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职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2012-04-08 15:50顾卫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武汉办学院校

徐 敏 顾卫国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一 武汉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湖北省高职院校目前共有51所,武汉市现有的高职院校占全省数量将近80%,全日制在校学生近4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5万人。近年来,为了适应武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武汉市各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育改革为核心,一些学校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为武汉城市发展建设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长期坚持为交通水运业服务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办学模式,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全省前列。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如对发展的定位认识不足,教学专业建设特别是师资建设明显滞后于规模的发展,教学质量不高、外部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等。

(一)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武汉高职院校中一些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设置专业时,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受自成体系的行政区划分割体制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划不能贯彻突出特色的方针,出现严重的专业同构、特色不鲜明的现象。有超过84%的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计算机、外语、工商管理类的大众化专业;87%的高职院校设置了机械制造、数控、电子信息等工科类专业。由于缺乏院校和地方特色,造成大量相似专业人才培养过剩,而一些紧缺岗位人才却供不应求,致使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空白地带,未能实现良好对接。

(二)办学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办学设施设备,是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柱。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根据《湖北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5-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己经意识到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办学的关键,而且也通过各种途径尽力补充师资力量,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教师数量的增长还是不能赶上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一般认为,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例为1:14是比较合理的,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

近几年来武汉市政府对高职院校支持力度上虽然比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无论是从校舍建设以及学校硬件设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投入,使得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已有研究表明,高职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而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缺乏公平性。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其中普通本科学校拨款为936.05亿元,占89.46%;高职高专学校拨款为110.32亿元,仅占10.54%。就湖北省而言,省级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很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通过教育收费及其所在的市(州)或主管部门的少量拨款。许多高职院校还背负着巨大的银行债务,每年支付银行利息都需数千万,而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拨款不过数百万而已。这对于学院来说犹如杯水车薪。

二 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武汉高职教育的发展

武汉市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业,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不仅需要一些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更需要大量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在生产或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为武汉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近几年来,武汉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和就业人数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目前,年毕业生人数已突破15万,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基本上都能保持在90%以上,大部分专业就业率都在95%以上。

不得不承认,武汉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武汉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无论是科技发展水平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还是对接受高等教育期望值的提高,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拉动作用。从近几年学生数和招生人数以及毕业生人数来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下,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持理性的态度,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数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控制其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使其健康的发展,为武汉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三 武汉高职教育对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在世界各国都属于大众化教育,在我国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属大众化教育。武汉地区高职院校的地方性决定它是为地方社会经济直接服务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为武汉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支撑,为武汉地区经济崛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武汉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以及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的迅速崛起,为本地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武汉地区高职院校立足武汉、贴近武汉、服务武汉,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立足点是专业设置、学科设置。从本地区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来看,从第一产业的农林矿业到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都已囊括,重点集中在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武汉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中的三大支柱产业:钢铁制造业、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都已经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了相应的专业,且这三大类专业群表现明显。武汉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既有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与财政投入的强度,又依赖于企业、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更有依赖于高职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

四 促进武汉高职教育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对城市的生产效率、产业结构、技术力量、人口素质、文化提升等功能作用,使其成为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为了促进武汉高职教育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二者的互动来真正实现城市发展的双赢。

(一)武汉城市产业的集聚为武汉高职教育带来了发展的空间

根据产业基础和产业分工的现实以及未来产业集聚的发展,武汉重点培育三个产业聚集群。第一个产业聚集群,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推进以光电子为代表的集信息、现代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第二个产业聚集群,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推进汽车制造、IT设备、钢铁、机械、精细化工、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第三个产业聚集群,以武汉市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推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化工、磷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出现,为武汉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以及发展、招生以及就业带来了空间。武汉产业集群的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渐趋旺盛,各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依据产业背景和经济特点,灵活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紧跟市场经济和企业人才需要变化的原则,注重师资力量的加强和专业特色的培养,强调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从教和学双方入手,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在人才需求上的不同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面向各个不同产业群,广泛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主动出击,积极走向人才市场,开拓职业技术培养模式,多层次、多样化办学。用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办学特点,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特征。近几年,武汉各高职院校在探索办学体制改革、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建立了“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双向参与式合作模式中,企业直接介入学校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建设等的过程与环节,并在师资、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其最大好处是能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对学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将理论贯穿于实践,将课堂延伸到车间,根据订单单位的需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对企业来说,学校直接为他们培养急需的人才和后备员工,毕业生能做到“零距离”上岗,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二)政府转变机制,为实现“双赢”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指导作用,逐步规范和扩大财政预算拨款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中的高职教育拨款政策与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稳中有升。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调整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成本投入体系。要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经费标准,使之与普通本科教育的生均拨款标准持平,以改变目前两者在财政拨款方面的较大差异。

同时,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政府也应该扮演好指导与中介的角色,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并且也发挥着指导性作用。通过政府宏观协调,为高职院校提供市场信息,明确今后武汉的产业政策,弄清楚武汉目前的人才分布现状与需求情况,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以便于各院校及时调整老专业和开发新专业,更加充分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彭腾.论区域性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彭振宇.论职业教育在武汉“1+8”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高忠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联性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5).

猜你喜欢
武汉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