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在当代学生德育中的运用方式初探

2012-03-31 23:45操璐璐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德育

操璐璐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上海 201415)

《论语》是儒家经典文化精粹,也是集合孔子生平讲学和其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记录。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对今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孔子毕生思想集大成者为《论语》,在其思想中德育思想为首位。其中,“仁爱”思想为道德规范,“礼”为规范准则。孔子主张以仁来对待一切人的思想,提倡“仁者爱人”,奠定了我国伦理道德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仁”是忠恕的合体,“孝悌”是“仁”的根本。“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积极地爱人,泛指一种对人的态度;“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示说自己想要怎样,也要使别人怎样,是一种消极地爱人;“孝”表示善事父母,指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悌”表示善事兄长,即弟弟对兄长的爱敬之心[1]。

《论语》中体现出的“泛爱众,而亲仁”这般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宽厚仁爱思想,“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之心,以及“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之品,均对当今学习自觉性较弱、崇尚个性、自私冷漠的“90后”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影响。

1 《论语》中的德育方式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1.1 因材施教:明确德育目标

因材施教的德育方式,为孔子阐发并践行,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后被宋人程颐和朱熹所推崇,成为中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借鉴。

在《论语》中,孔子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对谄媚者,孔子当头棒喝“巧言令色鲜矣仁”;对于像子夏这样的聪明学生,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促使他自己获得结论。如子夏请教孔子如何理解《诗经》中“巧笑俏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时,孔子只回答“绘事后素”,子夏就得出了一个人需要在恢复善的本质后学习礼乐更好的结论;对于子路不理解“正名”的重要意义,孔子给予严肃批评,并指出正确做法,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2]

1.2 启发引导:改变教学方式

孔子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如《论语》中记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反映子贡对贫富的看法已有自己的见解,孔子则提出更积极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促使子贡立刻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足见子贡已受到启发,认识到做人要不断完善自己[2]。

所谓启发引导,“启”是使人获得开导,好像突破盲点,领悟其要旨;“发”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在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也可以常用此种方式。

1.3 知行合一:强化德育效果

“德”是内在品质效果,指个体闻道而心有所得,道德教育是内化问题,通过内化使道德扎根于内心;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亲身实践使自己有所“得”,进而注重解决道德修养问题上的“知”、“行”脱节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德育效果。

在今天的德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德”只视为内在的东西,只关注外在行为规范的塑造,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转化。强调知行合一,讲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徒托空言,而是要在生活行动上表现出来。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将说理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

2 《论语》在当代学生德育中的运用方式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潜意识里,习惯于用一套现成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以思政课程、主题班会课程为阵地,常常会造成思政教师积极“教”与学生消极“学”的“两张皮”现象。为实现《论语》中的伦理道德价值,完成有利于当代学生的德育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应采用显性与隐形相结合的德育方式。

所谓显性方法,“是指工作意图让工作对象明显感觉到的一类工作方法,其特点是把道理、观点、要求开诚布公地告诉工作对象;而所谓隐性教育方法,是指工作意图不为工作对象明显感觉到的工作方法,它可以是一次随机的聊天,也可以是某种有目的设计的学习、工作环境,还可以是精心营造的心理环境或文化氛围等。”[3]

显性与隐性德育方式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教学载体。所谓隐性课程,就是潜藏在正规的或显性的认知性、活动性德育课程及专业课程之后或之外的课程,特别是教育环境中的体制性和气氛性课程。它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指学校专门设立的德育的知识性、理论性课程和业务课程,以及专门安排、组织的德育活动、实践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的活动课程中,隐含的德育因素和育德因素;第二类是指教育、德育环境中制度与气氛的育德因素。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相结合,构成学校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4]。

2.1 寓教于文,运用教学载体渗透的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十分必要,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精神实质,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厚资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5]。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学生的德育平台课程来开设,贯穿于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涯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设置中,思想文化篇章是主要内容。其中,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其辅翼是道家和佛教。在儒家思想中,仁学作为核心思想值得学习,《论语》更是深刻反映仁学思想的著作。在对《论语》的学习过程中,综合采用师生共同学习、启发、引导的方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方式,教学效果良著。

例如,在儒家修身伦理思想中,孔子提出了“慎独”和“自省”的方法,提倡“吾日三省吾身”。所谓自省,即是自己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所谓慎独,指一个人在独处时要谨慎从事,以免做出违礼之事。时时反省自身的确是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学生虽知道此方式却少有实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安静地反省自身,想一想近期自己的各方面表现,这种方式非常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提高心性,也可算是知行合一的一种尝试。

下面以笔者在教学中收集的学生的“自省录”作为例证。

有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反省。如:

1.周三下午看了一下午的电视剧,什么都没做;

2.一个人在寝室就喜欢睡觉,导致专业课拖到没得拖的时候才开工做,弄得时间很急;

3.一个人在寝室就知道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脑子里没有学习的想法。

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规范做出反省。如:

1.独处的时候往楼下扔食物包装纸这样的生活垃圾,往楼下倒喝剩下的茶水;

2.周四下午下课以后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由于找不到垃圾桶,随手扔了一个喝完的饮料瓶在草地里。现在想想,当时心想学校垃圾桶极少,摆放位置不合理就随手乱扔垃圾了,其实应该拿在手里找到垃圾桶才丢的;

3.一个人住在寝室从不叠被子,从不洗衣服,都是周末装在袋子里带回家洗的。

还有的学生就自己的人际相处对自己提出质疑。如:

1.周四晚上熟识的同学因为心情不佳,让我外出陪她。但我因为个人原因婉拒了她,只在网上给予了言语安慰。现在想来,不可这么自私不关爱他人;

2.周一晚上洗澡的时候被人浇了一身的水,所以有点生气。回宿舍看到一把伞把门给挡住了,就把伞拿起来丢到一旁。现在想想有点不好意思,不应该把怒气撒到别人的伞上。

这些“自省录”可以不署名,免去了学生的一些担忧,敢于畅所欲言。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能够更贴切地理解学生想法,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如有些同学在“自省录”中这样写道“本人在这一周内时刻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并由于独处时间极少,未做出什么不妥的事情”;“本人独处的时间都睡觉了,没做什么坏事情。”其实这部分学生的日常表现并不是很好,但却不知该如何对自身进行反省,恰恰表明了这部分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道德认知的极度缺乏。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平日的日常工作中更需要重点关注,经常交流思想。

2.2 寓教于情,运用熏陶感染教育的方式

“感染教育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即形象具体、生动的情景、事物、现象等)影响、熏陶、感化教育的方法”[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以某种重要的隐形潜在力量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隐性育德因素和德育方式。

以《论语》充实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对学校的教育、活动、生活设施和校园环境的美化。校园环境的优劣对学生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当学生身处清洁、整齐、优雅的校园环境里,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7]。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室、寝室环境的优化,通过设置名人警示录、张贴名言警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在教室里张贴《论语》中勉励勤学的谆谆教诲,在公寓楼道、寝室里张贴《论语》中修身养性的警示隽语。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时刻沐浴在自强不息、宽厚仁爱的传统文化氛围里,汲取修身养性的营养。

用《论语》来强化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能产生巨大的德育效果。在校园精神文化中,首先是教师的人文德育素养。无论是专业任课教师,还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队伍,或者是后勤、行政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应始终将“身正为范”作为第一师德,言行举止均符合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代90后学生多是个性鲜明,自私张扬,特别在意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因此,在新型现代师生关系中,教师更应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儒家宽厚仁爱之道,对学生抱有理解和尊重,切实关注学生的精神诉求,切不可简单片面发号施令。

[1] 潘万木,李孝华,上官政洪.简明中国传统文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20-121.

[2] 宋钧文.中国传统德育方法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高校辅导员,2011,(2):78-79.

[3] 张慧荣.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21.

[4]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9,285-286.

[5] 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8,(4):55-57.

[6] 盖颖.从《论语》看如何做好新时期高专学生道德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

[7] 樊洪奎.大学生思想政治方法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33.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德育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