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背景及困境浅析

2012-03-31 23:45夏小华马玉海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专职专业化队伍

张 月,夏小华,马玉海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 236032)

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专业化是职业化的提升与发展。辅导员职业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一种职业选择,完成了职业化的过程。但是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还面临着明显的困境,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现状及成因,为推进专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1 辅导员专业化及专业化背景

1.1 辅导员专业化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根据一定专业的特点与标准,来要求和规范一个普通职业群体,以求这个职业群体不断提高从业能力,并争取专业地位,使其所从事的行业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的过程,即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其定义包涵了性质与过程两个方面。从性质上来理解,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从过程上来理解,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1]。

根据以上对专业化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辅导员的专业化这样定义:是指根据专业的特点与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辅导员队伍,通过专业的学习、培训,使辅导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从业能力,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在社会上获得稳定的专业地位,使其所从事的学生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并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

1.2 辅导员专业化背景

第一,辅导员工作的专职化、职业化。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高校政治辅导员”,其担任主体人员从高年级学生逐步扩大到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这一做法被其他高校逐步推广。自清华大学设立“高校政治辅导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辅导员队伍经历了由“兼职”到“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再到“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演变过程。专职为主的辅导员队伍为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奠定了发展基础。同时,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已被广泛认可,已被各高校作为独立的岗位设置,尽管招聘条件设置较低,但已和专业教师的招聘明确区分开来。并且,从数量上来说,截止2011年5月,全国普通高校专职辅导员已有10万人[2],职业化的实现为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进一步的提供了存在空间。

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3],达到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生源结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层次、个体差异、心理问题等愈加复杂,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就业方式等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贫困生资助等许多事务性工作内容。由于历史原因,现有的大部分辅导员专业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许多工作开展起来存在难度,无法达到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性要求。因此,辅导员队伍走上专业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2.1 专业素质缺乏,专业化勇气不足

目前,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即留校优秀毕业生和招聘的硕士研究生。但无论是留校还是招聘,其选聘要求经常被简化,基本上就是党员、硕士研究生、不满30周岁这几条。而辅导员工作具有其自身的规范性、规律性、科学性,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辅导员的选聘应“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但从辅导员的选聘工作来看,相当多的高校实际上并没有设置专业限制。如此一来,准入的低标准,带来的是“万金油”和“勤杂工”的工作定位,辅导员工作被一些人认为是“什么事情都要干”和“什么人都能干”的工作,其专业性被弱化,专业化的阻力无形中被加大。而辅导员自身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缺失,工作能力提升较慢,深入研究少,事务性工作多,岗位认同感低,一些辅导员甚至明确将现有岗位作为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跳板,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之路的勇气不足。

2.2 岗位职责不清,专业化动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专职辅导员人数的增加,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日益重视,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的水平有所提升。但其岗位职责仍有待进一步厘清,辅导员工作主体存在“专职不专”,工作内容存在“杂而泛”的现象。只要和学生沾边的事情都得去管,而真正用于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其次,辅导员的管理主体多。各教学学院党总支秘书、行政秘书、教务秘书、团总支书记等岗位工作大都由专职辅导员兼任,兼职工作消耗了专职辅导员的很多精力。同时,对辅导员进行培养、考核的相关制度定性规定多,定量要求少,低标准多,高目标少。这些情况使专职辅导员无暇、无力去主动探求辅导员工作的科学途径和科学方法,难以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2.3 发展方向受限,专业化机会不足

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一章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这个文件来看,辅导员的发展路径很多,方向可选,主动权掌握在辅导员手中。但实际上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无论是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还是作为管理队伍的一员,均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作为教师,学校对辅导员的课时量均有明确的限制,其初衷是为了其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辅导员工作。但在教师职称晋级时,不但对课时量有基本要求,而且对超课时还有加分。因此,在同样的条件下,辅导员得分必然低于专业课教师;而在科研领域,科研课题的申请皆须按照学科归口到教学学院,与该院的专业教师一同评选,辅导员属二等公民,成功概率较低;而申请教研课题更是与工作性质不符,备受非议,但职称晋级时却明确要求有教研成果。

作为干部,辅导员既然是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那么院、系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等学生工作管理岗位,应当是辅导员职务晋升的必然选择。然而,国内高校高职称学术人员通过“空降”形式,担任职院、系的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和学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领导,而进入学生事务管理层也较为普遍。

这样一来,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便成为一种极为尴尬的发展机会。

2.4 群体形象缺失,专业化精神不足

专职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人员,分布在各教学学院,工作个体性强,缺少“辅导员”队伍意识,辅导员队伍的群体形象缺失,专业化精神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伦理待塑造。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它具有非同于一般技术职业的独特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使命。[4]依据职业伦理开展工作是辅导员队伍的形象展示和专业化境界的体现。目前,辅导员职业伦理问题主要有:职业道德信仰缺失造成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人力储备不足;职业责任模糊造成辅导员面临着复杂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道德评价的不统一造成辅导员职业良心的错位。[5]二是职业精神待培养。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是影响职业精神的关键。很多辅导员埋头于日常事务而忽视了自身信念、理想与职业意识的培养,认为只要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部分辅导员没有把自身工作看成是一个源于主体需要的、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而是消极应付。还有部分辅导员自我轻视辅导员这份职业的社会价值,职业理想不明确。[6]职业精神是高校辅导员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体现的精神风貌,是专业化工作的精神支撑。职业精神培养有助于辅导员个体价值的实现、队伍凝聚力的增强和工作成效的社会认可。

3 结语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面临的困境,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和探索,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方案,破解困境,以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1] 付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9.

[2] 周逸梅.高校专职辅导员已有10万人[N].京华时报,2011-05-31(C08).

[3] 陈至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3,(1):4.

[4] 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内涵与路径的理论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20-23.

[5] 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误区与职业伦理塑造[J].文教资料,2011,(9):176-180.

[6] 钟健雄.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状况的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93-95.

猜你喜欢
专职专业化队伍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专职媒人的变化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