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的审美阐释

2012-04-02 09:03金颖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铁人大庆意象

王 勇,金颖男

(1.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大庆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围绕着创业的主题,绘制着宏大叙事的场景,描画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工人的脸谱,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油田开发建设的历史,彰显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大庆石油人奋然前行的精神号角。对这部分歌词文本进行梳理,力求通过“对其本身以及类属进行观察、思考、研究,以期重塑它的本质”[1]。就文本而言,这一时期的大庆歌词创作和同时代的“颂扬体”文学一样,其创作的发生是贯彻了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当代诗词的组成部分,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在这20年里不断地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各种尝试,主要体现在政治语境下主题美的探索、艺术形式美的建构、意象美的创造等三个方面。

一、主题美的探索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提出的“无论是诗,还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在1950年已经被当做格言经常引用[2]。1951年,我国文艺界按照苏联文艺界的标准进行整风学习,应该是延安整风的延续,苏联文艺中的无冲突论在我国20世纪50—70年代这段时间影响较大,在歌词的创作领域,主要体现为积极向上,杜绝幽默、讽刺、悲剧。[3]这些文艺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在六七十年代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中,没有讽刺,只有歌颂;没有悲剧,只有喜剧。这是特定时代的烙印,无可厚非。许多歌词体现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从内容角度分析基本上与六七十年代国家所提出的“工业学大庆”的政治指导精神相迎合,如:

工业学大庆,全国齐响应,大庆道路英雄开,大庆红旗铁人擎……(《工业学大庆》)

这首歌足以代表当时整个石油工业题材歌词创作的特点:

(1)政治上歌颂党、歌颂伟大的领袖;

(2)宏大的理论结合行业实际;

(3)宣传超人般的行业模范,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

这种思想内涵并不是孤立的,在当时全国范围内的歌词创作中均有体现,在全国开展的工业学大庆的浪潮中,很多歌词的创作均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艺术原型,这就是一种“文化反焗”现象。在政治宣传类的歌词创作中,另一种形式的歌词也衍生出来,那就是企业文化宣传。比如阚峰的《三老四严好》就是大庆会战时期积淀下来的“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工作态度和要求,这正是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精神的萌芽。宣传企业文化精神的歌词创作到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二次创业时期开始日臻成熟。像《我们是铁人的后代》(代明午词,1990),《铁人队伍永向前》(曾玉康、韩福奎词,2005)这样的歌词,我们看到了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是在传承中发展的,而歌词创作的艺术也是不断升华的。那就是将一种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化为承载历史与现实精神文明的企业灵魂的铸造,并把企业精神融入不同境遇里加以演绎,使之能够不断升华。

二、艺术形式美的建构

六七十年代的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虽然无法在内容上丰富其文化层次,却从未停止过形式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主旨鲜明

每一首歌的标题都引领着整支歌的主旋律,这是“颂扬体”歌曲的一个特点,也是思想宣传的需要。比如《大庆家属闹革命》、《要为祖国献石油》这类歌曲标题本来就是整首歌曲的中心内容,昭示了大庆职工、家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精神。受到这种“主题先行论”的影响,这一时期许多作品其实就是政治口号稍加改动而成的,艺术性不够强,忽略了对艺术作品的自然生命力的发掘。譬如:

……石油工人硬骨头,只有向前绝不退后,毛主席著作学得好,一颗红心跟党走。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永作五好旗手。

(《石油工人硬骨头》)

大会战,大家齐动员……迎着困难上,敢开顶风船,胸怀铁人志,油海谱新篇。

(《歌唱大会战》)

2.结构多样

其中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和多段式在此时期的歌词创作中广泛体现。

一段式歌词。这类歌词一般语言简洁、亢进有力,充满阳刚之气,而且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重视和谐押韵,利用音韵的抑扬顿挫,把一种精神气质合理表达出来,便于传唱,有的一直流传至今,像单节一段式歌词《踏着铁人脚步走》(薛柱国词)。

高举红旗去战斗/踏着铁人脚步走/雄赳赳气昂昂/泰山压顶不低头/为革命献石油/胸怀祖国望全球/专为革命挑重担/我们是无产阶级硬骨头。

二段式歌词。这类歌词比较讲究歌词的对称美,上下两段一般具有并列或层递关系,文本上互相关照,句法构成上也讲求对称。每一段在构成一幅独立完整的画面的同时,也采用蒙太奇的方法与另外的画面拼接起来构成一幅更为广阔的画卷,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两段式歌曲就是在同一个主旋律下构建一组和谐的交响乐。例如,《满怀深情望北京》(张天民词)就属于主副歌式的二段式歌词:

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反复)/要让大草原石油如喷泉/勇敢去实践哪怕流血汗/心中想着毛主席/越苦越累心越甜(反复)

天寒地冻不觉冷/热血能把冰雪融/石油工人英雄汉/乐在天崖战恶风/乐在天崖战恶风(反复)/用我大吊钳推着地球转/挥手起风雷顽石要打穿/毛主席领我们向前进/革命前程多灿烂(反复)

三段式歌词。这类歌词更*重对比反衬,突出表现主题,带有一定层递性逻辑形式。比如儿童歌曲《大庆油田是我家》(雪歌词)具有典型的ABC式的三段式结构,第一段写石油工人岗位建功,第二段写油田家属发展农业保障油田生产,第三段总结升华,表达了一个油田儿童的理想。

多段式歌词。比如《大庆红旗》(胡小石、王森词),全曲由《进行曲》(混声合唱)、《篝火红》(女高音领唱与合唱)、《创业歌》(男生领唱与合唱)、《战油海》(器乐曲)、《庆胜利》(男女二重唱与合唱)组成。这种交响大合唱,展现了史诗般的画面,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展现了创业者的精神境界。

3.曲式多元

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庆红旗》中的五种曲式外,还有女生二重唱(薛柱国:《啊,钻工》)、混声四重唱(夏正声:《下班路上》)、男声表演唱(薛柱国:《女声爱我这一套》)、男声小合唱(李凤祥:《石油工人多豪迈》)、女生小合唱(赵明勋:《采油姑娘采油忙》)、男声齐唱(阚峰:《大庆工人无冬天》)等多种形式。作曲家与词作家合作推动了大庆石油题材歌曲创作的发展。

在歌词创作的探索中,这一时期的作者贯彻了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借鉴了国内外的诸多艺术形式,在歌词的句式结构中既有古典的句式,也有现代与古典复杂杂糅的句式,甚至个别的歌词还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楼梯式结构(多见在三段或多段式歌词),也有借鉴传统民歌的原生态来进行铺陈的,更多的词作者做到情景思三位一体,配合着旋律去创作歌词,在歌词的诗美创造上,不断地走向成熟。

三、意象美的创造

大庆六七十年代石油题材歌词创作时传统意象的颠覆,其理论的根源来自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那篇文章中,毛泽东指出:“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与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4]由此,在本时期歌词的意象创作中,产生了三大解构主义的意象群:

1.荒原意象群

大庆油田地处于松嫩平原西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气候,冬天比较漫长,夏季比较短暂。与游牧民族一样,石油人也存在荒原情结,荒原给人带来的除了痛苦压抑的感觉之外,更主要的是希望。譬如:《我为祖国献石油》(薛柱国词)中: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荒原”、“草原”、“风雪”、“冰霜”、“寒风”等象征自然环境恶劣意象频繁出现,而且是在歌词的开篇出现,结尾均是创业的辉煌成就以及石油人的铮铮铁骨。这种意象群频繁地出现在石油题材的歌词创作中,这大大地超越了原有的荒原情结中信命由天的局限,也就是说荒原意象群是一种对大庆石油工人顽强不屈生命意识的歌颂。

2.植物意象群

作为草原景观的主要植物,在石油题材的歌词创作中也被赋予了生命,可以说是创业人品格的外化,这种颠覆传统意象的创作手法,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比如《黄花菜》(姜荣吉词)中的“黄花菜”,象征着那种不爱献媚、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我爱油城柳》(赵明勋词)中,柳树象征了采油人不畏艰苦,四海为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油田小杨树》(张智深词)中的小杨树则象征着正在茁壮成长的油田新一代,在这里小杨树的精神要靠老一代来哺育。

3.人文景观意象群

六七十年代,大庆的人文景观主要集中在帐篷、油井房、磕头机、干打垒、井场、井架、钻台、炼塔等。此类人文景观意象群进入审美视阈,颠覆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所表达的传统概念中对诗美的价值尺度,却在油田这个特殊的地域里焕发着勃勃生机,例如:《油井与星星》(姜荣吉词)、《不夜的井场》(小石、郁文词)、《干打垒之歌》(王积福词)、《绿色的帐篷静悄悄》(张洪波词)等反映油田创业初期的艰苦生活,以及老一代石油人的乐观向上的超人意志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姑娘爱我这一套》(薛柱国词)等则颠覆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的爱情价值观,意在弘扬社会主义的新的爱情观,突出劳动的荣誉感。这种颠覆传统的意象,体现了新时代的审美韵味,在艺术创作领域进行了后现代主义的尝试。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创作意象过于集中于行业领域,造成大量的审美意象的重复。像钻塔、钻机、井架、钻台、刹把、磕头机、油井房等频繁出现并且被赋予相同的内涵。[5]

结语六七十年代的石油文学创作,贯彻了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借鉴了国内及苏联诗词界的艺术形式。在对国内相关经典歌词作品的模仿下,结合大庆油田的生产生活实际,进行了广泛的艺术探索。油田的各个岗位都进入歌词创作艺术家的审美视阈,表现了政治语境下意象创造的审美韵味,谱写了老一代石油人爱国创业的英雄史诗,记录了大庆的艰苦创业历程。

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下,这一时期的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不免存在局限。这种局限同样发生在“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主流中,是当时文艺思潮影响下的结果。

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大庆石油歌词汇集起来,通过分析、归纳、整合勾画出“大庆精神”的轮廓,它盛载的众多艺术典型,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影响着神州大地,进而对国内同期相关题材的歌词创作形成文化反焗,通过反焗,使大庆文艺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是大庆的文艺创作经验从无到有的初期阶段,其歌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八九十年代的石油歌词创作定下了基调,那就是传承创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打造油城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昭.人道主义:意义及其限度——以韩东小说《花花传奇》为例[J].探索与争鸣,2011(3):76.

[2]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9.

[3] 庄桂成.苏联文学决议与中国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J].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3):73-74.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817.

[5] 韩德全.大庆文艺精品丛书:歌曲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铁人大庆意象
李大庆
抚远意象等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海上铁人郝振山
意象、形神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铁人远去,侠之终结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全能三项:你也能够成为铁人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