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者的知识结构

2012-03-27 01:54周建明
新闻前哨 2012年1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新媒体时代

周建明

【摘要】网络时代海量呈现信息中的新闻评论,传递信息、传播观点的功能更加凸显,也使新闻评论内容的可信性、权威性常常受到质疑。新闻评论的质量高低,影响力、渗透力强弱,不仅取决于新闻评论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诸多因素,也取决于言论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评论者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通过多方位的积累,提高自身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专业知识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新闻评论者 知识结构

以互联网等新媒介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带来了传播流向的不特定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传播对象的不特指性.而引发的传播领域的变化,使得舆论呈现快速形成.迅速扩散、渗透力强等特征。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不仅形成了“公民记者”队伍,也形成了“公民评论者”,新闻评论已经不是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专门的职业行为。因此,本文所称新闻评论者既包括以新闻评论写作为职务行为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也包含“公民评论者”。由于新媒体传播中的匿名性、情绪化、碎片化等特征.义使得新媒体传播的评论内容的可信性、权威性常常受到质疑,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评论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新闻评论的质量高低,影响力、渗透力强弱,不仅取决于新闻评论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诸多因素,也取决于言论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人说。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形的,既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而新闻评论的作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十字形的,也就是说新闻评论作者的知识基础是不能封顶的,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这是由于新闻评论的特点决定的。新闻评论的写作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评论的对象很广泛。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要求新闻评论工作者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做到既懂政治,又有渊博的学识。新闻评论者一方面要具备深厚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基本知识,还要对所重点评论的领域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甚至应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通变”一章是专门讲继承和创新关系的,“通”就是继承,“变”则是指创新。他认为“通变则久”,继承和创新是创作的源泉。缺乏继承,缺少知识的积累,就如同井绳过短,是打不到水的。当然,学习继承并不是盲目地因袭。

许多著名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从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其所具有的渊博知识。邓拓不仅写出富有知识性的大量杂文,他同时也是一个很有造诣的历史学者,他撰写的《中国救荒史》成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灾荒的学术著作。而他的《燕山夜话》杂文更是包含了丰富的古今中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

渊博的知识,要靠不断的积累。要使自己知识渊博,就要博览群书,勤于涉猎。不断积累。

怎样积累知识,邓拓有一个十分形象通俗的比喻:“你看农民出门,总是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捡很多。但一养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应该是只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检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邓拓的这段形象的语言表述告诉我们,新闻评论者积累知识的范围应该广泛,文史哲经法,古今中外的知识都需要不断积累:知识的积累要靠勤奋,处处留心皆学问。即使是在今天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经典的作品仍然是新闻评论者必读的,这些经典作品历久弥新,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流传至今,说明它们具有生命力。

文学知识的积累。新闻评论的说理分析需要严密的逻辑论证,但是新闻评论的语言文字却需要形象、准确、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表述需要借助文学知识。新闻评论要做到形象生动、活泼,需要多种文学修辞方法,如比喻、幽默、讽刺、排‘比、拟人、反语、对比、类比等,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是这些知识的宝库。《水浒》中曾经刻画过一个叫王伦的人物.此人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作者在描述这个人物时只是通过刁难林冲,排斥晁盖的情节就将这个人物的特征跃然纸上,1983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评论员文章《评朱毓芬之死》一文中,将这个文学作品之中的人物与现实社会中同类人物或相似的人物加以类比,说明嫉贤妒能不仅害人,更有害于事业.有害于国家,不但省去很多笔墨,也使评论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知识营养。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产物,而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论说文。我国自古就有文人论政的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称做“谤政”,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议政”的意思,因而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古代论说文。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日常人们熟悉的生活小事,说服为政者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由小事情引出大道理,语言浅显易懂,道理谈得深刻透彻。墨子在《公输》中则采用类的概念进行推理,阻止楚国进攻宋国,“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与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在这里.墨子运用类比的方式,舍弃自己华丽的轿车,而想去获取别人的破车,舍弃自己的锦衣绣服,而想去夺取别人的粗布短袄.舍弃自己的膏粱肉糜.而想去夺取别人的糟糠,劝说楚王不得不随着墨子的逻辑推理做出否定攻宋的判断,最终放弃攻宋。礼记的《苛政猛于虎》、荀子的《劝学》、韩非子的《说难》、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的《原道》、《原毁》、《师说》、《进学解》、杂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欧阳修的《朋党论》、苏洵的《辨奸论》、刘基的《卖柑者言》等等,都是论述严谨.表达形象生动的论说文.为我们写作新闻评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大量可供借鉴之处。

中国新闻评论中特有的体裁编者按语。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兴起的训诘学、考证学和《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编者按语的评点、批注、说明、提醒的功能与上述学问和著作有着共通之处,区别只是编者按语的评论对象是新闻人物、新闻事实。训诂学、考证学和《史记》、《资治通鉴》等评价的是学术义理或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历史知识的积累。现实往往在历史上都可能找到相似的地方。借古可以鉴今。一篇优秀的评论作品往往对

历史掌故运用自如,这些掌故有的就是不证自明的充分证据。

毛泽东可谓用典大家.在他的评论中常常将历史知识信手拈来,融合在自己的观点主张之中。在《反对投降活动》一文中,评价英国与日本企图通过谈判出卖中国的利益,使“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悲剧在东方重演时,在这段文字中,毛泽东引用了过去不到一年的历史.1938年9月,英、法、德、意使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会议上签署的协定,英法将出卖给德国,并将这个历史事件与英美法和中国的主和派阴谋召开太平洋会议出卖中国利益的企图进行对比,表明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没有阻止德国对外侵略的步伐,出卖中国的利益同样也不会使日本侵略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揭露英美法等国当局的真实目的.提醒人们切不可上当。

《工人日报》2004年12月14日发表署名陈鲁民的评论《可悲可叹的“酒烈士”》,结尾是这样写的“公家的酒虽然‘不喝白不喝,但命可是自己的,弄不好就成了‘酒烈士。从而。使其心存忌惮,有所收敛,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甘心为酒精而献身、潇洒如刘伶‘死便埋我的公家人,还不多见。”这里引用了魏晋时期嗜酒如命的“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典故。

上面所引述的评论片段,都表明作者对历史掌故的熟知.并在新闻评论中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同时也将深刻的道理融于形象的表述之中。如果没有深厚广博的历史知识是很难做到的。

历史知识可以直接做为新闻评论的论据。不论人们对历史事实怎样解读,但是历史事实是不能改变的.新闻评论以历史事实为论据也同公理、数据一样具有不证自明的效果。

2009年国庆6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任仲平的评论《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运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与今天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纵横捭阖,上下数千年,以历史事实和今天发展的结果为论据,高度地总结概括了中国60年发展所取得的伟大进展,评论气势恢弘,却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说理分析透彻。

1601年,明朝万历年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m现在京城街头。这是罗马天主教教士利玛窦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皇都北京.回荡起现代工业清脆的声音。

但在一个习惯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那是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北京时间”。远离世界的中央帝国,即使偶有现代化的声响扰乱清梦.却依然在沉睡中浑然不觉。中国远离着世界,世界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变。

短短60年,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它让人们想起十多年前,几十名前美国政要联合署名致国会的一封信:“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他们预测,中国不仅强大,而且伟大。

而一个伟大的中国,源于60年前那个开天辟地的时间。

这段文字从英国工业革命前外国传教士送给中国皇帝的机械钟开始.到几十名前美国政要联合署名致国会的一封信:“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为止。跨度400年.寓意深刻地勾画出新中国60年的巨大变化。

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受众知识水平也普遍提高,新闻评论者仅有综合基础知识已经无法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凶此,新闻评论的作者除了要具备文史哲经法等基础性知识.还需要对自己所分丁评论的领域的知识精通,从某种意义上要求其应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如从事财经评论的作者,应该精通财经;从事体育评论的作者需要对体育有深入的研究了解:从事国际评论的作者应该是国际问题专家;从事军事评论的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军事知识素养等。

新闻评论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不是要将新闻评论写成专业论文,而是要将专业知识与新闻评论的新闻性、通俗性等内在要求结合起来,使涉及专业问题的评论大众化,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009年4月13日《大众日报》第四版刊登了署名孙秀岭撰写的评论《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这篇评论就是将专业性与通俗性结合紧密的评论作品。作者以赛车中的“弯道超越”这个术语,分析金融危机中既有风险,又是机遇的现象,评论在肯定金融危机中是经济超越的机会的同时.更注意到金融危机中超越的风险,提醒决策者把应对危机的过程转化为强筋健骨的过程,以更大精力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细细想来,不是所有的弯道都是超越的好时机.也不是所有的‘车手都可以做到安全超越。金融危机制造的‘经济弯道,有机遇也有险情.能‘成也能‘败,绝不是按照主观意愿想超越就能超越的,要实现‘弯道超越,需要拿出大智慧、大勇气。保持冷静头脑,尊重科学、遵循规律.把一些该算清楚的账算明白、算到位。”

该文以赛车中的弯道超越来比喻金融危机中的机会和风险,以车手对弯道超越的正确判断把握比喻决策者应该在机会和风险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形象生动,将一个本来是十分复杂的经济问题,表述得通俗易懂,清晰可见。

专业知识获得的途径是多渠道的。既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获得,如著名财经评论员胡舒立,本科毕业于新闻专业.后来又专攻了发展经济学和MBA专业.成为具有新闻专业素质又具备经济、管理素养的复合型评论员:也可以通过边实践边学习.不断积累获得专业知识.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如以经济述评见长的著名评论工作者艾丰.新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从事经济报道,经过实践中的不断学习、探索、积累,不仅成为著名的经济记者、评论员,也成为经济领域的专家,他发起组织的质量万里行、名牌战略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从事经济报道、经济评论的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把经济和新闻结合,或者说,从经济和新闻结合的角度、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要学习经济理论,”具体的方法是既要“综合式的学习”.又要“框架式的学习”。“综合式的学习”就是要“了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各种流派、争论所在、发展趋向等”。“框架式的学习”就是要掌握经济理论的框架,“一旦遇到某个理论问题.知道它的门牌号码,知道在哪里去找它”。第二是“从实际生活中学经济理论”。

艾丰总结的专业知识学习方法.对于没有专门攻读过某个学科专业领域的新闻评论者具有普遍的意义.一是从新闻与某一专业知识的结合中学习;二是既要综合式学习,又要框架式学习;三是要从实际生活之中学习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努力争取做到专业领域的评论“内行愿意看.外行看得懂”,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新媒体时代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区块链和比特币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分析:共被引和耦合聚类分析视角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