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的语言特色和反讽手法

2012-03-31 17:02
关键词:极权主义温斯顿老大哥

武 斌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一九八四》的语言特色和反讽手法

武 斌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一九八四》是20世纪以来较为著名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反讽小说之一。“老大哥”形象、新话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反讽意味。反讽手法的应用,增强了语言的讽喻艺术效果。

奥威尔;一九八四;老大哥;新话;反讽

作为一部典型的反对极权主义的警世小说,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并享有国际盛誉。奥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一文中写道:“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部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反对极端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1](P266)奥威尔表面看起来是一位缺乏政治目的的作家,作品中的无意义的句子和装饰性形容词也都似乎是自欺欺人。但通过阅读文本,笔者发现作家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政治取向,而是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融入到作品的讽刺语言中。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工具,文学语言也不例外。笔者试图透过反讽语言来窥视作家的真实思想,将极权主义的现代启示意义作为落脚点和归宿,阐明极权主义在社会各领域无所不在、根深蒂固的特性,力图唤醒人们对现代极权主义的关注和思考。

一、《一九八四》的语言特色

(一)“老大哥”(Big Brother)形象

在实行极权的大洋国,“老大哥”是一个从未露面但又无所不在的人物。他使人们相信“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1](P22)主人公温斯顿在小说开始便对他所处的极权社会产生了怀疑,而且把对“老大哥”的憎恨和不满写进了日记,并参加了反对“老大哥”的秘密组织。但是,在精神和身体上都遭到“老大哥”的疯狂摧残与折磨后,他被彻底打败,成了“老大哥”的忠实信徒。他不但心中没有仇恨,而且更衷心地支持与热爱“老大哥”。这一结局实际上讽喻了“老大哥”这一极权主义社会形象代言人的可怕,个人自由最终只能屈从于个人独裁。《一九八四》运用讽刺语言的特色所在就是通过描述滑稽且荒唐的故事场景,让读者捧腹大笑,在嬉笑怒骂之余感受作者对整个社会前景的担忧与悲观情绪。温斯顿一直生活在“全景敞视监狱”——大洋国里,他是一名外围党员,在真理部工作,他以党的“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的政策为真理来安排日常工作,而他的工作其实仅仅是毁灭真实的历史以及那些证明历史的证据。温斯顿在真理部身居要职,对大洋国的权力机关了如指掌。奥威尔是想通过温斯顿来揭露大洋国里“老大哥”的卑劣行径。“老大哥”等人运用权术协调真理部、和平部、仁爱部以及富裕部之间的关系,篡改历史,伪造证据,达到掌控民众思想的目的。他们对待异己分子的手段非常残忍,通过引起战争的方式来破坏社会财富。

(二)新话的特色

语言是思想的工具。新话为大洋国的官方语言,是为了满足“英社”(英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需要而发明的语言。他们组织专家编辑《新话词典》,逐步有计划地消灭旧的语言,使异端思想无法借助旧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泰晤士报》上的重头文章一般都是用新话写的,但是这些所谓的“新话”仅仅是由专家执笔完成的精心杰作。在1984年,这种语言形式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人都将其作为讲话或写作的唯一工具。按照他们的计划,在2050年左右,要用新话取代旧话(标准英语)。语言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表达和交流思想,而在大洋国,新话的这一价值被用来表达对“英社”、“老大哥”及党的绝对服从与忠诚,表达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及思维习惯。新话的目的就是当新话被彻底采用而旧话被遗忘后,任何异端思想,即与“英社”原则相悖的旧思想——将完全被抹杀,失去生存的土壤,至少在思想尚依赖话语表达的情况下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极权主义国家里,语言的使用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这与社会交际工具的本质是相悖的。语言来自于社会劳动,是在漫长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不具有阶级的特质。

这里举新话的语法为例,新话语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时态以及词性混用,改变了英语语法的一般体系。比如“thought”一词,属于“think”的过去式,但是在新话中,没有“thought”,只有“think”,该词既充当名词,又充当动词。这本身就是暗讽大洋国的人民不需要思想。[1](P249~251)二是具有单一性,即所有词形变化都遵循单一的规则。例如,所有的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都以“-ed”结尾。他们改变语言,就是为了达到控制思想的目的。

二、《一九八四》的反讽手法

“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把‘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为语境与语境结构的普遍原理。”[2](P208)反讽就是通过使用反语的形式来达到表达相反含义的目的,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意蕴无穷的语言魅力。在《一九八四》中,反讽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黑色幽默的讽刺手法。黑色幽默的重要特征是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它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运用了大量黑色幽默的讽刺手法。

二是“反英雄”手法。“反英雄”与传统小说中的那些理想人物、正面人物相差甚远,有的天真幼稚,有的狂妄自大,有的卑鄙无耻。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作家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反英雄”常常是一些行为乖张、思想古怪的猥琐人物。传统文学作品中性格前后一致,形象高大,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毅力和非凡才干的英雄被一些言行可笑、卑下的“反英雄”所取代。在《一九八四》中,主人公一开始是一个尚存良知的“人类精神的捍卫者”,但到小说结尾却成了“老大哥”的忠实信徒。这一极具讽刺性的转变,隐喻了极权主义独裁统治的可怕。最后,温斯顿并没有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而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与恋人。温斯顿深受极权主义毒害,失去了个人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权利。作家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个落魄的“反英雄”形象,他不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

正是由于奥威尔善于利用喜剧环境下的悲剧色彩,才给我们带来了有史以来最杰出、最有洞察力的政治讽喻小说。通过嬉笑怒骂式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免受极权主义的迫害与奴役。就《一九八四》的思想价值而言,奥威尔取得了不朽的成功。反讽手法旨在揭示全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意义,极权主义的危害,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制度,都会出现这种荒诞恐怖的景象。《一九八四》中反讽手法的应用,增强了语言的讽喻艺术效果,有着独特的警示意义。

《一九八四》是20世纪以来较为著名的政治性反讽小说之一。奥威尔的悲观情绪来源于他亲眼目睹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自相残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引发奥威尔的创作灵感,作家的创作目的就是让后人能拥有更加和谐的生存空间,不再受到极权主义的迫害。

[1](英)奥威尔.一九八四[M].孙仲旭,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2]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I106.4

A

1673-1395(2012)03-0019-02

2012-01-11

武斌(1975—),女,天津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极权主义温斯顿老大哥
美食与爱,皆不辜负
打饭即景
美味盛宴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浅析《一九八四》人物奥布兰的双重身份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及物性视角下《动物庄园》中“猪”的形象分析
减肥药
谁去买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