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主文化语境下紫颜色词语的文化阐释

2012-04-02 09:03王忠斌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高官紫色词语

王忠斌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国的君主政体历时久远,大约始于夏朝,至秦汉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一直到辛亥革命才得以结束。中国君主政体自产生那时起,就一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君主政体下,诸侯争霸时期有过“百家争鸣”,强秦并六国后有过“焚书坑儒”,大汉一统天下后又举起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旗……而历朝历代的“文字狱”、“避讳”等也从不含糊。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词语则是构成语言和文章的基本材料,是语言中异常敏感的符号。汉语的颜色词语数量较多,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也丰富多彩,从中我们可以窥探汉民族丰厚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感情。那么,在中国古代君主语境下,有哪些紫颜色词语,它们的文化含义又是怎样的呢?

一、紫颜色词语最初的意义

紫色是中国传统色彩的一种,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得到应用。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长安县张家坡的一处西周遗址中发现有透孔的粉紫色玻璃珠,然而此时的紫色即便在贵族的社会生活中也较为少见。到春秋时期,由于印染材料和技术的限制,紫色仍是较为稀缺的色彩,其在民间普及的成本仍然较高。《韩非子·外储说》中记录了春秋时期这样一件事情: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紫色衣服的制作成本较高,“五素”也换不来“一紫”,为了国内百姓不再追随自己服紫以降低生活成本,齐桓公不得不放弃穿紫服。后人以“一紫”或“齐紫”来比喻上行下效。

《论语·阳货》这样评论齐桓公“好紫”:“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2]后以“朱紫”来比喻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以成语以紫乱朱、恶紫夺朱、红紫夺朱、红紫乱朱等来比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冒充正理。齐桓公好服紫,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紫色作为“间色”,其地位并没有得到传统的承认。

古人把赤、青、黄三原色加上白、黑二色,称为“五正色”,将“五正色”与火、金、木、土、水这“五行”相结合。而未与五行相配的颜色则被认为是“间色”,如紫、绿等,相对而贱。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赤、青、黄、白、黑五色已成为广泛流行的传统标准,统治者用“五正色”来规范章服等级制度,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意义上的划分与统一。紫色作为“间色”,其地位并不高,甚至被认为是“贱”色。至东汉时期,仍然如此。东汉刘熙《释名·释采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3]朱和平先生认为从齐桓公喜穿紫服之后,“紫色被视作权威的色彩”[4],这是不确切的。

然而,由于紫色较为难得,加上其天然特性和对人视觉的刺激,紫色并没有一直被忽视和贬低。紫色是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的,是极佳的刺激色。在观天、敬天、祭天的时代,紫色作为天空中经常出现的色彩,以其神圣和神秘而具有了另一种高贵气质。因而紫色常常被皇室或者高官所用,许多紫颜色词语的意义也开始与皇室和高官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联系。

二、紫颜色词语的“皇宫”和“御用”义

夜晚深邃的天空中,在北斗星的北面,以北极星为中枢,有紫微垣,共十五星,分两列,西七星,东八星,为屏藩状,古人认为那是天帝所居之处,故以此象征帝座,所以皇宫也称紫阁,又称紫宫、紫微、紫垣、紫禁等。如《文选·左思<咏史>之五》:“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紫宫”即是天子所居之处。再如《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灵光之秘殿,配紫微而为辅。”这里的“紫微”指的是至尊宫,也就是京师。《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掩采瑶光,收华紫禁。”李善*:“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汉代崔琦的《七蠲》:“紫阁青太,绮错相连。”而皇太后所居的宫室则称为紫房。如《后汉书·窦武何进传赞》:“惟女惟弟,来仪紫房。”再如《宋书·乐志二》:“宣皇太后朝歌:母临万宇,训蔼紫房。”其中的“紫房”皆指皇太后所居宫室。

在古代,天空又称为紫霄、紫汉、紫穹、紫宙、紫虚;其中,紫霄、紫汉也具有皇宫之义。如《宋书·乐志二》记载昭皇太后神室奏《昭德凯容》之乐舞歌词:“膺华丹灼,登瑞紫穹。”再如南朝·梁·丘迟的《望雪诗》:“氛氲发紫汉,杂沓被朱城。”还有南朝梁文帝的《围城赋》:“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在这里,紫霄、紫汉的意义与“紫微”相当,都是皇宫之义。

然而,紫颜色词语与皇族的“结亲”远不局限于皇宫。京师郊野的道路称为紫陌。如汉代王粲的《羽猎赋》:“济漳浦而横阵,倚紫陌而并征。”再如唐代刘禹锡的《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來,无人不道看花回。”其中的“紫陌”都是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帝王所乘的车驾则叫做紫轪或紫盖。如《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青精翼紫轪,黄旗映朱邸。”因天子之车以紫为盖,所以叫做紫轪。再如韦庄的《秦妇吟》:“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这里的“紫盖”也是指帝王所乘的车驾。

皇帝的诏书以锦囊盛,用紫泥封口,加印章,称为紫诰,又称为紫泥书、紫泥封、紫泥诏等。《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有“奉高皇帝玺绶”一句,李贤*引汉蔡邕《独断》曰:“皇帝六玺,皆玉螭虎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5]唐代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垍》:“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

三、紫颜色词语的“高官”义

古代君主所居、所用有很多是“紫色”的,前面早已提到“紫微”具有皇宫的意义,但是到了唐朝,“紫微”的意义又有所发展,成为一个机构的名称。唐朝,紫微,亦作“紫薇”,唐朝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紫微省中种紫薇花,故亦称紫薇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薇)舍人,又称为紫微(薇)郎。唐代李嘉祐的《和张舍人中书宿直》中的诗句:“汉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白居易的《紫薇花》:“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韦庄的《寄右省李起居》:“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宋代黄庭坚的《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皇帝的许多诏令都是经此起草的,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得“紫微省”这一名称。

其实,古代具有“高官”含义的紫颜色词远不止此。古代高级官员用作系官印,或作服饰的紫色丝带叫做紫绶,或称紫绂。汉代丞相、太尉都是金印紫绶。这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有所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6]而紫艾、紫艾绶则是紫绿色的丝带,但出现的频率远小于紫绶。艾即盭,绿色,其色似艾。与“紫绶”意义相关的词语较多,有佩紫、兼紫、垂紫、拖紫、纡紫、金紫、青紫、拾紫等,四字成语则有:佩紫怀黄、兼朱重紫、带金佩紫、拖青纡紫、拖金委紫、怀金垂紫、怀金佩紫、怀黄佩紫、怀银纡紫、纡金曳紫、纡青佩紫、纡青拖紫、重金兼紫等。它们的意义相近,基本上都是做高官的意思,其中的“紫”皆指紫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青紫”一词。“青紫”这个词源于《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颜师古*曰:“地芥谓草芥之横在地上者。俛而拾之,言其易而必得也。青紫,卿大夫之服也。俛即俯字也。”颜师古认为“青紫”是卿大夫之服,后人多对此有异议。清人王先谦补*引宋人叶梦得曰:“汉丞相大尉,皆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此三府官之极崇者,胜云青紫谓此。”[7]

宋人袁文也在《翁牗闲评》中说:

汉承秦之后,卿大夫尚服皂衣。故张敞议云“臣备皂衣二十余年”……以见当时尚服皂衣也。然夏侯胜云“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者,盖汉时丞相太尉,皆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此三公极崇之官。颜师古*遂谓青紫为卿大夫之服,夫师古岂不知当时尚服皂衣而未有青紫也?何谬误乃尔![8]58

显然,“青紫”中的“紫”指的是紫绶,而不是紫服,更不是卿大夫之服。那么,一度被齐桓公宠爱的“紫服”在唐宋时期的境遇是怎样的呢?

袁文在《翁牗闲评》中还提道:

……既而金人南下,兵革扰攘,以冠带不甚轻便,士大夫亦服紫衫……迨绍兴末,有臣僚上言:“今天下太平,而百官如扰攘时,常服紫衫,不称。”于是朝廷之上,郡县之间悉改服凉衫……[8]59

有人据此推论,一直到唐宋,“紫色仍然是用于官印绶带,不是官员的服色,紫衣只是下吏厮仆服用”[9],这样的推断是不确切的。

袁文提到汉朝“尚服皂衣”,但这不能代表到了唐宋仍然如此。袁文所说的“紫衫”,指的是紫色的衣衫,但在隋唐宋时期,有着其特殊的意义,隋朝时候属于皇帝侍从的服用,唐宋时期为军校之服。之所以服紫衫,是因为“冠带不甚轻便”,是为了行军打仗的轻松、便利,而后不再服紫衫,不是因为色彩低贱,而是因衣服的式样、颜色皆与侍从和军校之服相同而不够庄重。《新唐书·舆服志》中早有这样的记载:“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10]527由于衫类衣服*重简单轻便,而不够庄重,另加襕、袖、褾、襈等才符合礼制。这是记载的唐朝“士人上服”的情况,但宋承唐制,宋朝的官服也有类似传统。有的紫色衣服,如紫袍,与紫衫相比,颜色相同,式样不同。“朝廷之上,郡县之间”不再穿紫衫,并不能说明紫色衣服都是低贱之服。

其实,从正史的记载来看,大约从唐朝开始,紫衣、紫服、紫袍就已经正式成为贵族高官的朝服。《旧唐书·太宗下》记载:“(贞观四年)八月丙午,诏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色。”[11]在唐代文人的作品也常用“紫袍”、“紫服”、“紫衣”等词。如白居易的《初授秘监拜赐金紫闲吟小酌偶写所怀》:“紫袍新秘监,白首旧书生。”元稹的《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紫服、金鱼之赐,其尚矣。”还有韩愈的《李公墓志铭》:“天子使贵人持紫衣金鱼以赐,居三年,州称治。”宋朝的官服规定与唐朝相似。《宋史·舆服五》上说:“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12]而穿上紫色的官服也往往是升官的表现。

由于高官多穿紫色或者朱色衣服,又常以紫衣、朱紫、金紫代指高官。如宋代的孙光宪在《北梦琐言》卷七上说:“唯大贤忽为人絷维,官至朱紫。”能够穿上紫衣、成为“朱紫”、“金紫”也成为许多人奋斗的目标,有的甚至会不择手段。《新唐书·宦者上·鱼朝恩》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养息令徽者,尚幼,为内给使,服绿,与同列争忿,归白朝恩。明日见帝曰:“臣之子位下,愿得金紫,在班列上。”帝未答,有司已奉紫服于前,令徽称谢。帝笑曰:“小儿章服,大称。”滋不悦。[10]5865

“金紫”有两个意义:一是指金印紫绶;二是指金鱼袋和紫衣,属于唐宋时期的配饰和官服,常代指贵官。此处的意义属于后者。权臣鱼朝恩想要帮他的养子令徽索取高官之位,唐代宗还没有回答,掌管朝服的官员就拿来了金鱼袋和紫衣,而此时唐代宗则故意把“金紫”一词理解为表面意义,只给令徽金鱼袋和紫衣,却没有封给他高官,戏弄了鱼朝恩。

唐宋时期与“金紫”意义相当的词还有“龟紫”,即金龟袋与紫服。唐朝初年,五品以上的官员皆佩鱼袋,三品以上则穿紫色的公服。武后天授二年改佩鱼为龟,三品以上的用金装饰龟袋。中宗初年罢龟袋,复佩鱼袋。《新唐书·舆服志》:“(鱼符)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中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10]526

后来宋承唐制,变化不大。“龟紫”一词在宋朝的文章和诗词中也较为常见。北宋欧阳修曾在《回贺环庆帅天章滕待制谢赐龟紫启》中说:“伏以圭紫之重,唐制所难。武元衡、牛僧孺爲宰相,裴度为中丞,李宗闵为学士,方有是赐。”由此可见“龟紫”之高贵。志在收复中原的陆游曾在《秋兴》一诗中这样说:“龟紫拜恩如梦寐,残年其实一渔蓑。”而宋人刘克庄在《贺新郎·张倅生日》中有这样的词句:“珠履金钗常满座,问谁人,得似张公子。驰骥騄,佩龟紫。”其毫不避讳对“龟紫”象征意义下的高官的追求与溢美。

类似的四字成语有:衣紫腰金、衣紫腰黄、传龟袭紫等。它们都是指“做大官”的意思,其中的“紫”都是指“紫服”,即紫色的朝服或官服。

然而,到了明朝,因皇帝姓朱,又因《论语·阳货》中有孔子“恶紫之夺朱也”的评论,所以明朝禁止官民穿紫色的衣服,此为避讳。《明史·舆服三》:“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违者罪及染造之人……官民衣服不得用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13]另外,明朝规定以补子来区分官员等级大小。清军入关后,在许多方面因袭了明朝的制度和传统,官服主要以蓝色和石青色为主,以衣服上的补丁和顶戴花翎来区分官位的高低贵贱,因而紫色官服也没有再被启用。虽然紫色衣服在明朝时候被禁止,清朝时候被弃用,但是许多皇宫和高官的用品仍然少不了紫色的装饰,而源远流长的紫颜色词语也没有消亡。明清时期,代表皇族贵官的紫颜色词仍常见于各类典籍和文章之中。例如明朝陆粲的《庚巳编·见报司》:“到一大官府,有金紫数辈出迎。”又如明朝谢谠的《四喜记·帝阙辞荣》:“谁不愿衣紫腰黄,还须虑同袍中伤。”还有明朝宋濂的《赠马氏复姓序》:“夫孝者,非以传龟袭紫为也,非以玉帛充牣为也。”清代梁章钜的《归田琐记·七十致仕》:“突而弁兮,已厕银黄之列。死期将至,尚留金紫之班。”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紫颜色词语的高贵含义仍然非常明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古代君主社会里,虽然紫色没有像黄色那样成为皇帝的御用色、专用色,但紫色被统治阶级大量应用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紫颜色词语是带有皇族高官意义的。平民百姓对名门望族的羡慕崇拜,文人儒士对忠君报国的执著追求,桃源隐者对高官厚禄的不屑一顾……这些都让紫颜色词语在古代语言文化中扩张,在扩张中渲染,在渲染中创作,在创作中流传。因而,除了正史中的有关记载,还可以在历代文人大量的文学创作中发现紫颜色词语及其内涵。

中国的君主社会已经结束百年了,在现代汉语中许多具有皇族高官含义的紫颜色词语已不多见,但是,我们仍然称呼北京故宫为紫禁城,仍然经常使用“大红大紫”、“红得发紫”来形容一个人得权得势。紫颜色词语和皇族高官的联姻并没有结束。

[参考文献]

[1] 张觉.韩非子校*[M].湖南:岳麓书社,2006:398.

[2] 杨伯峻.论语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5.

[3] 刘熙.释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68.

[4]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88.

[5]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3.

[6]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724.

[7] 王先谦.汉书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73.

[8] 袁文.翁牗闲评[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58-59.

[9] 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6-327.

[10]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0.

[12]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3561.

[13]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38.

猜你喜欢
高官紫色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搜索十种奇特紫色动物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韩国高官配偶套上了“紧箍咒”
一枚词语一门静
国外高官的财产公示
紫色派对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