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纪要

2012-04-02 01:31本刊编辑部
地球物理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物理学院士学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于2012年10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市温都水城召开.7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1位.10月17日上午,开幕式隆重举行.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完成换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牧主持了第一阶段的大会,首先进行新一届理事长见面会,新当选理事长陈颙院士及6位副理事长发表了当选感言.表示有信心有能力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大会报告有: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的“中国PM2.5来源、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杨元喜院士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邱中建院士的“我国页岩气的资源潜力与发展前景”;2012年度顾功叙奖候选人、吉林大学李舟波教授的“复杂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方法的一些实例”.17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罗俊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教授、北京大学沈正康教授等8位科学家分别做了相关领域的报告.2012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金双根、李红谊、钱忠平和王一博也分别做了报告.这些大会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阐述了地球物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国家需求和基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专家们对技术热点的精辟分析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的兴趣,报告之后的讨论互动非常热烈.

本届年会设26个专题,安排在9个会场进行学术交流.专题设置如下:

1)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Asia;

2)中国大陆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SinoProbe进展;

3)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

4)电磁方法研究与应用;

5)流体地球科学:地震预测、矿产资源形成和分布;

6)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7)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

8)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

9)特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10)区域尺度重复震源探测;

11)计算地震学研究进展;

12)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13)中国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与减灾对策;

14)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15)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

16)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17)储层地球物理;

18)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球物理;

19)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

20)工程、环境及公共安全地球物理;

21)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22)地球重力场变化与在地学中应用;

23)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

24)地磁与高空物理;

25)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

26)海洋地球物理.其中包括一个国际专题.

共406人参加了26个专题的学术讨论并做了学术报告.

本届年会学术交流和讨论的特点是:

1)成果多、听众多.今年年会上报告了许多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大国际合作课题,国家和自然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听众到会场进行交流讨论.

2)继续关注热点、前沿问题,许多专题设置了专题特邀报告,就各学科方向的热点、前沿问题进行了讨论.

3)在国际专题的组织和学术交流方面取得显著效果,部分参会代表来自美、日、意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其中包括不少国际知名学者和国内知名专家,会场不仅爆满,而且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徐长仪、谢铭哲、王桥、万晓云等33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敖红、李景叶、裴顺平、文晓涛、杨锴等5位青年科学家获得“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李红谊、金双根、王一博、钱忠平4位青年科学家获2012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17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编委会编委、编辑部工作人员等23人出席了会议,学会领导郭建秘书长代表学会参加会议.主编刘光鼎院士主持了会议,专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少华编审做了2011—2012年度工作汇报.把编辑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期刊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存在的问题、编委会换届情况和下年度工作计划向编委会做了详细汇报.编辑部在2011—2012年度高质量完成了《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出版任务.同时,进行了稿源基地建设和编辑队伍自身建设,确保了期刊文稿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进一步强化期刊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编辑出版工作已经实现全过程网络化、数字化,学报网站已成为连接作者、读者和用户的桥梁、纽带.过去的一年,编辑部加强了地球物理学作者库、专家库的数字化建设,使学报能更好的为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服务.《学报》的学术质量、国际影响力、出版质量等方面在过去一年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刘少华也汇报了《学报》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与会编委充分肯定了学报编辑部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对全体学报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给予褒奖,针对编辑部的工作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并从海外编委选择、稿件质量、热点及亮点文章、学科分类、组稿、绿色通道、国际期刊合作、专业翻译公司英文润色、如果提高影响因子、国际化发展、DOI、审稿专家评价机制等方面为学报的发展和进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刘光鼎主编强调,今后的编委会工作更要务实、高效.他认为,本届编委会的组成,反映了新班子是一个“工作班子”,希望年轻科学家关心学报的发展,为中国人自己的学术期刊贡献力量.

10月20日,大会闭幕,郭建秘书长主持闭幕式,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清华教授做了年会总结报告.石耀霖院士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王小牧副理事长、常旭副理事长、郭建秘书长为4位“2012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5位“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奖人颁发了奖金和证书,为33位学术大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第29届年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倪四道教授简要介绍了第29届年会的构想.最后,郭建秘书长致闭幕词并宣布大会闭幕.

猜你喜欢
物理学院士学报
院士寄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点击物理学中的质量
致敬学报40年
美食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