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工程

2012-04-02 09:03张多来黄子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孙中山生产力

张多来,黄子桐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1]563

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民主与共和,提出了“振兴中华,维持国体”[2]85、“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3]9的纲领与口号,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最后的皇权统治,但未能彻底实现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这是其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也是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尽管孙中山多次努力,继续革命,不断奋斗,仍然挽救不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但正是因为有了孙中山领导的席卷全国的、深入民心的、轰轰烈烈的革命,为其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示范作用。因此,孙中山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当之无愧的。

一、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思想

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所谓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个纲领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目标与手段,简明清晰地概括和提炼出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和救国纲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提出,是孙中山先生多方探索,苦苦思索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结晶。

在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民生主义。关于民生主义,前后有两种提法,在前期,也就是辛亥革命时期,其主要思想是“平均地权”, 在后期,主要表述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前后两种不同的表述,反映了孙中山对民生主义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所谓民生主义思想,就是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三民主义的根本标志和革命灵魂,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新的内涵,在民族主义中,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既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又克服了大汉族主义的缺陷。在民权主义中,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这就强调“一般平民”享有一切权利。在民生主义中,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所谓节制资本,就是对“资本主义作出了一些限制”和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这样就同工农群众的迫切要求联系起来。所谓平均地权,就是反对封建地主土地剥削制度。此后不久,孙中山更加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抓住了中国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土地问题,表明孙中山对农民问题认识的深化,可惜的是他没有唤起工农大众,没有依靠工农大众,没有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他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生问题,在《辞海》中解释为“人民的生计”[4]2177。孙中山把它上升到“民生主义”,赋予民生新的内涵,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他指出,“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5]835。孙中山看到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民生主义就是要“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由于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提出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6]297。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在当时触及了中国社会封建土地制度这个根本问题,它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解放农业生产力,因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然而,民主主义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平均地权”的主张,仅仅停留在“同情”的限度内。孙中山申明平均地权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7]255,反对农民用暴力夺取地主土地,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就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也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主义走向胜利。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没有在中国得以实现,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其缺陷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所克服,其积极成果为随后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继承并得以发展。

二、毛泽东对民生理论的继承并大胆进行初步探索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8]3孙中山虽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但由于他没有放手发动工农大众,“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只能是空想。毛泽东对中国民生问题非常关*,他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首先分清了敌我友问题。他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因为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但由于工业落后,产业工人少,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不行,毛泽东认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主要问题又是土地问题。毛泽东领导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顺应不同时期的历史要求,及时不断地调整土地政策,基本上滿足了农民对土地问题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的积极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解放民生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毛泽东在1927年3月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赞扬农民做了十四件大事,如“废苛捐,修道路,修塘坝”[8]39,41,等等,高度关*民生问题。1933年8月,他在《必须*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指出,“只有坚决地实行劳动法,才能改善工人群众生活”[8]111。他在1934年1月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又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意的问题”[8]122-123,还有生小孩问题,妇女学习问题,等等。可以说这是毛泽东重视民生问题的精典之作,为我党今天提出的民生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意义上的民生,主要指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发展机会与能力、基本权益保护状态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建国后的土地革命,及时彻底废除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土地所有制,使3亿多农民分得了7亿多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要向地主交缴的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初步目标,为解放农民,解放生产力,解放中国民生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物质基础。土地革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也就有了“命根子”,农民做了土地的主人,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商品率有了很大提高,在当时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使农民有了一份土地保障,为农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建国初期,民生问题诸多。如何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稳定物价,繁荣市场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城市对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釆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到1950年初,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2858家、金融企业2446家,征购和代管外国在华企业1192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在一定时期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这两项政策的实施,使我们在城市站稳了脚跟,为医治战争创伤、解决城镇居民就业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看病问题,特别是妇女解放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交通恢复和发展交通问题、能源问题、兴办福利机构问题,肃清国民党残余,剿匪反霸,民族团结问题等一系民生问题,较好地得到解决。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顺利完成三大改造任务,把私有制变为公有制,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这些既解决了当时的民生需求,也为今后的民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6年至1957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目的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滿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在及时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基本矛盾的论断。这一论断,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哲学依据,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主要是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这是毛泽东同志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也是对民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大胆的探索是初步的,也是有益的。

这两篇文章发表后,迎来了当时中国文化科学建没的高潮,文化园地百花争艳,科技领域异彩纷呈,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群众热情空前高涨。可惜这种局面好景不长,被反右派运动所冲击,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导致在民生问题上遇到了曲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发展社会生产力,重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解放民生问题提供了正确的路线保证。

三、邓小平对民生理论的进一步卓有成效的大胆探索

邓小平既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又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不动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他关*民生问题,对民生问题的解决,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果断地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胆略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推行改革开放,坚持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从理论上和思想观念上纠正“左”的错误,包括以往忽视民生问题的错误倾向。

邓小平主持工作后,首先提出一心一意搞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10“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要下决心解决。”[9]26“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9]54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意建设物质文明。”[9]28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物质利益的原则,为关*民生、改善民生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再次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9]370他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372列入其中,这就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关*民生,改善民生问题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进行科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373”。这五句话,28个字,字字句句蕴含着深厚、真诚的民生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我党改善民生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之首,是科学的。要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要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生产力。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可见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是要解放生产力。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甚至阻障生产力发展时,就要改革,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就是邓小平讲的改革也是革命。邓小平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改变阻障生产力发展、严重束缚压抑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旧思想观念和旧体制,从而又一次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关*民生,改善民生问题的制度保证,也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剥削制度基本消灭。我们搞改革开放,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包含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时,只有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财富分配上做到公平与公正,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极大地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目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是改善民生,民富国强的重要标志。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有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否则,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实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当家做主,也就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而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合法经营,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使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理论上给我们指引了正确航向,同时在实践中釆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如重视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改善民生基础,重视农业问题,解决好农村农业问题。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促进就业,就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既要坚持按劳分配,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不能出现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保持社会稳。经济要稳定,思想要稳定,社会要稳,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稳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没有国际环境和国内时局的稳定,改善民生问题就会落空。

四、江泽民对民生理论的丰富与拓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民生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丰富和拓展了民生思想。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月份,在江苏、浙江、上海视察期间,他在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就进一步强调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如胡锦涛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民生理论的丰富和拓展,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它从党与先进生产力、党与先进文化、党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出发,站在哲学的高度,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进行了丰富与拓展。

江泽民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会更加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也就能够日益巩固。”“全党同志心中始终都要装着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谋利,带领他们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10]160-161可见,江泽民把解决民生问题与党的先进性紧密结合起来,要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党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具体实践中,突出表现在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上,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广大群众不断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获得广大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基本条件。

关*民生,解决好民生问题,江泽民特别强调要关*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党要帮助困难群体排忧解难。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爱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为群众办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要关*下岗职工、贫困边远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城镇贫困群众等困难群体,关*他们的工作,安排好他们的生活,让困难群体摆脱困难,安居乐业,和大家一样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解决民生,改善民生问题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是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解决物质基础问题,没有物质基础作后盾,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解决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问题,没有先进文化作支撑、作引领,发展生产力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发展生产力就不会持久。可见,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发展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离开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民生问题无从谈起,无法解决,也就无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也需要解决民生、改善民生问题来相互推动,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江泽民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始终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民生而奋斗。无论过去和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始终如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为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小康,1999年9月,江泽民多次考察西部地区,大胆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这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开发西部思想的延续。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孙中山曾设想过,要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羊毛业、釆矿业、交通运输业,移民垦荒,这些构想,表明了这位历史伟人的远见卓识和深厚的民生情怀。由于历史原因,这些设想未能在孙中山有生之年得以实现。江泽民在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开发西部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直接关系到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人民幸福、共同富裕。

在《江泽民文选》中,字里行间体现了对就业问题、扶贫问题、“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地区生活水平差距等民生问题的关*,对这些问题都有专门论述,这为在新时期解决民生,改善民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他多次强调促进就业,扩大再就业,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紧迫问题,又是长远的战略问题。他告诫全党同志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认真负责地切实抓好这项工作,这是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江泽民在关*就业问题时,还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他说:“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是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不能坚持党的宗旨,实践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全体党员和干部进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的大课堂。”[11]856这就把消除贫困提高到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来认识。可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关*民生问题。

五、胡锦涛对民生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发展

胡锦涛在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后,更加深怀“为政之道,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关*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作为执政党的政治承诺和首要任务。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2]这一精辟论述,字里行间都深情地蕴涵着关*民生和发展民生的执政理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科学发展观既是指导思想,又是根本方法,把发展的目的和改善民生的手段有机统一。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3]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关*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发展观。这是胡锦涛对民生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理论。

胡锦涛把民生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民生问题“五有”集中体现在党代会报告中。把这一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用2200多字的篇幅专门讲民生问题,这在我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并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就把民生问题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民生不得到改善,和谐社会的建设就难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是改善民生、实现“五有”的重要保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胡锦涛对民生理论的重大突破还集中表现在“三民”思想中。2002年12月在西柏坡考察时,他在重温老一代革命家艰苦奋斗和“两个务必”精神时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内蒙古视察和2003年“七一”讲话中,多次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4年“七一”讲话中,他多次强调“民生”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一定要“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三民”思想,字里行间,折射出“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和深厚的民生情怀,这是胡锦涛从民生思想到“三民”思想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也是当今时代民生工程思想的特色。

在发展民生问题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民生的方针、政策和措施。2005年5月,胡锦涛、温家宝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4]在以后的中央文件和会议中,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对我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5]从此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浪潮在全国广大城乡迅速掀起。紧接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决策出台,城乡统筹,十七大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两个“人人享有”目标和两个“基本”,体现了民生工程建设思想的确立。民生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民生工程是整体的,是宏观的,又是和谐的,还是具体的、细微的,涵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人人享有”目标,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幼,公开承诺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家庭财产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实施,体现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目标,宣示了执政党几代领导人对社会建设目标的不懈奋斗和追求。

民生工程的提出和实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实际问题,解决一系列的民生工程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内容。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民生工程”的实施,使群众舒心解忧,拍手称赞。改善民生工程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解决民生工程问题,本质上就要落实在“民”字上,即关*民生,体察民情,表达民意,凝聚民力,维护民利,推动民主,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民生问题,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是民心所向,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让人民群众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以民为本、“富民优先,民生为重” 的执政理念。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之间、农民之间、干群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这是执政党在解决民生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要求执政党要有科学的执政理念和深厚的民生情怀,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来抓,把人口与环境作为民生之策来抓,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来抓,把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来抓,把反腐倡廉作为民生之计来抓,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根来抓。推进“民生工程”,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真正使“民生工程”变为老百姓的“放心工程”, 这就是“民生工程”的真谛所在,这是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为之奋斗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M]//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M]//辛亥革命:(一)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 孙中山.三民主义[M]. 长沙:岳麓书社,2000.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 江泽民.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M]//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13]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

[15] 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5-03-15.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孙中山生产力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思想对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启示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