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哈油气投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012-04-02 01:33霍孟林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对外经贸实务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哈哈萨克斯坦油气

■ 霍孟林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天然气是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资源。然而中国自身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储量却严重不足,因此,加强与哈萨克斯坦油气投资合作,尤其是推动其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哈油气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一)可以弥补中国油气资源的巨大缺口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不断地大幅增长,未来中国的能源供求形势将相当严峻。截至到2010年年底,中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12.8亿吨,人均占有量更是严重偏少,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2010年,中国石油总消费4.39亿吨,其中国内生产2.05亿吨,进口2.39亿吨,对外依存度接近55%。作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二大国,中国进口石油的数量还将逐年攀升。

到2010年底,中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9.3万亿立方米,中国天然气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2010年中国国产天然气量为950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超过16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已超过8%。可以肯定,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石油、天然气缺口将会不断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缺口将超过3亿吨,天然气缺口将达900亿立方米。要解决巨大的油气缺口,引进国外油气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加强与近邻哈萨克斯坦之间的油气投资合作更不失为一个重要选择。

(二)符合中国油气资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海外油气进口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但这些地区政治、经济不稳定,存在发生战争的隐患,是潜在的不稳定地区。2012年新年伊始,在中东地区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之间的“博弈”步步升级,双方处于剑拔弩张状态。2011年1-6月,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1347万吨,约占同期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0%,伊朗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原油供应国。

然而在中东和非洲地区中国都没有太大政治经济影响力,一旦发生地缘政治的剧烈变动,中国从海外进口的石油将急剧减少。而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接壤,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传统联系,即便国内发生重大政治变动,一般不会在对待中国的政策上发生根本性转变。所以中哈油气投资合作,可以使中国油气进口更加多元化,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

(三)有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西气(油)东输”重大战略的实现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新兴的世界能源大国,中国可利用与之地理相邻的优势,投资进口哈萨克斯坦的油气,把从中亚铺设过来的进口石油管道作为中国西气(油)东输的一条路径,节约西部大开发的成本。同时利用中哈油气资源合作,配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以新疆为首的西部省区自身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利于缩小中国东西部经济差距。

依托独山子石化公司现有设施和中哈原油管道,国家能源局决定在此兴建独山子石油储备库,工程总投资38.4亿元,主要储存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输入的原油,2010年10月主体已完工,石油储备库总容量为500万立方米。该工程是“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哈能源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全部建成后,储备规模相当于现在全国十多天的原油进口量,也相当于全国第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规划库容的一半,将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应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新疆西邻哈萨克斯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随着中哈输油管道的建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的陆续建成通气,必将使新疆成为中国油库,使里海之滨奔腾流淌的“黑色金子”注入新疆的石化产业。2009年9月总投资300亿元的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在新疆建成投产,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石化基地,也是发展新疆石油化工产业的龙头项目。该项目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清洁燃料617万吨炼油产品和295万吨化工产品,部分产品为延伸新疆石化产业链基础原料,可极大带动周边区域形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石化下游产品产业集群,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从而使新疆这片以能源资源为优势的广袤土地以石油经济为龙头,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新疆经济,加速新疆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二、影响中哈油气投资合作的国际性障碍因素

(一)“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等论调的影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哈经贸合作的广泛开展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哈国内不时地受到西方所喧嚣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中国扩张论”等论调的影响,使哈萨克斯坦一部分人不免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一些疑虑和戒心,这对中哈油气投资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不免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如2005年6月出现的阿拉木图“清洁城市运动”等针对外国人、驱赶中国人的事件,以及同年8、9月份随之而来的特意调高中国人在哈落地签费等举措,还有2011年5月,哈萨克斯坦国内出现了“将百万公顷良田出租给中国99年”传闻,均引发哈网民激烈反应。哈萨克斯坦反对党“阿扎特”曾举行集会,打出“停止出卖哈萨克斯坦国家财产”的口号,对“中国公司把持超过四分之一的哈石油开采”表示抗议。另外,哈萨克斯坦一些学者也担心哈将沦为中国能源原材料的附庸,对中国与其开展正常的能源合作持消极立场。如此的社会反应,正在毒害着中哈油气合作的外部社会环境。

(二)与美国存在利益博弈

遏制中国的海外能源是美国的既定方针。长期以来,美国在中哈能源合作问题上一贯采取打压政策,并竭力阻挠中国获得哈萨克斯坦石油。中哈石油管道与代表美国利益的巴杰石油管道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巴杰石油管道的最大利益方是美国,该石油管道年输油能力为5000万吨,主要面向美欧等西方市场。然而,巴杰石油管道起点阿塞拜疆以及管道沿途国家的产油量远远满足不了该管道输送量的要求,如果巴杰石油管道没有哈萨克斯坦石油的注入,将面临严重亏损,美国必然会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引入哈萨克斯坦石油,致使中哈石油管道输往中国的石油量将会减少,形成中哈石油管道与巴杰石油管道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上的博弈。

哈萨克斯坦输往中国的石油计划于2006年5月通过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进入中国新疆的独山子石化公司。就在2006年5月初,有着“石油大亨”之称的美国副总统切尼对哈萨克斯坦进行了一次“恭维加拉拢”式的速访,切尼这次访问哈萨克斯坦的主要目的是敦促哈萨克斯坦对输油管道的走向做出“正确选择”,压制哈将输向中国的石油转向西方国际市场。

(三)与俄罗斯存在利益博弈

首先,中哈石油管道与代表俄罗斯利益的里海管道财团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里海管道财团中俄罗斯拥有31%多数股份,里海管道2005年运输能力为2800万吨,到2011年已提高到5070万吨,承担了哈50%的原油出口运输,如此数量的石油通过这条管道出口到国际市场,使得里海管道财团获得巨大利益。如此一来必定会影响哈萨克斯坦输往中国的油量。

其次,俄还担心中哈能源合作将弱化中俄间的油气贸易,从而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近些年来,俄暗中干涉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与中国公司的交易,劝哈政府以法律形式中止双方的收购活动。

再次,俄哈都是独联体成员,俄哈之间签署一系列有关能源合作的政府和部门间协议,包括《俄哈政府关于技术和经济合作以及油气部门一体化协定》和《俄哈政府在天然气领域合作的协定》等等。俄罗斯还控制着哈一大部分油气资料、管线和技术,尤其是俄罗斯通过独联体油气联盟控制着哈萨克斯坦一部分已勘探的油气块的开采权,时间都在20年以上。因此,俄罗斯的态度对中哈油气合作影响重大。

三、中哈油气投资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一,构建“和谐能源关系”。互利、共赢的“和谐能源关系”是中哈油气长期合作的根本要求,中国在哈能源企业要有本土意识,既要自身获利,又要为所在国服务,促进互利、共赢。中国能源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哈萨克斯坦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对哈要采取多予少取、合理让利的原则,以市场换资源,力求形成互利、共赢局面,从而构建“和谐能源关系”。同时,还应该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充分尊重哈国的重大关切,严格执行哈国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始终注重能源与环境的和谐,重视保护哈国的生态环境,与哈方公司相互尊重、坦诚合作,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二,完善投资合作机制。能源信息是中哈两国进行油气合作的重要基础,提供信息、共享信息才能使双方能源合作顺利有效进行。建议中哈两国通过中哈能源合作分委会定期相互提供能源信息,建立能源信息共享机制,以便两国在油气勘探、开采、加工、储运、消费等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与战略。另外,在中哈油气合作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建议建立一套适于中哈两国实际的解决争端协调机制,以解决中哈两国在油气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分歧。还有建立能源紧急分享机制对于中哈应对能源危机和国际能源价格异常波动具有重大意义,在油气能源供应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哈应向中国优先供应能源,而中国则应给哈相应对价的报酬;在能源过剩或金融危机等特殊情况下而导致油气价格急剧下跌时,中国应以适当的价格购买哈的油气作为储备,以减少哈因油气出口量锐减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第三,深化投资合作层次。新疆的石化企业加工能力非常强,但本地产油供不应求,而哈石油需大量外销,中哈又是近邻,两国共建“加工贸易开发特区”有很多有利条件。所以,中哈双方应借鉴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一些经验,各拿出一块土地,建立“加工贸易开发特区”,打造一个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建设大型石油炼制、大型乙烯、大型芳烃等工程,形成有规模的石化产业集群。“加工贸易开发特区”的建立,不仅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能推动中哈油气工业的深度合作。

第四,改善通关环境。中哈两国边境海关、边防、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应进一步密切沟通联络,为企业、人员进出境以及中哈输油管道工程、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等开通专门“绿色通道”。特别是要加快中哈海关联合监管,推进“统一单证”、“互认查验结果”、“边境联合作业”的实施,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避免以往中哈海关重复查验、重复工作的局面。由此可以大大缩短进出境货物的通关时间,便捷通关手续,减轻外贸企业的负担,使中哈外贸企业从中享受到贸易便利化带来的实惠,同时也可对两国海关逐步消除行政壁垒,进一步加强合作和推动两国贸易发展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打造企业直接对接平台。目前,哈萨克斯坦油气开采设备损耗严重,亟需更新或更换,相关市场潜力巨大。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设备和零部件的生产与工艺水平比较先进,而且具有市场价格优势。然而中国油气设备生产企业与哈萨克斯坦设备采购企业的贸易合作仍然通过第三方进行,这与双方迫切的发展诉求极不相称,不仅使生产商的利润降低,购买商花冤枉钱,同时也无法体现良好的服务质量。中哈政府及企业都希望双方能建立一个直接交流和贸易洽谈的平台,推进双方在油气设备领域的深度合作。建议由中哈能源合作分委会牵头,在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开设一个中方设备生产企业与哈方设备采购企业对接“专区”,尽快实现双方企业直接对接。

第六,履行好“社会责任”。推进本土化进程是中哈油气成功合作的关键所在,中哈油气合作需要有长远目光,中国油气企业作为外国投资者,只实现一方的盈利而不顾当地的利益,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可能长久发展。因此,中国油气企业应积极贯彻“社会责任”理念,高度重视在哈发展公益事业,力求造福一方,回馈当地。如向当地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帮助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提供技术转让等。还应对当地的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环保事业、医疗援助等尽一份责任,以缓和当地民众对外国公司的排斥情绪,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这对中国油气企业在哈开展业务,取得长远经济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哈哈萨克斯坦油气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中哈地下管道施工技术及标准对比
哈萨克斯坦压力容器法规标准简介
弘扬睦邻精神 共建繁荣之路
——写在中哈建交25 周年之际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