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散文的新征候
——评李枫①的散文集《以和你相同的歌唱》

2012-04-02 09:03张大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散文集歌唱师生

张大海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维特根斯坦认为,“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1]119。如果比较相对乐观的庄周,得意忘言的雅兴与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囚徒般的困扰,就如人类认识语言局限的两极,无论如何想象我们的语言,总有无限的空隙无法填补。这是语言自身的特征,也是语言进行无限繁衍的依据。正如不断具化的语言来自于人类情感的无限细化,写作深表心情的散文也是雕刻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方式之一。事实上,因为有了这些自成故事的散文,真实的生活才得以记录下来,而我们的生命,也才不会被遗忘。让语言延续我们的声音,这就是一部值得肯定的散文集所能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李枫的散文集《以和你相同的歌唱》即是这样一部在安宁中给我们以记忆和爱的文集。如果详细阅读,我们将不仅读到一个人的心灵史,也将读到作为教师的作者,在工作中与其学生结成的超越于师生,而又诠释于师生的亲情。

一、师范的透镜[*]李枫(1963-),黑龙江省萝北县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东北文学和萨满文化研究,出版学术著作《中国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研究》,散文集《走向山那边》、《以和你相同的歌唱》,诗集《向北方》等。散文集《以和你相同的歌唱》是北方文艺出版社“丁香花文丛”之一。

师范专业的学生一般都知道师范教育中的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好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和寻找知识的方法,更是在于日常交流中的人际交往和行为准则。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这一意义甚至要超过一般人际交往中的施予准则。因为对学生而言,教师往往意味着另一种他们所将要期待的成长。教师应当是一种组成中的角色,他的存在将不只是一种潜在的技能,更应当是一种观察的视点。学生由对教师的观察,进而观察社会,从而也观察了人性。尤为重要的是青少年的观察往往发生在记忆较为明确,而世俗又较为远隔的时期,这样的观察,其效果也就尤为明显。李枫的散文集《以和你相同的歌唱》,是一部向教师致敬的散文集。这一致敬即指向作者自己的老师,也指向以他们为榜样,将自己投入到这种以致敬为学习的教学工作中。统观全集,可以看出这种红色少年式的成长正是李枫情感的主旋律,甚至也是她做人、做事的原则。正因为此,以教师为职业的榜样作用,才会在这部充满爱与情谊的散文集中有突出的体现。

这部散文集的第一篇文章《九月的丰碑》,是作者献给曾教过她的所有老师的文章,可以看做是这部散文集的总纲。在接下来的专栏《向日葵——灿烂九月》中,李枫回忆了三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和一位领导,分别是关志芳老师、赵老师、哈老师、张校长。从这几篇文章中我们看到,这几位老师之所以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有实际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作为教师的品德修养。关老师宽厚,赵老师清贫,哈老师用心,张校长纯正,这些不同品质的人组成了作者观察生活的窗口,也成为她言传身教的楷模。同样,作为一名教师,以与他们相同的精神理解世界,也必定会有同样的结果。从这些回忆文章中,李枫的角色更像是一面转接教师职业特征的透镜,她既能承接上一辈教师的优良品德,又能如一位心理传承人,将这种品德传递下去。虽然在师生交往中也有离别与沉痛的哀叹,但这一切正如巴金对冰心的评价:“有你在,灯亮着。”其实所谓师者,也当如此。

在这几篇回忆老师的文章中,我比较看重《关老师》。这是一篇以文革为背景,以“文革”中小孩子互相传言的“反标”为事件,以关老师在这一关乎学生命运中的镇静来表现职业中的教师在知识传授外,给予学生爱护的故事。这样一种爱护,可以说是这部散文集创作缘由中的一个引子。因为教师的价值,一般只在教学和研究中得以体现。对于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能长期并紧密地与学生沟通,确属鲜见。我们在这部作品集中,很少看到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更多的则是课下的生活。正因为此,其文章内容更为活跃,能感受到人的真情。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虽然都生活在一种限定的身份中,但其内容又尤有以此为据的亲情。正因为此,对细节的观察才是这种亲情得以展现的师生体验:

每次吃饭或吃水果时,月光浴总是细心地默默地把最好的地方留给我。有一次,桌上放着一块西瓜,我并不想吃,行吟诗人说:“是月光浴特意给你留的,说中间最甜。”

风儿吃饭时想的没这么多,但每次过马路时,只要旁面有车要开过来,风儿会马上跳到我的身旁挡住我。[2]

写作与学生交往中的细节是这部散文集的写作特征之一,也是这部发生在细节中的作品在这个时代的意义。就社会群体而言,除公共事件外,现在已经鲜有能够唤起各阶层兴趣的共同话题,细节中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一种昂扬的古典精神的泯灭,具体到这部作品中,我们*意到更多的是这种古典时代的英雄精神,在具体细微的师生交往中的体现。实际上,如果用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认识来诠释,是英雄沉默于人群的深处。李枫这样一部以细节体验为内容的作品集,所能带给读者的,更多的是对来自不同样的生活细节的体验和追认。对这一过程的记录,犹如不同方向的声音,凝结于此,而又独到有为。然而,这些处在细节中的具体人物,并未被写作成一种事件性的重复,而是以不同的情感和人物关系,来写作一日日的诗意。这正是读者在阅读这部散文集时,能体验于似水年华,而又能镌刻于金石之外的原因。写作的不懈怠,其实也源于观察的不懈怠。作家能够成为写作的主人,当然有作家超验于日常的情感理解。但我们又要*重作者丰沛于胸的激情。以激情入文是李枫写作的又一个特征。

今夜,月亮在你我的心里。

今夜,我和你共醉明月。

从今夜起,你成为太阳,将照耀着自己前行的方向。你不再孤单,你有我们,有远方。

你的头顶有太阳,你的心里有月亮。

你的心里有月亮,你的头顶有太阳。[3]

具备这样一种特征的写作,在内容上看起来是轻的,因为它将语言飘移于视线之外,读者在阅读时,仿若凌虚驾空,在内容的比较上,这又有如20世纪50年代的抒情诗,虽然有不同的意象比喻,人的空间效果和行动似乎也是抽象的,但仍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直抒胸臆的喷薄,在表达上的单纯如一。这种单纯如一的阳光心态,当然来自于学生的成功,而在另一些文章中,我们也能看到一种迥然于阳光的忧郁。因为学生毕业所带来的情感冲击,让久已阳光的办公室,瞬间寂寞而又忧郁。但这种寂寞和忧郁,又何尝不是来自于师生之间的日久亲情。同样的文章也在如专栏《丁香——离别站台》中,在这里也有明显的以另一种方式来爱学生的秘密花园。

我不知道说什么是好,眼泪掉下来,董翠艳一看就明白了,也跟着哭起来。只几十分钟的工夫,现在我回想不起来我们说了什么,只记得我和董翠艳不住地拿面巾纸擦眼泪,那边,传来李明纯断断续续的哽咽……[4]

与激扬的热情相比,这种分别的忍痛也如一种正在回收的情感触须,舔舐于心。这样一种分别,当然不意味着一种悲剧的人生理解,它更应被理解为一次曾如夏花的回望。因为有了师生的前提,所以这种情感就可以沉淀,因为有了如《今生是亲人》的难舍,所以也才有《今夜,有我想你……》的惆怅。相对这些以师生离聚为内容的作品,颇有自画像形状的《窗前》是这部散文集中比较独特的一篇。它以第三视角写一位在窗前静默的老教师,反思自己人生的处境。

她每天就在这间办公室里。

她不是残疾人,很健康,虽然不能跑跳了,但走路还不成问题。她也不是病态宅女,面对电脑,封闭自己。但她确实很少走出屋门,有时,她觉得自己需要工作——因为基础低,现在的高校教师都博士学位了,而她还是本科。因为年龄大了,快五十了,不如年轻人手脚麻利,所以,慢鸟先飞——有时,她又觉得不是。没有哪个领导要求她加班,上班时间也没人限制她行走的自由。[5]

作为教师,这种寂寞的处境也可能是一种职业的常态,比较前文,似乎和作者年轻时遇到的赵老师有某种程度上的暗合。可以说,相似的职业有相似的人生。这样的名状,同样可以在另一篇更具表白特征的文章,《钥匙,我的钥匙》中得到更为具体的证明。只是这里的表白,并非是单纯地为自己的离乱悲哭,而是为了承担理想的焦灼。所谓言传身教,以己身为例的前辈教育者是作者得以坚定下去的理由。具体到作为一种行动上的理解,这个理由其实也有一种颇为宏大的视野。它是各类英雄、承担者、责任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作为一种持久的力量,坚韧如脊梁的魅力所在。其实,在阅读这部散文集时,我们所能处处感受到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并非只如流水夏日中的无声奋斗,而是更多的如对待各自成长中事件的解决,和他们同样奔波于理想之路上的追索。这个时代的英雄,是不一定显于明处,而是沉潜于内心,紧握理想,并走成一个自我偶像的时代。在这些文章中,写学生因为奋斗而有结果的《收获》与《祝贺》,与写自己成功申请国家课题《别热着》,都是这种以本源为目的,以结果为希望的进取精神在其自身价值中的体现。这一过程也可暗合李枫在这一类文章中所表达的事业期待,行胜于言,而她又是一位平民中的英雄,成就了自己,也引领了学生。

二、活跃的网络特征

李枫这部散文集的创作历程并非如以往的封闭写作,而是在夜以继日的积累中写成于网络,并在与学生和网友的网络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博客文章合集。李枫的这一成就,证明了网络时代的写作群体,不只是青年,也同样可以包括以网络为生活内容之一的中年人。基于这种方式的写作前提,是她的作品在正式结集出版前,已经在网络中得到流传,并获得了相应的反馈意见。在这部散文集中,除了作为真实姓名记录的各位老师外,以学生为记录的散文写作,多以富含网络特征的方式进行。这样,读者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将主要集中于以各种网络化名为名称的同学故事中。网络写作鲜有实名制写作,尤其是在网络博文中,很多作品为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在表述具体人物时,多以各种代号、化名为主。网络命名有较为独特的一面,命名自由而又充满想象力。如有的学生网名为“一桶纯净水”、“南枝花”,也有的同学网名为“谁共我醉明月”、“行吟诗人”,即便如作者,也有网名“随着月亮一起飞”。这种活跃的网络心态当然无碍生活中的师生交往,名字也如一种身份,现实中的名字因为与许多关系相连,故而容易形成现实中的人际网络。而虚拟的网络命名,因为被无数个网络比特拥推着,故而更容易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在网络时代,虽然人们的视野有趋同的倾向,但作为个人的立场,却又发生了千差万别。未来的世界,也许是更为多元的无主题时代,每个人都将在这个无主题的时代成为自己的主人。这其实是在表明对人各为差异化、而又各为多样化的判断。在这部作品中延伸出来的隐性英雄和网络写作的混合,制造于此而又游离于此的网络也正在成为许多思考和情感的解决方案。

网络写作除了轻松、快捷的特征外,另一个较为明显的效果,就是它将每一天的生活都进行了充分的记录。这可以是一种情境历史的记录,在内容上,也更为贴近作为细节的人生。这种创作带给阅读者的好处,是它丰富了正史的轮廓,也见证了生命的体验;而在写作中,它也可仿如毛细血管,丰赡于细节和个性,在各种即兴的和不限时空的创作中,游刃于情感的褶皱。事实上,对于生活于世俗的人们,这种拥有此生的快乐,才是他们所能感受到的真实历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种以个人立场进行的写作,如果有较为明确的开端,当起于19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写作。日常生活成为叙事的主角,从而也诞生了一种以日常生活为旨归的日常生活写作的潮流。这一潮流来自作家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也同样来自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见习写作者。他们将无功利性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方向,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前提,而是进入生活中的小味道、小情感、小智慧。这种近似揭露与批判,又兼具苦楚与内爆的写作,曾经在1990年代初期起到过一种准先锋的作用。但在融入了网络写作的2010年代,这种以日常生活为目的的写作,就不仅是在表达一种呼声,它也同样成为一种生之为此的证明。所以,这种创作的作者,就同时保有一种贴近于语言的体验。日常俗语的运用,是它得以有趣的来源。比如《“乓乓”中学恋和复读》中的“乓乓”,《流水夏日(7)》中的“死个丁地”、“嘎巴溜丢脆”。这样的例子可以在《买包子·吃包子》这样一篇短小的生活片段中找到。其中比较有情趣的是这样的段落:

我本来刚吃完饭,不想吃,但听风儿这么一说,我觉得也对。我就拿起一个包子吃了,结果是刚出锅的,又热乎又暄乎,好吃,我就又吃了一个。没想到这时风儿看见了,说:“老师你不能这么吃,能撑着。”说着,他拿起塑料袋往暖气上放,意思是先热着,等我们饿了再吃。但他就在要放上时,他拿出一个包子一口就吃了。我哈哈大笑,我说:“你不让我吃,你还吃。”张静在旁边解释:“老师,他那是怕你再吃,所以,他先吃了。”我笑得更坐不住了:“头一次听说还有这么孝敬老师的,太曲折,太委婉了。”张静认真地说:“以前确实有这样的事,怕别人有危险,自己先牺牲。”

赶上无产阶级战士了。

这包子买得、吃得太值得了,都具有人生价值、崇高意义了。[6]

这是一段集民间俗语、政治名词和日常叙事的语言片段。一般来说,一种语言能否成为禁忌,是与围绕该语言的利害关系是否成立来作为判断前提的。类似“无产阶级战士”、“人生价值”、“崇高意义”的揶揄,生活的趣味化才是这种网络写作的特征之一。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它是体现在可见并可言说中的真实,它对语言的要求,在于有一种基本的语言描述力,能够描述所见的、而非虚构的图像。如果在此体味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真的思想的总和就是一个世界的图像”[1]195,那么我们在此的阅读,就是重新进入一个曾经活跃的场景,一种语言的想象和人为的遗迹。它正如这所学校的声音,飘荡于可思可见之处,而又回望于无尽的童年。这也是这部作为青春写作的散文在岁月的飘动中不至于沉沦,而又感动于韶华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 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卷[M].陈启伟,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枫.流水夏日(9)[M]//李枫.以和你相同的歌唱.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117.

[3] 李枫.今夜,我共你醉明月[M]//李枫.以和你相同的歌唱.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180.

[4] 李枫.你们也走了[M]//李枫.以和你相同的歌唱.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205.

[5] 李枫.窗前[M]//李枫.以和你相同的歌唱.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228.

[6] 李枫.买包子·吃包子[M]//李枫.以和你相同的歌唱.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47.

猜你喜欢
散文集歌唱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大小笔的协唱——读王胜田散文集《悠长岁月》
歌唱十月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