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群体隐现大陆私人银行

2012-04-09 19:04席志刚
凤凰周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富豪客户银行

席志刚

在瑞士,银行业几乎是私人银行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公众而言,私人银行显得有些陌生。这项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于2005年登陆中国大陆。截至目前,共有16家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中资银行则有13家开办了私人银行。

随着这批特殊金融服务机构的兴起,如管家—样的映衬下富豪阶层也将日渐清晰和稳定。

不一样的富豪

很多私人银行的门口没有任何显眼的标志,但里面总是别有洞天,贵气逼人。坐落在北京某座高档写字楼里的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国元素很浓,写意山水屏风红木桌梳古色古香。

就职于这家私人银行的小徐是幸运的,在房地产信托红极一时的时候,他从理财客户经理转入了私人银行。这意味着他的客户上升了一个经济阶级。

2011年8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将私人银行客户的准入门槛设定在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这个对客户的门槛设置,是普遍沿用了国外私人银行100万美元的标准。

奈何中国富豪人群十分庞大,中资私人银行初期把准入门槛提高至金融净资产1000万元。小徐前年为一个山西籍富豪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物业交易,“客户根本不在乎钱”。

再没有比小徐这样的职业,更能密密麻麻地接触到中国的富豪群体了。小徐说,一边品尝美食、红酒、打高尔夫,一边享受私人银行各项贴心的金融服务,比如帮买私人飞机、意大利游艇、雇菲佣、请英国管家,这样的生活对于中国普通公众很遥远,但对于某些净资产数千万级的富豪而言,这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的富裕人群与国外私人银行客户有着明显的区别。国外私行客户很多是继承了巨额遗产,或者是百年老店的第三代、第四代掌门人,财富观念更成熟,主要强调资产的安全和保值;而中国的富裕阶层产生于改革开放以来率先“下海经商”和创办私营企业的人群以及部分有官方背景的人员,财富观念尚不成熟,强调企业做大做强,泛泛的银行服务和产品显然难以满足其需求。

或许与这个区别有关,通常,境外私人银行绝对不会随意将客户带到一起见面。中资私人银行的各种高端客户活动则频繁出现,“更像一个名利场和交际平台,更多的人将此视为是一种荣耀,在其中寻觅到一些生意上往来机会的人大有人在。”小徐说,一些非顶尖级的客户削尖了脑袋要进去,追求的是一种身份认同和虚荣,相互之间做生意的机会。

在小徐眼中,中国富豪也有着差别:有的很招摇,开豪车,大嗓门;有的则低调朴素,从不显山露水。但小徐也发现,顶级富豪很少现身这种场合,“这些顶级富豪,都是银行的客户经理提供上门服务。”

老唐也许是小徐从未见过的顶级富豪之一,年逾七旬,是中国大陆最先富起来的那个群体中的一员。自从把矿业生意交与两个儿子打理后,就醉心于他的文玩收藏。在富豪圈内,他被熟知的并不是身价几何,而是古玩字画,据称他收藏的画都是名家真迹。

得益于收藏文玩字画,白发苍苍但底气十足的他,常游走于离退官员与政商阶层。他是最早一批香港汇丰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同时还是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用他的话说,私人银行的增值服务不那么重要,选择中信银行是给行长朋友面子。

老唐算是中国富豪中的少数派,但像极了国外私行的客户风格。

难敌外资银行

据统计,目前中行和工行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占比最大,同为22%,中信银行以占16%的市场份额位居其次,招行紧随其后,客户占比为14%。公开资料显示,招行拥有1万名私人银行客户,户均余额超过3000万元。

中资私人银行表面看似光鲜,实际上生存不易。“在中国,一个30岁出头的客户经理很难获得一个富豪的信任。”小徐颇为感慨地说,欧美很多私人银行家早就与富豪家族建立了很深的信托关系,除了足够专业外,其间不乏情感因素;而国内私人银行的从业人员才刚刚涉足这一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私人银行的盈利周期相对较长,达到盈亏平衡通常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就此时间跨度而言,国内多家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仍处赔钱阶段。

外资私人银行几乎是全方位投资服务。除了最基本的财富管理外,如果客户有避税、遗产继承、转移资产、企业并购等需求,私人银行也会全力支持。

甚至被业内专家称之为“客户不希望将来出现在离婚协议中的资金”也被瑞士私人银行接纳,这类“谨慎资金”一般占到客户资产的10%左右。

受益于广阔的海外投资市场及发展成熟的投资理念,外资私人银行推出的各种各样投资项目和产品,不仅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重要的是,在中国公民尚无法直接投资海外市场的情况下,通过这些理财产品间接为客户资产提供海外配置,令中资私人银行艳羡不已。

为客户配置家庭事务所,在瑞士已经相当发达,主要是由专业人士来管理这个家族,包括全球资产保管、咨询,整合报表以及家庭的慈善事业需求,全权由家族事务所进行管理,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理财的概念,但在中国还处于启蒙阶段。

由此形成的制度利差,令中国富人30年间如过江之鲫纷纷将资产转移国外进行专业打理。如中资私人银行虽形似欧洲私人银行,但与国外私人银行相比,“国内私人银行依然仅仅是银行贵宾理财的升级版,并没有跳出‘装修豪华点,增值服务多一点的传统套路。”小徐说。

不少客户是官员

外资私人银行有一套成熟完整的规则,保证其信誉。并非所有的富人都可以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客户要求开户时,通常会调查客户的资金来源及相关信息,还要了解客戶如何赚钱,秉承“只有了解越深入,才能提供更好投资建议”的原则。

瑞士私人银行有一个传统,即接受每一位新客户都要获得全体合伙人的同意。若在合伙人会议上,有合伙人认为资料不足,可能最终会拒绝这个客户,或在补充更多资料后再接受。

相对于外资私人银行委托第三方进行非常严格的尽职调查,国内私人银行在此方面显得有些模棱两可,甚至想方设法回避这个问题。分析人士认为,若资产审查不当,私人银行极有可能沦为客户洗钱通道。

一份关于国内私人银行的调查发现,其中少部分客户为官员,根据中国官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和私人银行的门槛,不难想象这些钱的来源是否合法。

本刊记者发现,一家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北京分行对其潜在目标客户是这么进行分类列表:上市公司高管、高校科研机构教授以上、高级技术人员、个人总资产2000万元以上、金融资产在200万元以上、消费贷款余额在100万元以上、每年信用卡消费50万元以上(不含购车、房等)、副厅级以上公务员群体。

据了解,很多国内私人银行“最重要的服务都是不能公开的”,客户经理所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目前监管框架下所不能做的业务。“要么绕道,要么打擦边球,总之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小徐说。

如果与现行法律发生冲突,“通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方案设计,他们总能找到合法的手段。”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钻监管漏洞迟早会出事,一旦出事,私人银行很难撇清自己。

目前国内的私人银行业務不仅没有瑞士保密法的优势,国内的监管层亦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法律法规,私行业务仍处于无规可循的监管“真空”。

抢夺“富二代”

尽管有擦边球可打,但中央汇金公司综合部张旭艳认为,国内私人银行业务普遍存在主营业务存在定位不清晰、产品单一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近些年,涌现出一批诸如浮动收益结构性产品、红酒理财计划、私募股权、基金一对一、一对多、艺术品投资计划、房地产信托投资计划等,产品同质化严重。

“对国内私人银行来说,投资范围狭窄已成为难题。”东兴证券的分析师赵亚赟认为,受外汇管制政策影响,投资资金只能境内资本市场打转,往境外流动只有在工作日内的7小时。

大陆有着严格的外汇管制,个人每天结售汇方面都有额度限制。国内客户的资产亦无法做到全球化配置,因而无法使私人银行产品差异化,不同银行间的产品很容易被复制。

由于核心业务同质化,这导致客户忠诚度不高,国内私人银行不得不面临客户流失的问题,间接促使门槛一降再降,有的甚至降低为300万元。根据建行和波士顿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客户平均使用2.5家私人银行。

对于这一现象,国内各家私人银行都在积极搭建自己的海外离岸财富管理平台。除了最早进入私人银行业务的中国银行2008年就在中国香港、澳门和瑞士建立3家海外私人银行网点外,自2011年始,中信、招商、农业、交通私人银行相继搭建海外投资平台,建行也在谋求购买区域性的国外私人银行牌照。

除了向海外拓展,中国大陆的私人银行正在逐步向全球私人银行服务水平看齐,开始提供更为高端、奢华的服务和产品。

刚刚过去的2011年,各家私人银行各显神通。中行私人银行启动投资者俱乐部计划;工行则推出了工银大益“黄金组合”普洱茶投资理财产品;交行则落户香港,推出沃德财富私人银行服务;中信私人银行一口气打造了健康、投资、未来领袖、艺术鉴赏和高尔夫五大俱乐部;民生银行私人银行更激进,推出了可为高端客户提供从私人飞机购买、租赁到包机、购机融资、后期服务等一揽子项目。

尽管买飞机、游艇、钻石、玩收藏、雇菲佣、安排子女海外就读名校等增值服务相继推出,正如所言“每个行都会说自己有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但是不是真有,只有试了才知道”。

强烈的竞争压力之下,国内私人银行客户抢夺的硝烟开始弥漫到“富二代”身上。私人银行提供的“富二代”服务不外乎海外留学金融、技能学习、主题性旅游等零碎的增值服务。此外,有些私人银行经常会组织宝马、奔驰等豪车会,甚至“富二代”财富经营论坛,专门邀请年轻的“富二代”参加三至五天的聚会,涉及游艇、舢板、苏格兰舞、产品甚至企业运作等课程,将“富二代”纳入潜在客户名单。

猜你喜欢
富豪客户银行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机会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