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时抑或遁世:李侗政治情结之蠡测

2012-03-31 21:29刘刚
关键词:时局延平政治

刘刚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伤时抑或遁世:李侗政治情结之蠡测

刘刚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为解读李侗复杂的政治情结,对其面临的出仕契机、规避仕途的成因、政治之呐喊进行了剖析。分析认为:李侗出生在官宦、世儒之家,有着良好的政治背景,更曾有良好的道德、学问及修养,但由于政治时局的动荡、罗从彦的影响、志趣治学的坚守最终促使其无意出仕;终身未仕的李侗对政治绝非冷淡,相反,其对政治时局密切关注,主张整顿纲常、明天理、正人心、重视教化,更曾反对议和、主张抗金、强调一统。

李侗;政治情结;出仕;伤时忧国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今福建省南平市)人,时称“延平先生”,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延平四贤之一。他出生在儒学世家,幼时颖悟,曾习举子业。政和六年(1116),李侗时值24岁,拜罗从彦为师,始学河洛之学,自此踏上了学术探索的道路。之后或追随罗从彦一心潜学,抑或是治学山野、飘逸在山林间。李侗学术造诣颇深,朱熹、罗博文、刘嘉誉等人是他的门下高足。其主要著作有《萧山读书传》、《论语讲说》、《读易管见》等,其语录由朱熹编为《延平问答》,后人辑有《李延平先生文集》。隆兴元年(1163),李侗病逝于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终年71岁。淳祐六年(1247)赐谥“文靖”。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赠太师,封越国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书赠额曰“静中气象”。李侗上承杨时、罗从彦,下启朱熹,得河洛之真传,可谓“匪延平为之子思,亦何以化海滨于邹鲁哉。故有龟山不可无豫章,有豫章不可无延平,无延平是无朱子也。然则先生非特一郡之延平,实全闽之延平……而实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延平,天下万世之延平也”[1]。纵观李侗的一生,知其大多数时间是在求学与治学中度过。然而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体制下,李侗并没有沿着诸多士人积极出仕的轨迹前行。究其传记、年谱、著作,乃至遍阅史料,并未发现有其出仕的记载。实际上,李侗的一生并未科举,更未出仕。但仕途绝非与李侗无缘,在其一生中曾多次有出仕的机缘,而李侗却一次次放弃。按照当时的社会状况,出生在世儒、官宦世家的李侗,应该步入宦海,驰骋官场,但他选择了与宦海绝缘。这样看来,李侗对政治十分冷淡,但事实上,李侗与政治有着浓厚的情结。可见,在其一生未仕的背后,李侗给世人留下了诸多谜案。

一、“超然远隐”:终生未仕之历史谜案

李侗何以未仕,成为世人的首要追问,更是其留下的一大谜案。李侗自身有着良好的出仕基础,亦有着良好的政治背景,更有良好的从政契机。由此,李侗应然步入仕途,弄潮宦海。实际上,这种应然并未得以应验,李侗从未出仕,甚至连科举考试都没参加。李侗的这种选择及其对政治的态度,足以让世人倍感疑惑。为此,针对李侗曾经具备哪些从政要素的叩问,变得十分必要。

(一)出生在官宦世家,有着良好的政治背景

《延平答问》载:李侗“曾祖讳干,屯田郎中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妣清源郡太夫人朱氏;祖讳纁,朝散大夫赠中奉大夫,妣永嘉郡太君胡氏咸宁郡太君朱氏;父讳涣,朝奉郎赠右朝议大夫,妣大恭人饶氏”可见,李侗出生在一个三代为官的家庭之中,自幼就深受政治的影响。由此,家庭环境带来的政治关系建构了良好的政治背景,故为李侗建构了出仕的契机。另外,自曾祖父起,李家三代为官,官宦家庭之影响必然渗透到少时李侗的内心,这足以使李侗在面临职业的选择上,无可逃避地去考虑从政。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父辈对其出仕的期望所产生的压力,也必然在李侗的身上呈现。其师罗从彦的求仕之路,亦令青年李侗对仕途多有所思。史料记载,李侗24岁“已而闻郡人罗仲素先生得河洛之学于龟山杨文靖公之门,遂往学焉”[2]。此时,罗从彦“六年丙申先生四十五岁李延平先生来受学与门”[3],李侗目睹了罗从彦近16年的求仕之路,直到罗从彦61岁由特科出仕授博罗县(今广东省境内)主簿,他虽已年迈,但求仕之心不衰的精神和坚定的出仕志向,足以令李侗为之学习。故年少之时的李侗是幸运的,他有着常人所未有的政治背景和出仕契机。

(二)自幼习儒,学问通明,为投身科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吴栈曰:“侗祖、父皆以儒学起家。”[1]李侗生活在一个三代习儒之家。在浓厚儒学家风的熏陶下,李侗必然遵循父辈的意愿,早年家教“习举子业”。《延平答问》载:李侗“生有异禀,幼而颖悟,少长孝友谨笃。朝议公大恭人特所钟爱。既冠游乡校,有声称”。即知,李侗年少之时,十分聪慧,且成绩优异,颇有声誉。吴栈曰:“侗年二十四,始受学于郡人罗从彦……既从从彦,得河洛之学、春秋、中庸、语、孟之说。”[1]之后,在罗从彦的谆谆教导之下,李侗在学术的道路上潜心求索了四十多年,终使其“学问通明”[1],成为一代宿儒。当然,针对李侗的学术成就,明代周木的《延平问答序》曰:“(延平)先生之学,虽出于罗杨,而自得之妙,则青于蓝,而寒于冰,是宜朱子之出其门也。然其学也,妙体用而合为一,合显微而无二,实斯文之正脉,吾道之的传,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无异趣者。”清代林润芝的《李延平先生文小集引》云:“吾邑先贤李文靖先生者,上以继杨罗道南之传,下以开朱子大成之统。有功圣门,嘉惠后学,固昭昭于天下万世也。……盖先生莹澈无瑕,如冰壶秋月。”可见,李侗沿着儒学探索的道路向前迈进,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无疑为科举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追寻父辈及其老师因儒而仕的轨迹。李侗对儒学深思熟诵,必然领会孔孟之要义,熟知河洛之精要。由此,李侗必然深知儒学注重“经世致用”,且倡导“学优而仕”(《论语·子张》),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外,其祖父、父亲等皆因学儒有成而迈入仕途;其师承上至二程、杨时、罗从彦,下传朱熹、罗博文等,无不由儒而仕。这足以促使李侗认真地思索是否迈入仕途。实际上,儒学熏陶下的李侗有着极佳的学业成绩,更有父辈、师辈因儒而仕的榜样,为此,李侗必然面临过可否愿意出仕的诘难。

(三)道德纯备,为人“光风霁月”,有着良好的处世风范

明代熊尚文《请从祀议》曰:“李侗道德纯备,学问通明。”李侗学术造诣深厚,道德修养颇高,且有着极佳的品性。其为人,“冰壶秋月”、“光风霁月”。故朱熹曾言:“若先生之道徳纯备,学术通明,求之当世,殆绝伦比(《李先生行状》)。”《延平答问》载:“故其事亲诚孝,左右无违。仲兄性刚多忤,先生事之致诚尽敬,更得其欢心焉……闺门内外夷愉肃穆,若无人声,而众事自理。与族姻旧故恩意笃厚,久而不忘。生事素薄,然处之有道,量入为出,宾祭谨饬,租赋必为。邻里先亲戚或贫不能婚嫁,为之经理,节衣食以赈助之。与乡人处,食饮言笑,终日油油如也。年长者事之尽礼,少者贱者接之各尽其道,以故乡人爱敬,暴悍化服。其接后学答问,穷昼夜不倦,随人浅深诱之各不同,而要以反身自得,而可以入于圣贤之域。”由此可知,李侗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行,其为人谦虚,真诚。故《延平答问》载:“乡曲以上底人,只道他是个善人。”实然,李侗有着良好的处事方式,且乐于助人,更善于教化、感化众人。李侗的这种处世方式是成功的,也是积极的,这无疑符合出仕对道德修养之要求。透过李侗的为人处世不难发现,李侗并非生性冷淡,更非身心归隐,相反他对生活十分热爱。然而,兼有政治背景、学识渊博、德行高尚3个方面要素的李侗,在诸多出仕契机面前,或没能把握,抑或是根本不屑,总之他选择终身未仕。可见,无论是受三代为官的家庭影响,还是师承上下皆为官吏的多方诱导,出仕在李侗的身上皆未能成功。最终,李侗“结庐山中,谢绝世故,余四十年”[1]。为此,不能不说这是李侗给世人留下的一个历史谜案。

二、“屏居山田”:规避仕途之成因

在良好的出仕契机面前,李侗不为所动,最终决定“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李先生行状》),无疑,李侗的选择促使其一生与宦海无缘,由此,其因何未仕的历史追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史料记载,李侗放弃出仕之后,“他隐居山村四十余年,生活清苦简朴,不求功名利禄,潜心研究儒学真谛”[4]。当然,为解开其终身未仕的历史谜案,我们必然要溯源历史,回到李侗曾经生活的时代,追寻他的人生轨迹,以寻觅其规避仕途的成因。

(一)政治时局动荡、社会乱象横生促使李侗无心出仕而选择归隐

李侗生活在外族入侵、两宋更替的历史背景之下。据记载,在李侗的人生之中,先后历经了5位皇帝[5]。可见,李侗生活在一个皇权更替频繁的时代,最高统治者的不断更替及昏庸无能,势必对政治时局产生恶劣的影响,使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浮躁。正如李侗所言:“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而中国日衰。”[5]两宋交替之际政治黑暗、腐败严重,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相互勾结、尔虞我诈,其社会阶级斗争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各种苛捐杂税严重,可谓民不聊生。在这种政治、社会、经济状况之下的官场,奸臣当道,政治是非不分,宦海一片混乱。当然,相比宋政权的跌宕,更为严峻的是外患。两宋交替之际,外族入侵成为影响时局的主因。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及其对时局的无法把控,使得政权不稳、疆土分裂。生活在此历史境域下的李侗,必然会对时局有所反思。实际上,李侗身为一介书生,对当时时局的混乱不堪有着十分的不满与厌倦。特别是当其看到贤良志士不能在宦海一展宏图,上不能扶江山社稷之预倾,下不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定然多是伤时忧国。为此,李侗基于对时局的冷静思考,定然不肯与那些佞臣贼子同流合污,不做勾心斗角、相互欺诈、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据记载:“侗不量资质之陋,徒以祖父以儒学起家,不忍坠箕裘之业,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5]可知,李侗曾想积极出仕,也曾为利禄所学。之后,或是对时局失去信心,或是对仕途不屑一顾。总之,他无心参加科举,更未通过其他途径出仕,这不能不说与当时政治时局的动荡不安、社会乱象横生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罗从彦的静修思想及其人生遭遇影响着李侗无意出仕

“罗仲素先生严毅清苦,殊可畏”(《延平答问》),且“罗公清介绝俗,虽里人鲜克知之”(《李先生行状》)。罗从彦曲折的人生遭遇对李侗无意出仕影响巨大。《宋罗豫章先生年谱》载:“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杨龟山先生之门。”4年之后,罗从彦时值45岁,收李侗为徒。纵观罗从彦的一生,坎坷颇多,直到61岁方得“特科进士”,后被派遣至博罗县任主簿,可以说,他纵有满腹经纶,却博得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其官满后,回家途中逝于汀州(一说死于任上),其灵柩若干年后才由李侗运回故里。尽管罗从彦身为一介书生,但他曾指出:“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5],亦强调:“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5],曾怒言:“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5],更曾云:“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5]。可见,罗从彦也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然而他一生的曲折经历,特别是晚年的不幸和逝后的悲凉令李侗几多感慨。无疑,罗从彦出仕之路的艰辛及入仕后的遭遇定然让李侗感慨万分,其仕途的艰难和官场的险恶,也必然影响了李侗对出仕的淡定和对官场的灰心。此外,罗从彦的静修思想亦深深地影响着李侗。李侗曾书谒罗从彦云:“茫乎未有所止,烛理未明而是非无以辨,宅心不广而喜怒易以摇,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袭,拣焉而不净,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惧,不啻如饥寒切身者求充饥御寒之具也。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为先生之累哉。”[5]之后,李侗追随罗从彦:“从之累年,授《春秋》、《中庸》、《语》、《孟》之说。”据记载:“从彦好静坐,侗退入室中亦静坐。”[1]可见,罗从彦是主张静修的,而李侗为之学习。正如李侗所言:“虽知真儒有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间,目击而意全也。”[5]其后,“侗退入室中,亦静坐”[5]。又有“从彦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而求所谓‘中’者,久之,而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各有条序,从彦亟称许焉”[5]。可知,罗从彦的静坐思想影响了李侗的一生,使其“身世两忘,惟道是资”(《延平答问》)。在静坐思想的影响下,出仕之官场,无疑是有悖于静坐的,因此,李侗乐于享受静坐,而无意于科举、出仕。

(三)自我身心之历练促使李侗志趣治学,最终无缘从政

李侗从懵懂学童成为一代宿儒,其身心经过了漫长的历练。自我身心之历练,使其对理学更加深情,亦促其沿着学术探索的道路不断前行,更使其担当起明天理、教化的重任,最终影响了他的出仕,使其一生与宦海无缘。身心的历练促使李侗的性格、脾气等皆发生了改变,使李侗更具道德修养和理性。《延平答问·附录》言:“李延平初间也是豪迈底人,到后来也是磨琢之功,在乡若不异于常人。”实际上,少时的李侗亦十分豪迈,朱熹对此曾云:“尝闻先生后生时极豪迈,一饮必数十杯,醉则好驰马,一骤三二十里不迥(《延平答问》)。”后来,李侗通过静思等历练身心。“李侗为学主张‘默坐澄心以体认天理’,也就是认为,学习圣贤的道理应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重要的是‘反求诸身’”[4]。因此,“李先生亦教人静坐”(《延平答问》),“看来须是静坐始能收敛”(《延平答问》)。由此,“今终日危坐,只是且收敛在此,胜如奔驰”(《延平答问》)。历练之后的李侗“后养成徐缓,虽行二三里路,常委蛇缓步,如从容室中。寻常唤人,唤之不至,声必厉。侗唤之不至,声不加于前。其居处有常,不作费力事。所居狭隘,屋宇卑小。然甚整齐潇洒,安物皆有常处”[1]。即便“饮食或不充,而怡然自得”[1],且“先生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黙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平居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李先生行状》)。可见,身心的历练促使李侗道德修养更加纯正,对出仕之宦海,为五斗米折腰,行负天下苍生的苟且之事更加不屑,最终无意出仕而志趣治学。据记载:“(李侗)一志于圣人绝学,体验四十余年,皆诣乎极”,又有“其制行不异于人,亦常为任希纯教授延入学作职事”[1]。就这样,李侗最终选择了志在治学,而无意于从政。

三、“伤时忧国”:田夫野老的政治呼唤

(一)对政治时局密切关注,且有过呐喊

李侗一生居于乡野,终身未仕,但对政治并非冷淡。实际上,在外族入侵、两宋交替、皇权更替频繁的历史背景下,李侗很难做到遁世。时局的动荡不安、社会的乱象横生影响到当时的每一个人,即便李侗以超然远隐而自居,但也根本无法逃脱时局的影响,况且李侗身为大儒,对时局必然有着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李先生行状》言:李侗“蚤岁闻道,即弃场屋,超然远隐,若无意于当世。然忧时论事,感激动人。”可见,李侗对时局之弊病有着密切的关注,且给予怒斥。李侗从封建士子的视角审视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政治,针对时局动荡不安及弊病之成因,他曾有过深刻思索。同时,李侗更从士子的视域出发寻求医治时局之弊的良药。尽管未曾出仕,身更不在宦海,但是晚年的李侗对政治十分热情。由此,他建议朱熹上疏,试图通过朱熹上呈的奏折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主张。

(二)主张整顿纲常、明天理、正人心、重视教化

李侗对时局的动荡及社会的不安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曾指责由于“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延平答问》),进而导致了“人心邪辟不堪用,是致上下之气间隔,而中国之道衰远方盛”(《延平答问》)。在他看来,其三纲不振之原因为“自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觉”(《延平答问》)。可见,李侗将其原因归咎在王安石变法之上。同时,他强调:“此二事皆今日之急者,欲人主于此留意,二者苟不尔。则是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也”(《延平答问》)。在对时弊指责之外,李侗还建议严肃纲纪,明天理,正人心。对此,他曾言:“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厉廉耻为先,本末备具,可举而行,非特空言而已。异端之学无所入于其心,然一闻其说,则知其诐淫邪遁之所以然者,盖辨之于锱铢眇忽之间,而儒释之邪正分矣(《延平答问》)。”此外,他还主张“治道在于修己”(《延平答问》),更曾强调求贤,任用贤能治国。实际上,并未出仕的李侗居于乡野,身为田夫野老,虽未能直接参与社会的治理,但是他从事着治学教化的工作,四十余年的乡野教化,对社会人心安定影响巨大,实属功不可没。为此,他受到地方政府官员的高度赞扬及敬仰。李侗的乡野治学,实现了以教化治国的期望,更迎合了其人生的志趣,且更为间接地强化了官方意识形态。对此,无论是生前还是逝后,他皆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赞许及嘉奖。

(三)反对议和,主张抗金,强调统一

在李侗生活的年代里,金国对宋朝的骚扰,极大地影响了宋朝政权的稳定。在此背景下,对金的议和抑或抗击成为时代的政治主题。由此,宋朝政权内部亦分化出抗金与议和两派。对此,李侗是支持抗金的,他强烈反对议和,注重统一。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后,朱熹在上封事前曾特地向李侗征求意见。李侗赞成朱熹反和议的思想,鼓励朱熹上书进言矫正时弊,以利抗金。为此,他曾言:“今日所以不振,立志不定、事功不成者,正坐此以和议为名尔。书中论之甚善,见前。此赦文中有和议处一条,又有事迫许便宜从事之语,盖皆持两端使人心疑也,要之断然不可和(《延平答问》)。”他又措辞严厉地强调:“某人之去传者,以为缘众士人于通衢骂辱之,责以讲和误国之罪,时事遂激而一变。或以为逐此人诚快舆论,然骂辱之者亦无行遣,恐使人失上下之分。某窃以为不然。今日之事,只为不曾于原本处理会,末流虽是,亦何益。不共戴天,正今日第一义。举此不知其他,即弘上下之道而气正矣。遐方所以盛者,只为三纲五常之道衰也(《延平答问》)。”由此可知,李侗从义理角度出发,深刻阐释了不可与金议和的理由,同时,针对抗金何以战的诘难,李侗认为:“自整顿纪纲,以大义断之,以示天下向背,立为国是可尔(《延平答问》)。”总之,尽管李侗归隐山野,终生不仕,但他有着浓浓的政治情结,更有着一颗爱国之心。

四、结语

总之,李侗出生在官宦、世儒之家,有着良好的政治背景,更有良好的道德、学问及修养,因此,曾面临着诸多出仕的契机,但其一生并未科举,更未出仕,不能不说这是其留给世人的一个谜案。实际上,政治时局的动荡、罗从彦的影响及志趣治学的坚守最终促使其无意出仕。同时,在两宋交替、外族入侵、皇权更替频繁的历史背景下,他很难做到遁世。由此,终身未仕的李侗对政治绝非冷淡,相反,他对政治时局密切关注,且有过呐喊。他主张整顿纲常、明天理、正人心、重视教化,更曾反对议和、主张抗金、强调一统。可见,终身未仕的李侗,有着复杂的政治情结。

[1]吴栻.南平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2000.

[2]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李侗.宋罗豫章先生从彦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4]南平市志编纂委员会.南平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Concern or escaping the current events:LI Tong's political complex

LIU G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Fujian,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LI Tong's deep political complex,the paper analyzes his opportunities to enter the official career,the causes to avoid the official career,and the cry of politics.The analysis finds that LI Tong was born in the officials and Confucian family,with a good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good morality and knowledge.However,the turbulence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LUO Cong-yan's influence and his persistence in interest and scholarship finally led to the inadvertent outcome.LI Tong never entered the official career.He rarely spoke of politics,but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He advocated to rectify the key,argued against the Jin Dynasty,opposed to peace talks,and stressed the national unity.

LI Tong;political complex;official career;injury obsession

B244.6

A

1671-6248(2012)02-0083-05

2011-09-09

刘刚(1982-),男,山东枣庄人,哲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时局延平政治
时局图
时局图
基于多种电气增量融合判据的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陈延平
中国工人运动先驱苏兆征的遗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时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