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支出财政补助资金工程建设成效剖析——来自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系统的调研

2012-04-10 12:01高洋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垦区管理局农田水利

高洋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哈尔滨150090)

1 概况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为中央直属,归农业部农垦局。是全国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经济区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副产品加工基地。下辖9个管理局、114个农牧场,横跨黑龙江省12个市、74个县(市、区)。辖区总面积5.62万km2,现有土地总面积5.43万km2。耕地206.7万hm2,林 地 87万hm2,草 原 36.6万hm2,水 面27.4万hm2。

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黑龙江垦区先后开展了三江平原治理,松、嫩、黑干流及中小河流堤防,三江平原灌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多项水利工程建设,已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和水保四大工程体系。截至2010年已累计完成投资108亿元,完成工程量27亿m3,建筑物10万座,排灌站203处,机电井7.9万眼。建成堤防2 857 km,保护耕地89.4万hm2,保护人口93.37万人。建成水库190座,总库容11.2亿m3。治理主要涝区102处,除涝面积142.13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1万hm2,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11.3万hm2。建成万亩以上灌区49处,有效灌溉面积155.5万hm2;拥有喷灌机1万台,喷灌控制面积22.5万hm2。这些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垦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2 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思路

近年来,总局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机制创新、组织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创新、建管机制创新、长效机制创新,根据地域、水资源情况,确定东部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4个管理局以防洪除涝、水田开发建设为投入重点,西部北安、九三、齐齐哈尔、绥化和哈尔滨5个管理局以旱田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建设为投入重点,紧紧围绕提高农业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引导和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2.1 增强了垦区防灾减灾能力

垦区农场分布在全省各地,极端灾害天气逐年增多,自然灾害频繁。垦区一直将小型农田水利财政补助资金重点投向于以防洪除涝、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大部分农场已基本构筑了较具规模、较高标准、较强防御能力的水利设施防御体系,为防御洪涝灾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成效得到逐步体现。特别是2007年春和2009年春、夏季出现了3次全局范围的干旱,每次受旱面积均达66.7万hm2以上,占垦区总耕地面积的1/4,垦区水源工程和现有34个喷灌服务组织发挥了作用,未出现因旱绝产的现象,确保了大旱之年不减产的目标。垦区的三江平原地区建三江管理局曾是十年九涝的地区,5 a共投入小农水补助资金6 500余万元,带动农场自筹资金近4亿元,建设完成了别拉洪河清淤和田间排涝工程,改变了年年春涝无法耕种的局面,年可减少洪涝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近5亿元,建三江管理局由过去的基础较差局变成现在的北大荒现代农业的窗口。2010年春季红兴隆管理局出现大面积的春涝,管理局已建成的34座强排站全部启动运行,累计抽排水1.5亿m3,减少和缓解内涝面积7.3万hm2,有效应对了严重春涝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减灾效益达3.1亿元。

2.2 加快了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总量连续7 a保持增长,2010年达到180亿kg,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领航者。然而面对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垦区从粮食安全战略出发,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小农水补助资金为引领,带动农业开发、扶贫等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5 a共完成农田水利投资33.08亿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面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小农水补助资金5 500万元投入到16个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中,加速示范区建设步伐,通过示范引领,带动黑龙江垦区农业大发展、快发展,加快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建三江管理局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从“建一项工程,塑一件精品,成一处亮点”的思路出发,利用小农水补助资金及农场自筹资金,总投入830万元,建设成了排蓄结合的前进农场节制闸和红卫农场橡胶坝工程,每年可拦蓄利用地表水8 000万m3,使控制范围内1.2万hm2水田受益,通过水稻增产及提水成本降低年可增加效益1 800万元,同时由于河道的蓄水增加了地下水的垂直补给,拦蓄形成的水面可以发展养殖业,并可以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发挥了水利工程“排、蓄、灌、养、观光”的五大功能作用。

2.3 推动了垦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已成为垦区当务之急。水利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垦区从充分发挥水利行业优势,找准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把握水利工作的切入点出发,加大力度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 a来垦区将小水补贴资金向旱改水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倾斜,共新增灌溉面积10.4万hm2,改善灌溉面积18.9万hm2,建设成一批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灌溉工程,具有代表性的有红旗岭农场红岩灌区、五九七农场万亩果园滴灌和克山农场马铃薯节水灌溉工程等。红旗岭农场利用紧邻挠力河优势,连续5 a利用小农水投资680万元,农场自筹58万元,建成了总投资738万元红岩灌区,灌区建成后,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 333.3万hm2,改善水田灌溉面积5 333万hm2,年新增效益为3 160万元。五九七农场利用地处山区的优势,大力实施万亩果园项目,连续两年利用小水补助资金310万元,发展果树滴灌面积53.3万hm2,项目实施后增产6 000 kg/hm2,年增加果品产量32万kg,年增加收入51.2万元,同时也改善了果品品质,提高了销售价格。克山农场利用北大荒马铃薯产业公司在该场建设生产基地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马铃薯经济作物,但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比较严格,而该场又属于黑龙江省典型易旱区,因此必须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才能推动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农场共利用小水补助资金2 460万元进行马铃薯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共打机电井183眼、购买喷灌机127台,新增灌溉面积14 800 hm2,占全场总耕地面积1/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后,实现作物年增加值3 385万元,扣除运行费用 888万元,年增效益2 497万元,平均效益168.75元/hm2。

2.4 推进了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是基础,是保障。小型农田水利是农业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垦区已有部分耕地发展成旱涝保收田,许多农场已从年年亏损千万元到现在年年盈利千万元的巨大转变。特别是实施旱改水工程可以使农场增加利费1 500元/hm2,对于拥有3.33万hm2耕地的农场,农场年收入可新增5 000万元,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正是有资金作保障,垦区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得到快速发展,140多座农垦新城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北大荒5.62万km2的土地上,160多万垦区人的城市梦正在实现。通过实施旱改水工程也可以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水田单位面积净利润可达7 500元/hm2,比旱田净利润1 500元/hm2多收入6 000元/hm2,对于拥有水田的职工来说,家庭纯收入可达到10万元上下,不少家庭都在农场场部购买了楼房,开上了小轿车,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逐步实现了“耕作在广阔的田野里,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的梦想。

[1] 谢荣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J].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垦区管理局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的通知
山西省禹门口水利工程管理局简介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长江航务管理局
巧借它山之石 铺宽转型之路——赴新沂市盐务管理局考察学习感悟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