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 8000年前的悠扬笛声

2012-04-08 22:25吴久久
看天下 2012年20期
关键词:兴华墓葬遗址

吴久久

在河南博物院的大厅中,有一样展品毫不起眼。一根通体光润的棕色骨头,上面钻有一排小孔。射灯光打在上面,也泛不起什么光彩。许多参观者瞄上一眼,就径直走过去,站到商周时代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前。然而这根不起眼的骨头,正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珍宝之首“贾湖骨笛”。它来自8000年前。

m县文化干部的直觉

1984年10月,张居中在北舞渡。

这里属于河南舞阳县。沙河从西北来,在小镇边上拐了一个弯,向东南蜿蜒汇入淮河。历史上,这里曾经商旅辐辏,帆樯往来,是中原贸易的巨镇,号称“小汉口”。

然而到张居中来的时候,一切都已凋敝。作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副主任,他此行的任务,是发掘北舞渡贾湖的一座新石器时期遗址。

贾湖是一片小湖泊,芦苇丛生,湖边的村庄因湖得名,居民也多姓贾。村东边本是一片泄洪区,几年前就有考古专家进行过发掘,判定是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但是他们认为这片遗址价值不大,停止了发掘。当地村民随即要求在这块空地上建房。

舞阳县博物馆的馆长朱帜不这么认为。他有种直觉,这片泥土底下,将有至关重要的发现。于是,这位县城里的文化干部不断向省里打报告,申请对贾湖遗址再次发掘。

1984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贾湖遗址再次勘探。探坑的面积比先前扩大了一倍。掩埋于远古的器物如井喷般出现。陶罐、陶钵、陶鼎、锋利如昔的骨箭头、钻孔精巧的骨针、渔网上的石质网坠……大量出现的文物改变了考古专家最初的判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派张居中赶往贾湖。

然而此后张居中又主持了数次发掘,都没有更重要的文物发现,大家都有点泄气。

1986年5月12日中午,考古队员正在清理两座交叠覆盖的墓葬,它们被称为M55号和M78号。贾湖的先民曾经在这里埋葬死者,许多坟墓交错,甚至一些墓穴挖进了早先的墓葬中。M78号就是被M55号挖掉了一半,连同墓里的白骨。

然而,就在这半个残存的墓葬中,张居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

只是一种骨哨?

残存左半身的骨架大腿两侧,躺著两件20厘米长的管状物,裹满泥土,位于内侧的一根已断成三截。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将泥土刮去,发现它们像是某种动物的骨头,每只上都有7个整齐的圆孔。

“是个笛子。”工地上的民工围过来看热闹,有人嚷嚷。张居中把它握在手里,横笛而吹,只发出细微的呜呜声,民工们大笑起来。

他带着这根“笛子”去找音乐专家。专家不相信8000年前的人会做出笛子,认为这只是一种骨哨,狩猎时用来吸引猎物,沟通讯息。

然而,如果仅仅是哨子,何必做7个孔这么复杂?张居中困惑重重。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则开始对骨管的材料进行鉴定。不久报告送来,确认这些骨管是丹顶鹤的尺骨。

在随后一年多的发掘中,类似的骨管陆续被发现,大部分在男性死者的墓葬中,也有极少出现在女性身边。它们多为7孔,也有4孔、5孔,甚至8孔。

1987年5月14日,离最早发现神秘的骨管过去一年零两天,一座大墓被打开了。它的编号是M282,墓主人的白骨已经腐朽得轮廓模糊,但出土的随葬品却保存完好,有龟甲、石器、骨器,多达60余件。这在贾湖所有的墓葬中首屈一指,说明墓主人生前在部落中地位极高。随葬品中也有两只开孔的骨管,长约23厘米。和M78号墓一样,它们被放在主人的左股骨两侧。内侧那一只保存完好,先出土,按照出土顺序,被称为M282?20,另一只被称为M282?21,仿佛是某种巧合,它也断成了三截。

张居中在M282?21的断口附近,发现了14个整齐的小孔,每个直径只有一毫米。显然,它曾经被主人细心地缀合修补过。“在新石器时代,在制作工具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制造一只骨笛,绝非易事。也许它的音质、音准都为主人所钟爱,也许它曾伴随主人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故主人才虽折不弃,并利用当时最高的技术手段,钻孔缀合。它,必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张居中说。

一个完美的六声音阶

这两只骨管出土不久,张居中就和时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郝本性一起到北京,拜访46岁的乐器专家萧兴华先生,请他对这种骨管做个鉴定。

“我一见到这只骨器便大吃一惊,它的结构和新疆哈萨克族的吹奏乐器斯布斯额(汉名直吹木笛)、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都极为类似,为区别它们,我便称它为贾湖骨笛。”萧兴华后来回忆,“它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关于笛的最早记载年代还要早数千年。”

萧兴华随即带他们去找中央民族乐团的刘文金团长。笛子演奏家宁保生将这支骨笛拿在手中,它虽被称为笛,但没有横吹的孔,没有笛膜,倒更像是竖吹的洞箫。他将骨笛斜拈,指按音孔,轻轻一吹。清越之音飘然而出,沉睡的乐器复活了。随后,宁保生摸索着,吹出了这支笛子的音阶,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一个近乎完美的六声音阶。

按照一直以来的观念,中国的音乐从商代起就主要是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到后来才发展出七声音阶,但只是作为五音的辅助。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却吹出完美的六声音阶,第七音虽然不完备,也可发声。这打破了上千年来陈陈相因的观点。

1987年11月,萧兴华和几位专家来到郑州,决定对M282?20做一次更严格的测试。萧兴华吹响骨笛,工程师用测音频谱仪测试,仪器上的结果显示,骨笛声音误差之细微,已超过了人耳的分辨能力。

在8000多年前,究竟是怎样一群人,能够制造这样完美的乐器?

8000年前的贾湖图景

越来越多的墓葬出土,让贾湖的面目一点点明晰。

最底层的墓葬距今约9000年,而离现代最近的,是在7800年前。这个部落,在贾湖边世代繁衍,生活了1200多年。

在遗址的灰坑里,人们发现了鱼、麋鹿、豹猫、野兔和猪的骨骼,还有野生果核。这是远古人类渔猎采集所得的遗留。但是,在遗址中一些被烧过的土块中,考古人员有了意外的发现。土块上的印痕,仿佛是某种谷物的痕迹。将这些土块打碎,还发现了一些碳化的谷物颗粒。经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鉴定,这些痕迹和颗粒是人工栽培的水稻。

1986年,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一个扁平的长条石盘,还有一个滚圆的石杵。显然,它是用来为稻谷脱壳的。不久,又发现有石头磨制的镰刀,用以收割稻禾。人们甚至在一些墓葬里发现了狗的骨骼。这说明贾湖的先民,除了渔猎,已经开始耕种养殖。

对贾湖遗址墓葬中的骨骼进行医学研究发现,许多男人得了关节炎。这是因为他们久在潮湿的密林打猎,在水边捕鱼劳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患有关节炎的墓主人,随葬品总是要比没有关节炎的人多,而且随葬品多有使用痕迹。有研究者认为,这暗示贾湖先民一直秉持多劳多得的原则,劳作越辛苦的人,获得的财产也越多。

但是在那样一个混沌初开的时代,持有可以吹奏音乐的骨笛的人是部落的什么人物?

在出土M282?20的墓葬中,墓主人头部右侧还放有一组龟甲。龟甲里藏有石子。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龟甲往往是用作占卜,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装有石子的龟甲,更可能是作为一种响器。

但是在远古,音乐总是跟祭祀联系在一起。巫师们以音乐取悦上天,获得启示,表达卑微的祈祷。因为沟通天神,所以部落的巫师拥有很高的地位,被人们崇敬。

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贾湖8000年前的图卷。

当时的淮河上游,气候与今天的长江流域相近,潮湿温暖。贾湖边生长着山毛榉、栎树和香蒲,林地里有麋鹿、獐和野兔出没,扬子鳄和乌龟伏在水草中,丹顶鹤在湿地浅水中捕鱼,发出嘹亮的鸣叫。

在湖边的某处,湿地被开垦成稻田,男人们在田间耕作。这些稻米为部落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甚至可以用来酿酒。夜幕降临,篝火点燃,巫师敲动龟甲,吹响骨笛。在远古的荒野和烟波里,笛声呜咽,如泣如诉。他们祈求猎物繁衍,风调雨顺,祈求部落的女人能够多多生育,祈求没有凶恶的敌人前来侵犯。他们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而卑微。在上古无尽的蛮荒和暗夜里,能够安慰这些先民的,只有眼前的火光,和清越渺然的笛声。

猜你喜欢
兴华墓葬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熊口余生
咏霜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