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色的特色教育
———“沈阳路小学现象”分析

2012-04-02 13:44湖北大学吕渭源
成才 2012年9期
关键词:奠基现象特色

■湖北大学吕渭源

没有特色的特色教育
———“沈阳路小学现象”分析

■湖北大学吕渭源

沈阳路小学是武汉市江岸区名不见经传的一所普通小学。中等规模,学校占地面积约5147平方米,原20班,学生约千人;领导中专毕业(进修有本科学历),没有省、市管专家称号,质朴、内向,他们主要的活动圈在校内、中心圈在课堂;教师88名,属缺编单位,自聘教师20名,大多数中专毕业(进修有专科或本科学历),没有特级、高级职称教师(大部分是小学高级);学校硬件较差,没有功能室(被教室挤占),因不达标,直至今年才进行区级督导评估(最后一批);学校基本没有举办过有影响的“活动”,也没有提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及响亮的校徽、校训,很少参与省、市大型竞赛,当然,也没有这方面的殊荣……沈小可用两个字概括:普通,属武汉市、区一般小学。

就是这么一个不显眼的小学,社会口碑很好,成了上一级学校认可、家长首选的名校!生源逐年递进,近两年爆满,去年应招生(辖区内)4个班,实招8个班,生源遍及武汉三镇,不得不借兄弟学校教室上课;今年应招生的为4个班,报名、各种“条子生”已超越500人。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沈阳路小学现象”(以下称“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和择校沈小的一位远城区家长(她也是一位小学教师)的对话中可见一斑:

问:这么远上学方便吗?

答:有车,准备在沈小附近租房、买房。

问:孩子跟妈妈读书不更好吗?

答:读书要有好的氛围、环境。

问:为什么选择沈小,还有比它更好的学校?

答:基础好,真的读书去沈小,为孩子将来考虑……

“现象”的归因:基础好。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奠基是最本质的属性,也是小学教育的共性,所以,称它是“没有特色的特色教育”。“现象”提出并回答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什么是基础教育、小学教育应如何办?它启示我们:

其一,基础教育是奠基教育。基础教育理念、目标、内容等聚集一维——奠基,属同质性教育,学校之间有教育水平高下之分、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基础教育没有必要再提“学校理念”、“学校特色”、“教育特色”等,不仅没有意义,搞不好会冲淡奠基的根本属性。

奠基的内涵是什么?沈小继承我国传统教育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知识是基础,智慧是知识的迁移,无疑,知识是基础教育不可动摇的理念。

基础知识的真义是智慧含量较高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结构,它是稳定的、“不爆炸”的举一反三的“一”。基本技能是基本知识的延续,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共同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变”。

知识、技能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知识是经验系统、可以传授(教育);技能属于技术、操作系统,不可教育,必须通过亲历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沈小坚持适度负担原则,“减负增效”的“减负”就是教“一”、练“不变”,“增效”就是“反三”、应“万变”。

双基教育的要义是“质”、是“少”,过重负担的要害是“量”、是“多”,由量转化为质、由多转为少,落实适度负担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对“双基”筛选的创造性活动。这个教师备课应作的、教师主导作用实质性内涵往往被弱化了,教学中转嫁给了学生,换句话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转嫁现象”,是教师素质不高使然,研究证明,教师的素质和学生负担为反相关。

沈小在“双基”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基——基本习惯,称“三基教育”。他们的基本习惯教育已由关注外部习惯,转入内部习惯(主要是思维习惯)的探索与培养。

传统的“双基”、沈小的“三基”已被社会所认可,和发达国家比,他们也重视知识,更重视对知识的兴趣,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取发现知识的方法;他们也关注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及格就行),更关注尖子生的兴趣、特长的培养。据考证,美国小学生对他有兴趣的学科可以达到中学生水平,中学生可以达到大学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水平。这些比知识更重要,是对未来成功指数更有价值的因素,正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软肋,也是沈小正在探索解决的问题。

其二,奠基教育的学校文化。文化通俗界定是不需要提醒的群体性习惯。一旦形成,就是一种氛围、力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种文化”,理在其中。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生长、发展周期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渐进”是教育的属性,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急进”,不适宜提“革命”“高效”“跨越式”等口号;教育是一种文化,是点点滴滴、实实在在、润物无声的事业,不能搞“运动”,不适宜开展轰轰烈烈、过度竞争性活动。

沈小以人为中心,以平常心态办学,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领导围着教师转;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围着学生转;小学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奠基,学校围着“三基”转。天天转,年年转,十年磨一剑。眼光向下,围着人“转”,可能就是沈小特色文化。

“教育是生长”,不能浮躁、功利,学校是知识人集中、按理性运行的场所,学校圣洁、高雅,知识分子独立、清高,不适宜经常评先、评模,调查表明,评选多为马太效应,积极效应不大(少数人赞成)、消极效应不小(多数人反对)。

其三,解决择校的可行途径。择校是当前群众意见最大,政府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择校是优质资源和群众需求之间矛盾的表征,即优质资源不足。“现象”反应了基础教育最本质的属性,应该确认它是地道的优质教育,而且是略加努力、大部分学校都可以办到的优质教育。

像沈小这样的学校,从办学的基本条件讲,在江岸区可占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如果有意地强化这种“现象”,择校问题会峰回路转、从根上消解。

近几年解决择校的办法五花八门,“电脑派位”“重新洗牌”……这些都是权宜之计。从“现象”看,根本问题是办学思想、工作理念。沈小的软件、硬件都很一般,甚或不如兄弟学校,但口碑好,是群众心中的名校。

教育的真谛是实,“诚则灵”,教育不是讲理(认知系统——是非判断),是唤醒(心理系统——情动领悟),教育不是玩杂耍、花拳绣腿,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是良心活,“心中有人”(沈小的座右铭)是教育思考的逻辑起点。

责任编辑 常思

猜你喜欢
奠基现象特色
开拓创新,为特殊学生健康发展奠基赋能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康婷康汇医院奠基
完美的特色党建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新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