、DBP、BMI 与糖尿病大血管病无明显关系。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与防治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氧化应激增强、多元醇通路活跃、蛋白质非酶糖基化、蛋白激酶C(PKC)激活、内皮细胞损伤从广泛的血管内皮损伤的角度来考虑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各个组织的血管病变可能不仅是T2DM 和大血管变代谢综合征的后果,而且是一个中间驱动因素,反过来又加重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既往研究显示大血管病变发生主要与内皮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损伤与炎性反应、血小板活化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关。大血管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为AS。大血管病变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的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和损害。从本结果看,脂代谢紊乱对T2DM 大血管并发症的存在是有作用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引起的蛋白糖基化反应是导致血管并发症发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同时,糖基化反应可促使脂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大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和高血脂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且高TG、TC 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相关,当胰岛B 细胞增加胰岛素释放的功能无法代偿胰岛素抵抗的程度时,就会出现血糖升高,因此,高血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研究显示T2DM 强调全面控制危险因素,除降糖外还包括降压、降脂、抗凝等治疗,才能使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有下降趋势。

总之,大血管病变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控制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才能延长T2DM 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1]潘志兰,邢英杰,张国欣,等.2 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相关因素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13):1565-1567.

[2]Camillefi M.Advances in diabetic gastroparesis[J].Rev Gastmenterol Disord,2002,2(2):47-56.

[3]l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stment and rish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s with type 2 diabetes(UKPDS33).UK Propective Diabetes Study-Group[J].Lancet,1998,352(9131):837-853.

猜你喜欢
糖基化内皮血脂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糖基化燕麦分离蛋白制备的工艺优化研究
你了解“血脂”吗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冠脉舒张功能受损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
胆宁片治疗胆囊摘除后血脂升高32例
油炸方便面贮藏过程中糖基化产物的变化规律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