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与环境外交的协同

2012-03-28 17:17于宏源
电力与能源 2012年6期
关键词:新能源能源发展

于宏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 200233)

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了大量的能源,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特别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进入新世纪以后,一方面除了发达国家继续大量消耗能源外,一些新兴市场大国经济崛起,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能源需求也迅速增加,但是传统的化石能源资源正在日益枯竭,全球能源供求平衡矛盾更加突出,能源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导致主要产油区地缘政治局面不稳,国际石油能源链已经出现碎片化现象,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上升,必须依靠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缓解[1],排放权的分配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政治博弈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能源和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外交工作。可再生能源用之不尽,并且作为一种低碳或者无碳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替代能源。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新能源的革命,掌握新能源的最新技术就意味着掌握了本国经济的命运和国际交往中的主动权,因此各国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并希望发展新能源在国际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我国,为了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的强国,要有更多更可靠的能源供应,就必须发展新能源。世界舆论普遍谈论的我国“和平崛起”,其实就是希望我国能够在不触动现有国际能源权力分配结构的条件下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抓住新能源革命的历史机遇加速发展新能源,努力掌握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确保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是确保我国成为世界强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之一。

1 历史上的能源革命造就了国际社会的霸主

纵观整个人类工业化发展历史,能源供应一直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的主导因素,历史上的工业革命都以能源革命为前提,一个国家对新能源的主导权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率先掌握新能源就意味着在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争夺中夺得了先机。可以说,近代和现代的国际政治格局重大结构性变化,总是与国际能源权力格局的结构变化有关,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现新的能源或者具有对能源资源的排他性占有,并能够掌握和推广最先进的能源应用技术,就拥有了可以挑战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资本。

1.1 远洋船对风能利用造就了欧洲殖民强国

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国际贸易和海外掠夺曾经是强国的主要手段,因此一个国家的远洋航海的能力非常重要。风能是当时远洋船的主要能源,因此远洋船对风能利用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一些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因为掌握了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因此在海外建立大量的殖民地,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霸权。

1.2 煤炭的利用造就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英国成为了世界霸主,与英国掌握了大量煤炭资源有关;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一场蒸汽推动的交通工具革命,满足了城市人对食品和必需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在1870年,英国使用1亿t煤,在当时的消费水平上足以供养8.5亿名成年男子达1年之久。而且1870年煤炭驱动的蒸汽机的能力约为3GW(400万匹马力),这相当于4 000万名成年男子所能产生的力。煤炭动力源的使用,能够容许从事工业的人突破生物学的极限。”英国发明了蒸汽机煤炭利用技术,与以前以木柴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相比无疑是一场革命。一个以木柴和水利为基础能源的英国,变成了以煤炭为基础能源的钢铁强国,把当时的另一些强国例如法国和西班牙这些竞争对手远远的抛在后面。蒸汽机推动的交通工具革命加强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蒸汽机的利用提高了英国的生产效率并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提高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是英国建立世界霸主地位的基础。直到能源领域发生了石油革命后,英国才开始衰弱。

1.3 石油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美国霸主地位

内燃机的发明和石油利用技术的发展是能源领域的又一次革命。美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人19世纪末在北美大陆发现了石油,率先展开了石油工业革命,并且掌握了先进的石油开采技术。用高效的燃油内燃机替代率低效的燃煤蒸汽机,大力发展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种新兴产业,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革命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并引领了世界各国进入石油时代,使美国逐步替代英国成为世界的霸主。战后美国的石油跨国公司掌握了最先进的石油开采和利用技术,并有效地控制了国际石油资源,为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也巩固了美国的霸主地位。20世纪70年代,石油生产国结盟夺回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导致石油危机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美国加强了对中东的控制,导致中东的局势的严重混乱,就是为了维持霸主地位。

1.4 丰富的能源是俄罗斯对抗美国的基础

前苏联之所以能够与美国争霸和对峙近半个世纪,除了政治军事等实力外,拥有的丰富能源资源而不受制于西方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今天,俄罗斯在许多国家问题上敢于对美国对抗,也与俄罗斯是一个能源资源大国有关。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对世界能源供应格局的巨大影响,带来的地域政治影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法漠视的。

1.5 新能源革命正在酝酿新的世界强国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成为再一次的能源革命。新能源技术的竞争是一种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一定也会对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带来巨大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最大程度的掌握新能源,就可以在未来国际社会合作或者博弈中取得主导权。20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接近15%,占据全球能源来源的1.8%左右,美国和欧洲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实力仍居于世界领先,因此主导当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还是欧美等强国。发展我国家要在国际社会上争取应有的话语权,就必须在新能源发展中有所建树。

2 欧美的新能源发展战略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金融危机严重困扰了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欧美各国都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新世纪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围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政策,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希望通过新能源产业振兴经济,通过引领世界绿色经济巩固既有的国际地位。

2.1 美国

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美国政府把全球战略重心向经济复苏和金融安全上转移。奥巴马提出了绿色新政的构想倡导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资源环境危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造就新兴绿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美国经济再次崛起,摆脱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世界各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竞争,在因环境压力导致发展权争夺的背景下将是很激烈的,每一个国家都希望本国的利益在国际社会中得到保护,因此国际社会中的各种政治较量也会很激烈,最后影响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美国的绿色新政是希望在新能源市场发展中抢得先机,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主导权。

根据美国政府新能源的发展规划,到2035年美国80%的电力将来自清洁能源,太阳能将取代大部分化石燃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政府推出了清洁能源抵税计划为清洁能源行业提供价值23亿美元的抵税,吸引大约54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建成1 603个包括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在内的清洁能源项目,创造6万多个就业岗位,最终吸引投资200亿美元。目前,美国税收优惠政策催生了1.6万个风电和太阳能项目。在奥巴马政府刚刚通过的复兴方案中约有900亿美元与新能源密切相关,并产生25万个工作岗位,希望以此推动美国经济振兴。能源部长朱棣文指出:如果到2035年有80%电力来自洁净能源,就意味25年内清洁能源发电的生产力必须加倍增加,核能、太阳能、风力、水力发电以及天然气和洁净煤等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2010年8月民主党重要智库进步中心协办了8月30日拉斯维加斯开幕的第四届美国国家能源峰会。在会议上,美国政府和民主党一些重量级人物,特别是副总统拜登、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共同呼吁加紧美国的新能源创新工作,推动美国的新能源产业革命,提高美国经济的竞争力振兴美国的经济发展。为了规避国会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制肘,拜登副总统特意强调通过吸引私人资本和地方政府融资,并把这些融资转化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种子资本,促进新能源领域的大发展。加州州长布朗则表示,要进一步调整加利福尼亚州的可再生能源目标,把2020年新能源的占比提高到33%。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的影响。美国的能源对外依赖下降,制造业成本下降,而外交回旋余地上升。奥巴马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称:“我们的天然气储量足够使用100年”,目前天然气发电在美国电力供应中的占比已经接近35%,10年后页岩气将超过天然气总消费的50%。页岩气的开发摆脱了美国能源对外的依赖,减少了美国在对外关系的顾虑,可以在一些国际事件中取得更主动的地位。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也有助于促进全球能源生产和供应的分散化、本土化,增进全球能源安全,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2.2 欧盟

近年来,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的压力,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以及发展我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对欧盟国家的当前的国际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日前出版的一本《一个没有欧洲的世界?》报告,反映了欧盟各国对传统霸权丧失的极度恐慌。为了保持已经既得的国际地位,欧盟希望利用已有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中占得先机,引领全球绿色经济或者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积极推动国际社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并主动推动本国本地区的二氧化碳减排工作,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减排计划,同时大力发展各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确保减排计划的实现。与此同时欧盟利用国际减排合作的优势制定一系列的游戏规则,要求后起国家承担不合理的减排责任,限制这些国家争取应有的发展权,缓解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挑战欧盟国际社会优势地位的压力。

尽管面临债务危机,欧洲仍然是低碳发展的领头羊。在1999—2009年的10年中,欧盟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5%上升到9%,差不多翻了一番。2009年,欧盟能源消费总量为17.024亿t油当量。2008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平均比例为16.7%,预计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量将达到20%的目标。2010年12月坎昆会议之后,欧盟国家已经开始采取进一步行动,2011年3月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份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路线图,要求到2050年欧盟国家的碳排放至少减少80%。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欧盟进一步提出新能源的综合研究计划,该计划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智能电力系统、核裂变,以及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贮存等一系列研究计划,计划的重点项目包括大型风力涡轮和陆上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大规模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新一代生物柴油产品、第四代核电技术、零排放燃煤发电技术,智能电力系统与电力贮存等。

以德国为例,在欧盟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路线图的基础上,德国进一步提出在2030年减排50%,2040年减排70%,2050年减排80%~95%,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还要将新能源的占比从20%提高到60%以上。2010年德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占比已经达到16.9%,与1990年相比,翻了两番,相当于原来的4倍。2008年德国的这一比重是24.1%。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可再生能源2010年有所下降到23.3%,特别是德国有7座核电站有可能不再使用,新能源发电的占比可能还会下降,但是这不会影响德国引领国际碳排放和发展新能源的决心。

3 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崛起

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石油占19%,水能占6%,天然气占3%,核能风能太阳能大约占2%;全国发电总量中火电占到83%以上,水电占到14%以上,核电不到2%,风电不到1%。煤炭仍然是火电厂的主要燃料,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50%以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了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排放高的局面,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以上,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障碍。因此采用清洁的能源部分替代煤炭,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在当前国际社会合作减排的压力下,对于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非常重要。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多项有利政策推进新能源的发展[2]。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发展快的产业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风能和太阳能生产大国,新能源产业也越做越大。2008年以来,我国清洁能源产业产值年增长77%,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5月9日发布报告,2010年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产值超过64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超过64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45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截至2010年,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累计已经超过4 000万kW;风电设备产业也有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兆瓦级风电机组制造技术,主要零部件能够国内制造,2~3MW容量机组的多种样机也陆续研制成功。我国是世界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大国,产量达到1 000万kW,占世界总产量50%以上。光伏发电的利用也在推广中,已安装光伏发电组件超过80万kW。我国已经掌握了自主的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也是目前核电建设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还分别从美国、法国引进了AP1000和EPR等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消化吸收这一先进技术后,我国新建核电站的安全性和铀资源利用率都有望得到较大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的清洁能源、电子通讯技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很快,许多技术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突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大大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中国的技术崛起”已经成为欧美政治家和学者热门话题。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CFR)的报告指出: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技术特别是能源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技术上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特别是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市场,先进技术的扩散快;中国政府对新兴产业和技术经济扶持和激励,保证了技术创新和推广的长期收益取得了很好效果。评论还指出,中国的机械设备、电子仪器、通讯设备、列车设备以及交通运输设备的许多技术已经名列全球第一。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传递出我国政府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不过应当看到,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新能源技术总体上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关键设备还需要从国外进口。新能源产品特别是光伏电池组件主要供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之所以有竞争力,主要还是依靠便宜的劳动力。近年来美国和欧洲接连发生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到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对我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反补贴挑刺,我国的一些光伏企业遭到很大的打击。因此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 加强我国的环境外交和新能源优势

美国一些舆论认为,我国通过利用气候变化谈判和双边或多边能源环境合作,已经在能源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优势,在“低碳赛跑”中已经战胜了欧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通过贸易已经威胁到欧美的利益,特别是对美国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业形成了很大冲击。欧洲的一些舆论也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对欧洲的新能源产业形成了威胁,呼吁欧洲各国必须认真对待。欧美联手在知识产权领域不断向我国施压,希望利用知识产权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在能源技术创新领域的发展,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新能源产业设置障碍。在全球新能源竞争的大背景之下,西方国家遏制我国技术发展的企图越来越明显,因此我国必须通过环境外交来争取保持我国的新能源发展已有的优势。

4.1 资金和技术是参与减排的前提

我国将“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应当同举并重”列为我国政府在国际减排谈判的原则立场。强调南非德班会议的目标之一就是“作出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我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我国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而这一承诺的前提是:“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可见,发达国家针对发展我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已经成为我国参与适当减缓行动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前,我国应尽快建立适当的机制,对我国用于减排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进行匹配,促使发达国家履行公约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机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义务。具体的规则设计应包括:

1)推动建立公约下新的基金机制,避免简单以GDP的比例进行不切实际的量化。

2)在公约缔约方会议下设立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附属机构,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供应和需求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得到计量和应用。

3)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认证制度,核查资金和技术的需求和提供情况,提高资金和技术的应用效率。

4)尽快达成市场经济共识,在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和充分利用市场在企业间进行的资金和技术流动机制,排除发达国家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行政干预。

5)在现有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下,基于国际协同减排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为资金和技术的转移条件达成合理公平的妥协。

只有在上述规则层面提出建设性主张,我国才能在参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提出资金和技术的要价,并得到发达国家的响应。

4.2 资金和技术是我国在气候谈判中的砝码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经济增长要与其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增长脱钩。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成就是建立在无节制的碳排放基础上的,已经对当前的气候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历史责任不容回避。要求人均收入排在105位的中国牺牲国家的发展权,与最发达国家承担同等的减排义务,既不公平也不现实。我国在国际气候合作的谈判中应当团结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维护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争取应有的发展权。根据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当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减排。过去,发达国家虽然也曾在一些国际合作中也做了种种承诺,但是这些承诺只是应付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正当要求的一种策略,希望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挡箭牌的作用。事实上,金融危机削弱了各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的能力,这些承诺并没有真正兑现,成了发达国家在一些国际减排博弈中的软肋。无论是从多边协同减排的角度承担“负责任的大国”责任,还是双边层面的大国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和较量,我国今后都将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也将需要更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然而根据目前的局面不能指望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帮助。特别是在低碳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方面,发达国家为了不让发展中国家超越,不会放弃低碳产业和新能源的技术和产业优势,相反会进一步加以控制。我国在新能源某些领域,例如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的前端煤气化部分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渐强,在节能减排的投入和相关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上。我国的资金相对较为充裕,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低碳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投入,促进低碳和新能源的技术发展创新,摆脱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控制,在国际减排合作的谈判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在建立新的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5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能源资源的全球化配置速度加快。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新能源的革命。掌握新能源的最新技术就意味着掌握了本国经济的命运和国际交往中的主动权。目前全球能源结构向新能源转移,全球能源生产重心向低碳方式倾斜,各国纷纷调整内政外交,通过能源创新和经济手段,以新型外交巩固能源资源和新能源的主导权。中国的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不断发展,已经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发挥显著作用。

面对全球新能源领域激烈竞争,面对国内节能减排的严峻态势,中国环境外交必须从全球战略出发,以增强中国资源环境保障和新能源竞争力为目标,通过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多种组合手段,逐步实现中国从能源大国到全球能源强国的转变。中国国内环境政策需要统筹和整合国内各种资源、落实融资信贷和技术转让政策以及重组集团化政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中国能源结构的跳跃式发展,争取我国在未来20~30年后占据全球新能源的战略高地。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卞相珊.从国际气候谈判看中国低碳经济的转型[J].法政论丛,2011(6):19-26.

[2]高广生.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对气候变化[J].中国能源,2008(7):6-7.收稿日期:2012-09-20

猜你喜欢
新能源能源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绿色新能源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