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012-04-10 01:51
湖北植保 2012年5期
关键词:植物检疫黄萎病枯萎病

任 芳

(武汉市黄陂区植保站 430300)

近年来,棉花枯、黄萎病在我省各棉区发生日趋严重,长期成为制约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很多棉农由于对这两种病害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做到综合防治,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棉花枯、黄萎病都属于土传性维管束病害,病菌属于真菌的半知菌类丛梗孢目,分别为镰刀菌属和轮枝菌属,是检疫对象,在我省棉区发病面积逐年扩大,此病一经传入,就不易消灭,造成严重损失。棉花枯、黄萎病在我区混合发生,枯萎病重于黄萎病,见病早,苗期感病易造成死苗,病株较健株显著矮小,上部叶片绉缩,中、下部叶片逐渐枯黄、枯焦脱落,导致早落叶、蕾铃脱落增加一倍,铃重减轻30%左右,单株结铃率减少34.27%,纤维短1.5mm,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笔者经过几年调查研究,分析了棉花枯、黄萎病危害趋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1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分析

1.1 植物检疫力度不强

植物检疫职能混乱,地方领导不重视,有的把植物检疫没有划分到植保站,甚至无法开展工作。经销商的乱引乱调种,不经检疫,无病区从病区引种、调种,是造成病害迅速蔓延的重要途径。

1.2 品种抗性

品种之间的抗病性能有极大的差异,目前品种市场比较混乱,有的介绍抗枯、黄萎病,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种植户总有碰运气的侥幸心里,在选择品种时片面重视产量性能,而忽视了品种的抗病能力,忽视种子消毒、轮作换茬和早期期预防措施,一旦病害大面积发生时再防治,就会出现难度大,效果差,损失惨重的局面。

1.3 土壤中菌源量大

病菌在土壤中成活期长,两种病菌都能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可成活6年~10年,病菌在新区定植后,带菌土壤便成为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等在土壤中越冬,次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即从根尖或其它机械伤口处侵入寄主,黄萎病也可直接由根表皮侵入,病菌侵入后直达维管束,潜育期为10d~30d,枯萎病发病较早,在子叶期即可造成较严重的为害,黄萎病在现蕾及开花期发生,随着体内的营养物质及水分转运,促使病菌在植株体内发展,扩散。因此,棉株各部分都能分离新病原。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连年重茬连年种植,病菌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导致病情逐年加重,这是发病普遍严重的主要因素。

1.4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影响棉花枯、黄萎病重度发生的主要因素,适温高湿发病加重。枯萎病一般在5月中、下旬土温上升到20℃以上开始发病,现蕾期前后盛发,常导致大量死苗,6月底至7月初土温上升到25℃~30℃时形成发病高峰。黄萎病的发病温度在25℃~28℃,花铃期盛发,超过35℃两病症状隐蔽,9月温度下降,症状又重新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我省梅雨季节,梅雨期间雨水偏多,湿度大,而6月~7月正是棉花蕾、花、铃盛期,发病气候与棉花长势相吻合,适温高湿,发生危害更加严重,在温度高多雨天气会促进病害的蔓延,高温干旱不利于发病,地势低的丘洼地,以及黏土地在汛期易积水,容易感染病害。因此气候因素是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蔓延的主要因素。

1.5 种植密度

部分棉农不按科学种田,还停留在过去的种植方式上,以前的常规棉密度在3 000株~3 500株/667m2,而现在抗虫杂交棉一般在2 500株左右,大多数种植户密度偏大,再加上杂交棉植株高大,枝多,叶片茂盛,甚至“双棵”现象也比较多,密度大不利于通风透光,尤其是阴雨降温天气适宜病菌侵染,易造成枯黄萎病的流行大发生。

1.6 偏施氮肥

偏施氮肥,轻施磷、钾肥是种植户的一个普遍现象,“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棉农还没有重视和足够的了解,它们往往偏重于施足底肥,在农村,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留下来的多半是老弱病残,棉花中后期管理粗放,蕾、花、铃期脱肥现象严重,导致棉花长势弱,抗病性、耐病性能差,有利于枯黄萎病和其它病害发生。

1.7 农药问题

目前国内市场杀菌剂品种需求量少,开发、更新换代速度慢,农药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只能起到保护作用,没有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2 综合防治措施

棉花枯、黄萎病,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态调控为中心,科学用药”为重点的棉花病害的综合治理,为棉花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棉花安全生产。

2.1 加强植物检疫

枯黄萎病是棉花毁灭性的病害,要禁止从疫区引种,首要是加强植物检疫,凡病田的种子一律不作种用。更不得从病区调种。从无病区引种,也要用硫酸脱绒,抗菌剂“402”2 000倍热液闷浸等。包衣种子由于包衣剂中含有多种杀菌药剂及农药,也可有效的杀死病源菌,预防病害大发生。

2.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经济性状好的抗病品种是防病夺高产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生产上可供选用的抗枯萎病品种较多,通常只有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的品种可供选择。

2.3 合理轮作倒茬

合理轮作倒茬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如小麦、玉米、谷类、绿肥等,都可以有效压低土壤菌源,起到防病效果。尤其提倡水稻轮作,重病田改种水稻三年,防病效果明显。

2.4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目的有两个,即减少病菌传播和提高植株抗性。具体做法:一是冬闲时期及时清除棉花地的棉杆、杂草及地面的剩余棉花残枝叶,防止病菌传播;二是秋耕深翻,把表层病菌翻到深层,病残体深埋地下,发酵分解,减轻发病;三是土壤消毒。结合灌溉可掺入高锰酸钾、石灰等药剂,对杀灭病菌有一定的效果;四是加强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尤其雨后及时中耕松土,散墒降湿,可降低病害发生;五是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增强棉花抗病能力,减轻危害。同时根据棉花长势,进行叶面喷肥,尤其避免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六是合理密植,严格防止棉株过密,影响通风透光,并及时整枝、化控,提高棉株抗逆性;七是及时到田间调查,一旦发现有零星病株,最好立即拔除,带到田外销毁。

2.5 药剂防治

一是在得病前提早预防。要改变过去见病喷药或发病高峰期喷药的做法。枯萎病的高发期是在棉花现蕾前后,一般在6月中下旬,若此时降雨量大,有利于枯萎病的大面积流行,因此在6月上旬就应该用药防治。黄萎病的高发期是在棉花花铃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此在7月中旬(若之前有大雨,雨后应立即进行防治)就应该用药防治。一般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克黄枯、棉花三清等,并加磷酸二氢钾、硼锌肥等营养调节剂,每次喷药间隔5d~7d,连喷2~3遍,可有效预防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二是发病后合理用药。发病初期喷施黄腐酸盐、枯黄沙星、克菌、多菌灵、棉铃宝等杀菌剂加营养剂保护治疗;重病地块用菌绝灌根,还有棉枯净等。总之,田间药剂防治按照预防为主、营养壮苗、治疗康复的原则,坚持高效杀菌剂与营养剂配合施用。

猜你喜欢
植物检疫黄萎病枯萎病
大宁县:开展农业“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
阳泉市 开展农业植物检疫知识培训
新增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马铃薯金线虫
2019年吉林省农业植物检疫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德惠市举行
非洲:控制香蕉枯萎病的新方法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棉花黄萎病药效试验
深翻对长期连作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调查分析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效果
铜、锌元素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