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语言从娃娃抓起

2012-04-09 18:56阙政
新民周刊 2012年44期
关键词:海派童谣宝贝

阙政

“今朝礼拜三,我去买洋伞,落特三角三,打只电话303,回去哪能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上海人对这首名为《今朝礼拜三》的儿歌,想必都耳熟能详。而今,它又在“小巴辣子广播台”重现。

小巴辣子,沪语意指小孩。广播台面向的听众,正是浦东新区现代宝贝幼儿园400多个2-6岁的小朋友们。“听听讲讲上海话,学学做做上海人。”每月一次的广播都用沪语播送,主播者都是幼儿园的教师。他们用道地的上海方言,教儿歌、教歌曲,还有引人入胜的本土美食话题。更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前一天在广播里听过的“四大金刚”、“擂沙圆”、“老虎脚爪”、“排骨年糕”……第二天就能在午间食堂里吃到。

无独有偶,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的兴趣小组课上,也传出了阵阵沪剧演唱声。从2010年8月开始,学校在基础课程之外增设“校本课程”,创立了32个兴趣小组,内容涵盖管乐、围棋、武术、电子机器人各个方面,全校1000余名学生按照兴趣自择小组,参与率高达100%。而“沪语童谣”、“沪剧”兴趣小组的出现,更使学校成为沪上沪语教学的领跑者。

每周二下午,都是孩子们的“快乐300分”时间。教授沪剧的吴老师是彭浦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爱好沪剧,颇有造诣。她为学生精心准备了沪剧知识和经典选段,理论结合表演,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学生已经可以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和六一儿童节大队活动中进行表演。

这些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上海的幼儿园和中小学中,外地学生的比例大幅提高。遥想上世纪90年代初,为促进沟通,学校全力推广普通话,部分学校连学生课间交流都禁止使用方言。而今,经历了多年的“推普”,一股新的“学沪”之风却在悄然兴起。

不能让沪语断在我们这一代

在浦东三林镇上的现代宝贝幼儿园,记者见到了园长凌捷。凌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能讲一口流利的沪语。但多年从事的教育工作让她习惯了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再加上有留学背景的丈夫和外地家政,家里人很少使用上海话。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儿子,一个上海本土家庭的孩子却不会说上海话。

普通话,英语——中国的许多孩子都会这两种语言,但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丢失了似乎理所当然的方言。

这引起了凌捷的思考。随后,她去儿子曾经就读的幼儿园和小学进行调查,结果更是惊人:非但学校不提倡沪语交流,还有比例高达60%的学生对上海话怀有抵触情绪,不愿说,甚至认为说沪语带有嘲讽他人的色彩。就这样,2006年,一个失败母亲的教育经验,促成凌捷创办了上海第一家开设沪语课程的现代宝贝幼儿园(下文简称现代宝贝)。

今年,凌捷14岁的儿子赴美留学,惊异地发现国外有些长着一张外国人脸的孩子也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反而来自上海的自己,却不会说沪语。这件事同样给了凌捷很大的触动,令她倍感不安。凌捷始终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沪语能流传多年,一定有它的道理,不能让沪语文化就此在自己这一代中断。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太多幼儿园以“汉英双语”教学为荣,“沪语教育”并不吃香。凌捷说:“双语的‘洋派教育固然受欢迎,对孩子也有益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海派。在教育学上有‘九大敏感期之说,3-6岁正是孩子们的语言敏感期。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曾经跟我说,传承上海话一定要从幼儿园开始做起。”

现代宝贝幼儿园的生源由1/3浦东本地人、1/3外区动迁居民和1/3的外埠居民组成,平时用上海话进行沟通的比例不高,即使是本地人,也存在沪语口音不标准等问题。起初,幼儿园给学生们发放了童谣光盘,让他们带回家,请家长伴读教授——结果许多家长反馈说他们自己都不会。到头来,幼儿园改用“三言两语”课程先教会孩子们,再由他们将沪语带回每个家庭——效果立竿见影,家长们的好评远远超出预期。

迄今,现代宝贝的沪语教学已经坚持了6年。让大家深感欣慰的是,孩子们纷纷以学习沪语为乐,会在课间自觉地用沪语交流,还把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带入了家庭——学生家长们的沪语水平在这6年间也是水涨船高。今年该幼儿园编撰了一本《爱上海,爱宝贝——现代宝贝幼儿园原创上海童谣集》,其中除了幼教老师们的创作之外,更有许多外地家长,用沪语童谣创作来表达他们对上海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四海朋友争相来,再看今朝大上海。”

争议渐少,底气更足

其实在6年前,沪语幼教刚刚展开时,幼儿园也曾受到过各种质疑。矛盾的焦点除了“上海人还有不会说上海话的?”,还有一点就是:专门开课学沪语,会不会占去其他课程的比重,从而导致课程失重?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质疑声越来越轻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多年“校园不提倡讲上海方言”的洗礼,大家忽然发现,真的有很多“上海小囡”,不会讲上海话了!

2006年9月,上海市教委宣布,“为推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上海的乡土文化,将把上海方言、上海童谣等引入幼儿园日常课”,并称之为“乡土文化课”,出版了一本题为《阿拉上海人——幼儿乡土文化教育参考资料》的教材。该书分为三大块,以“沪语儿歌”、“民间游戏”和“生活情景对话”来教授沪语,还附有一篇“普通话沪语词汇对照”。

政策上的支持为沪语幼教指明了方向,对以海派文化为特色的现代宝贝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而让凌捷更添信心的是,2006年幼儿园开办沪语幼教的第一天,日本NHK电视台就来采访。此后,在这家规模并不算大的民办幼儿园里,一直不缺少外媒的身影——BBC、亚洲卫视、新加坡卫视……纷至沓来。吸引它们的是,在经济如此发达、如此全球化的上海,还能有人这样重视本土文化的保护。物以类聚,这些不远万里前来采访的国家或城市,也都对保护本土文化极为重视。在它们看来,包容多元文化,就是要从珍惜本土文化开始。

这样的支持,一方面给了现代宝贝自信,一方面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从2006年到2012年,6年间,沪语幼教从“三言两语”发展出了“海派文化特色课程”。幼儿园中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位沪籍教师,这些教师一同组成了“沪语小组”,致力于海派文化的收集和梳理,选择其中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教给孩子们。

2009年,上海举办从幼儿园到中学阶段的“名校长培训”。在所有入围者中,凌捷是唯一一位来自民办幼儿园的园长。为期2年的培训让现代宝贝的“海派文化特色课程”得到了各路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把关,最终还出版了教材。来自教育界的认可使得相关争议越来越少,教师们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如今,“海派文化特色课程”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一只手都数不过来——10个系列具有老上海特色的建筑;20种上海本帮美食;30个民间小游戏;40首儿歌童谣;50句日常对话;60个佳节庆典、中华老字号——课程不仅是沪语教学,还有大量的参观实践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都乐在其中。

每年,幼儿园都会举办“海派文化节”。节日活动内容很丰富,有时会请来专家为大家作上海文化讲座;有时会邀请家长参加“海派创新菜烹饪大赛”,鼓励孩子们用平时积攒下的“宝貝币”去换取食物,此举更让许多外地家长体验了一把对于上海文化的“存在感”。

2010年,现代宝贝还与三林镇妇联一同筹办了“儿童沪语达人秀”。全镇无论公办、民办还是培训学校纷纷参与其中,1000多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1个月时间内各显沪语才能,从童谣、沪剧、说唱,到独角戏、小品、讲故事……样样出彩。凌捷回忆道:“还有盲人爷爷拉着二胡来配合孙子演出,非常热闹,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家真的都很‘起劲。”——沪语深厚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海派童谣宝贝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神奇”宝贝
快乐宝贝秀
快乐宝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