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与中国俗文学理论体系的创建

2012-04-12 11:46赵勇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郑振铎民间文学

赵勇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郑振铎与中国俗文学理论体系的创建

赵勇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从学科建设和观念成熟的进程来看,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所展现出来的俗文学理论的成熟和体系的完整,明显受到胡适《白话文学史》、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洪亮《中国民俗文学史略》和陈光尧《中国民众文艺论》等著作的影响.在从"民间文学视野里的俗文学"走向"俗文学视野里的民间文学"转变中,他们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民间文学;俗文学;先行者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中,人们往往以郑振铎1938年完成的《中国俗文学史》作为中国俗文学学科确立的标志.此前尽管有郑振铎的《文学大纲》、《敦煌俗文学》、《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作为理论资料储备和早期理论思考,但从学科建设和观念成熟的进程来看,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所展现出来的俗文学理论之成熟和体系之完整,明显受到胡适《白话文学史》、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洪亮《中国民俗文学史略》和陈光尧《中国民众文艺论》等著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对"俗文学"理论的思考、挖掘和研究,为郑振铎俗文学理论体系构建作出了先期探索和理论铺垫,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但甚为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却少有人进行梳理和评判,从而让他们落寞了近一个世纪.本文有意对此作出整体爬疏,意图揭开尘封在这些枯黄书页上的尘土,为中国俗文学学科发展作出一点补充.

一、"白话文学中心说"的《白话文学史》

1928年,胡适就在《白话文学史》中使用"俗文学"一词,用以指称敦煌文学、《游仙窟》、《全相平话》、《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京本通俗小说》等,随后,他有意识地将文学等级细分为民间文学、俗文学和文人文学三大类,他说:"大概西汉只有民歌;那时的文人也许有受了民间文学的影响而作诗歌的,但风气未开,这种作品只是'俗文学'……到了东汉中叶以后,民间文学的影响已深入了,已普遍了,方才有上流文人出来公然仿效乐府歌辞,造作歌诗.文学史上遂开了一个新局面.""文人仿作民歌,一定免不了两种结果:一方面是文学的民众化,一方面是民歌的文人化."①胡适:《白话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51页.郑振铎在1929年发表《敦煌俗文学》时提出的"俗文学"概念是否受了胡适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对郑振铎俗文学观念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不仅仅体现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大量地引用了《白话文学史》的论证材料,而且很多观念性的理论主张皆来源于此.其中,郑振铎最看重的文学形态当为从民间文学向雅文学过渡的文学样式,与此时胡适提出的"俗文学"概念颇为吻合.我们不妨将《白话文学史》与《中国俗文学史》对照分析,以探求胡适白话文学观对后世俗文学观念的深远影响.

胡适在《引子》部分提出,"我要大家都知道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中国文学史若去掉了白话文学的进化史,就不成中国文学史了,只可叫做'古文传统史'罢了.""中国文学史里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该向那'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寻.……'古文传统史'乃是模仿的文学史,乃是死文学的历史;我们讲的白话文学史乃是创造的文学史,乃是活文学的历史.因此,我说:国语文学的进化,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史上,是最重要的中心部分.换句话说,这一千多年中国文学史是古代文学的末路史,是白话文学的发达史."①胡适:《白话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这段话的描述成为影响巨大的"白话文学中心说".胡适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把中国文学分为"古文"和"白话"两类,认为前者代表贵族圣贤的"死文学",后者代表民间大众的"活文学".他认为,首先,中国的文学史除去白话部分就不完整,是残缺的,因而必须把白话文学史添加进去;其次,由于古文代表"死的文学",存在着模仿沿袭的旧弊,白话代表"活的文学",最富创造力,因此白话文学史才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这样,中国固有的文学史就得改写,也就需要从过去的"古文传统史"改写为"白话文学的发达史",于是所谓白话文学史其实就是"中国文学史".为此,胡适提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而在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则有"'俗文学'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主要的成分,且也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中心"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页.的说法,其肇始理论实源于此论.另外,在《自序》里,胡适还说: "我把'白话文学'的范围放的很大,故包括旧文学中那些明白清楚近于说话的作品."③胡适:《白话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郑著中则说,"中国的'俗文学'包括范围很广,因为正统文学的范围太狭小了,于是'俗文学'的地盘愈显其大,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④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页.

在范围的界定上,二人似乎都有人弃我取的主观色彩,胡适的"白话文学"是从文学的语言形式角度针对"文言文学"提出来的,更多考虑的是文学革命的现实策略;而郑振铎的"俗文学"是将雅、俗文学作比较,针对"正统文学"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俗文学"正本清源,争取自己的文学领域.尽管二者用语不同,所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所含的范围大致相同,其迎合时代精神需求、反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要求却是异曲同工.从此文学立场分析,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对郑振铎"俗文学"理论的形成影响是直接的.事实上,郑振铎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在观点上都借鉴了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胡适认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歌童舞妓,弹唱的,说书的,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国风》来自民间,《楚辞》里的《九歌》来自民间.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也来自民间.以后的词是起于歌妓舞女的,元曲也是起于歌妓舞女的.弹词起于街上的唱鼓词的,小说起于街上说书讲史的.---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上,哪一样新文学不是从民间来的?"⑤胡适:《白话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中国俗文学史》中则提出"正统文学的发展和'俗文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许多的正统文学的文体原都是由'俗文学'升格而来的.像《诗经》,其中的大部分原来就是民歌.像五言诗原来就是从民间发生的.像汉代的乐府,六朝的新乐府,唐、五代的词,元、明的曲,宋、金的诸宫调,哪一个新文体不是从民间发生出来的.""所以,在许多今日被目为正统文学的作品或文体里,其初有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被升格了的,故我们说,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⑥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例证上,郑振铎都参照了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在《白话文学史》中,胡适还将游戏文字视为白话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巧合的是,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对俗文学分类时,第五类就是"游戏文章",从中也看出《白话文学史》对郑振铎俗文学史观的影响.

当然,我们强调《白话文学史》对《中国俗文学史》的影响,决不是意味着郑振铎俗文学理论没有发展.相比较而言,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能勉强算作一部不完整的语体文学史,它更大程度上是在梳理择取对象与俗文学的血脉联系,并非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俗文学史,其撰史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他所倡导的国语文学运动寻求民间文化资源.但是,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是有意而为之的为俗文学撰史,从概念、范围、分类、特质等方面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俗文学理论体系.在择取对象时,更是大篇幅凸显此前研究甚为薄弱的说唱文学部分,以求取俗文学的完整性,对俗文学"坚守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学样态和运行轨道"⑦朱德发:《构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再探索》,《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比照,其目的还是想说明胡适白话文学观对俗文学理论的先导作用.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在调整读者阅读期待视野的同时,改变了读者的接受心理模式,于悄然之间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根深蒂固的以诗文为中心的传统文学观念,这便是它对中国俗文学理论构建的最大贡献.

二、"民间文艺与俗文学分离"的《中国民间文艺》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走向民间"成为俗文学研究的最大特点,俗文学研究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追求"平民效应","民间文学视野内的俗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俗文学研究的主导趋向.在此学术潮流中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与俗文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学术思考,以及对民间文学价值作用的评判,都为后来郑振铎构建俗文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学术思考的理论依据.出版于1932年的王显恩的《中国民间文艺》即是此潮流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在论及"民间文艺的意义"时,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说现代文学或纯文学有三大干流,就是诗歌,戏剧和小说,那么,在民间文艺里也可以找出三样来相媲美.这三样就是歌谣,唱本或民间戏剧,和故事之类.如果依据作品的性质而分文学为纯文学和杂文学,那么,带有哲理性质的谚语和富有推敲性质的谜语等可以算为后者,要是必要的话,把其他的归入前者."①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上海广益书局1932年版,第24页.此语表明,王显恩的民间文艺观中并不包含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作品,这为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在分类、概念、范围等区别划分上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思考.在"定义和特质"部分,王显恩将民间文艺界定为"全体的产生于民间,口头的流传于民间的"文艺,是"民族全体所合作的,属于无产阶级的,从民间来的,口述的,经万人的修正而为最大多数人民所传诵爱护的".强调民间文艺的集体性、口头性特点.

作者对"类似民间文艺而又不是民间文艺"的"非民间文艺"作品也进行了辨析,这部分作品包括"平民文艺"、"文丐文艺"、"通俗文艺"、"其他的如地方文艺、白话文学和仿作的'文人'文艺".作者认为,首先,民间文艺异于平民文艺,平民文艺不是民间文艺,民间文艺是平民文艺.因为,平民文艺的作者是平民中有艺术天才和艺术修养的作家,平民文艺是他们站在平民的立场所作的文艺,作者是特殊的作家,作者保留着个性;而民间文艺的作者是一般的作家,作者个性不明显.从内容上看,平民文艺的取材来自民间但又羼入贵族的生活,还要有艺术想象,所以表现为结构复杂、篇幅长等特点.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艺是口述的,而平民文艺是著之于文字的,民间文艺的语言更具俚俗性特点.其次,民间文艺异于通俗文艺,通俗文艺不是民间文艺,是"文艺作家和社会教育家等为供给美感,灌输知识于平民所故意造作的文艺",通俗文艺与民间文艺的主要区别在于作者不一定是平民,常含有"有意的"著作动机,带有教育的、宣教的和劝世的作用的内容.第三,民间文艺异于文丐文艺,文丐文艺不是民间文艺.文丐文艺的作者"全是读过几年书,而没有艺术手腕的,流浪的,堕落的文人.""文丐文艺起于谋利的冲动,而民间文艺始于艺术的冲动;文丐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是投机的僵化的,而民间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是真实的,自由的;文丐文艺没有永久性,而民间文艺与此相反."另外,作者又认为,民间文艺异于白话文学,民间文艺是白话文学的一部分;民间文艺异于仿作的民间文艺.②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上海广益书局1932年版,第37-54页.

王显恩通过对民间文艺与平民文艺、通俗文艺、文丐文艺、地方文艺、白话文学以及仿作的民间文艺的区分,明显地对民间文艺的范围作出了限定,他认为民间文艺在作者队伍、研究对象、性质和范围等方面与其他文学不同,民间文艺具有民间性、口传性、变异性,它取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民间文艺的作者都是平民阶级;形式上具有非文本性的特点;语言上更多追求俚俗性;内容上体现为平民化,形式上质朴化、粗糙化.这种内缩了的民间文艺观念,尤其是对民间文艺与平民文艺、通俗文艺的区分,体现出"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分离"的文学观念倾向.这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民间文学热潮迭起的时代,为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区别对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我们在郑振铎的俗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明显感受到他在俗文学选用材料的"非民间文学的倾向性"特征,在王显恩这里早已有着明显的学术思考.甚为可惜的是,关于民间文学与俗文学分离的学术思考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并没有彻底性划清,这种民间文学与俗文学纠缠不清的学术走向也一度影响了整个20世纪俗文学学科建设的进程.但王显恩在俗文学理论探讨的过程中厘定了民间文艺的概念、范围,较为准确地抓住了民间文艺的诸多特点,如口头性特点,正如万建中所言:"理解和研究民间故事,关键是理解和研究各地民间故事的话语形式.没有声音,真正的故事就不存在."③万建中:《20世纪中国故事学的不足与出路》,《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这种"民间文艺与俗文学分离"的学术思考对郑振铎的俗文学观影响还是较大的.

三、"俗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民俗文学史略》

1934年,洪亮的《中国民俗文学史略》出版,在该著《自序》中,作者提出,"中国还不曾发现过一本有系统的中国民俗文学史,有的如民众文学(大众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平民文学等,大都却附在章篇之中.独立的整理出来,真是鲜有所见.它们的界限有许多是不会清楚的,以致议论纷纷,甲是乙非."①洪亮:《中国民俗文学史略》,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4年版,第1页.于是,洪亮决定将文学分为民众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贵族文学和纯粹文学五大类加以叙述.他认为,民众文学"就是所谓'文学'是民众的,是为民众的,是关于民众的.……它的意识是代表大众的,它的对象也是代表大众的;它的立场是革命的,所以它的工具又必须是平易而新颖的.""通俗文学就是普通性的一种文学.它的文字是浅显而易明的.中国之有通俗文学,无疑地由于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他们因为要传教,所以不得不用通俗的文字,这就是敦煌石室里所发见的'俗文'与'变文'、元明的通俗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榜》、《金瓶梅》、《今古奇观》等,都受了唐时'俗文'与'变文'的影响.""民间文学,大都是指原始社会及现今民间所流传下来的,如歌谣,故事,神话,谜语,小说,戏曲等而说,它的流行和遗传方法,有一部分凭着口头的传授,所以也可说是口头文学.""贵族文学就是指那些有闲阶级的文人,如公卿士大夫等的作品,也是指载道派一类的作品.""纯粹文学,通常是指知识阶级最有修养和细腻的一种文人文学."在此分类界定的基础上,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因读者是一般的大众,所以也称为民众文学."但真正的民众文学应是现今的民众文学,而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是继续地保持着传统气味和封建制度下所产生的一种落伍的文学.真正的民众文学没有一刻不在进展着的活现着的"②洪亮:《中国民俗文学史略》,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4年版,第1-3页..从其行文的语气和措辞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试图为民俗文学划出自己领域的苦心所在,大有对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区别对待的意味,洪亮所指的古代的民俗文学主要包括古代不同时期的民俗歌谣、小说、戏曲、敦煌文学、说唱文学等,很少涉及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特征明显的作品.涉及文体理论的论述时,作者不止一次地明确使用"俗文学"的术语来替代"民俗文学".也就是说,此时期的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俗文学"概念在文学研究中的使用和传播,有意识地使用此概念.从行文中非常重视敦煌俗文学价值来看,各种俗文学已经成为其关注的焦点.该著作在概念的界定、研究对象的选取和理论术语的运用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郑振铎对俗文学研究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在此后的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中看到该文论点的一些痕迹.

在第一章"古代的民俗文学"中,作者分别从取材、作者、读者三个角度区分了"民俗文学"与"贵族文学".从取材上看,"民俗文学取材于民间的,大众的,取材于社会的,描写人生的……当他们创造某一个故事,一首民歌,先由一人的口中再流传到每个农民的心坎上,而成为普遍的集团的创作";"贵族文学它原是取材于宫廷,书本之中,有时专为吟风弄月,有时专为歌功颂德".从作者上看,"民俗文学的作者,大都是农夫农妇之类,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往往用口头的语言来作工具.然而,也有识字的平民化的文人,可以作出以民众为对象的文学来,不过他们没有深刻的传统气味和那些贵族式的文人一样,或是无病呻吟的一类作品";"贵族文学的作者自然是贵族阶级里的人甚或文人才子以及公卿士大夫之类的人物".从读者的角度看,"民俗文学是大众的平民","贵族文学的读者是贵族,是少数文人".最后,作者有意识强调,"如果题材和读者大都属于民众,或一般民众能够很深刻的接受时,那么作者虽是贵族阶级里出身的,为了同情起见自不该一切抹杀下去,至少要认他为民俗化或民众化的文人."③洪亮:《中国民俗文学史略》,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4年版,第1-4页.此时的概念辨析与《自序》中的简略、模糊不同,对"民俗文学"与"贵族文学"的对比,作者思路清晰、判断准确,基本把握住了二者的本质不同.最可贵的是,作者注意到了"平民化的文人"创作出了"为大众的"文学作品也应规划到俗文学的范畴,体现了作者俗文学观的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这一点直接影响了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中对一些文人独撰作品的采纳态度.

整个前十一章可以看做中国民俗文学史的梳理,作者多次运用"俗文学"的概念,而且在不同时期着重强调的文体不同,如先秦的"歌谣",两汉的"歌诗",南北朝的"清商曲"和"横吹曲",唐代则是"小说"、"戏曲"、"敦煌俗文学",宋代的"语录和平话小说",元代的"戏曲"、"讲史",明代的"讲史"、"小说"、"传奇",清代的"小说"、"戏曲"、"昆腔徽调弹词宝卷"等等.从整个体例安排来看,作者视域里的俗文学研究对象已经较为完整,而且作者在选取对象时也开始流露出"非民间文学性"的特征,与此后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的体例安排思路非常接近.

从全书的论述体例来看,尽管该书较为单薄、粗糙,概念的运用也较为混乱,但是考虑到当时学术环境的恶劣、学术资料的匮乏以及俗文学研究的薄弱,该书作为较早的一部俗文学研究史的著作,还是有其历史存在价值的,尤其是在较为完整的俗文学史构建方面还是起到了先声作用.

四、"民间文学与俗文学交融"的《中国民众文艺论》

陈光尧的《中国民众文艺论》出版于1935年.作者将"民众文艺"界定为"民众文艺本是一种全体民众所合作,经众人口头的修改,而属于平民阶级的,深入而浅出的,整个的,口述的自然文艺."①陈光尧:《中国民众文艺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页.同样体现出较明显的"民间文学化"的倾向.在"民众文艺的性质和分类"上,作者将民众文艺分为两大类,即"有韵者" (歌谣、谚语、谜语、唱词、民区、戏曲、拗口令)和"无韵者"(童话、小说、史话、方言、歇后语).在这些类别中,其中"戏曲"主要是指西皮、二簧、昆曲、秦腔、徽调、汉调、粤剧等地方戏,"小说"类则包括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古代戏剧、寓言、演义、笑话等.可以看出,与此前的同类书相比较,此书包容的内容更广,分类叙述也更为宽泛,明显带有将民间文学与俗文学融为一体的研究趋向.这与稍后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对俗文学概念界定上的"民间文学性"与分类和体例论述上的"非民间文学性"的矛盾有着极其近似的状况,只是陈光尧在分类和体例的阐述中包含了故事、神话、传说等主要的民间文学作品,而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则为强调说唱文学而有意识地舍弃了民间文学部分.在结论中,作者认为"民众文艺是文学的师祖,是一切文化文明的原动力"②陈光尧:《中国民众文艺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58页.,采用了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原动力"说的观点.这点,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也得到了再次强调.

尽管陈光尧的《中国民众文艺论》篇幅较短,内容单薄,但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民众文艺的概念、起源及历史、性质及分类、组合的元素、民众文艺与文艺的关系、功能及影响,可以算作一部较为完整的"民众文艺"概论.其"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交融"的学术态度及著述体例择取都能在随后的郑振铎俗文学观念体系中得到印证.

从上述著作来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者对俗文学关注和研究的成果对郑振铎形成一个较为完整、成熟的俗文学理论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启迪作用,也经历了一个"化进来"与"化出去"的过程③朱德发:《构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再探索》,《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或者说,他们的研究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极尽可能地内缩民间文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将2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的膨胀化"倾向还原回本真的状态,剥离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民众文学等纠缠不清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他们有意识地从民间文学的领域向俗文学领域渗透、扩散直至位移,进入俗文学研究的天地.在观照模式上,他们努力地把"民间文学视野中的俗文学研究"状态转化为"俗文学视野中的民间文学研究"的轨道上来,用俗文学的视野覆盖民间文学的领域.从民间文学到平民文艺、通俗文学、民众文学、俗文学等概念的转化,尽管有着粗糙的痕迹、牵强附会的嫌疑和生吞活剥的不成熟性特征,但还是较为清晰地展现着俗文学研究与民间文学研究的依附与分离的运动轨迹,在客观上为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俗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确立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

(责任编辑:陆晓芳sdluxiaofang@163.com)

I0-03

A

1003-4145[2012]08-0046-05

2012-06-04

赵勇(1968-),男,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郑振铎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感党恩爱核心 喜迎十九大”全区民间文艺汇演
竹画奇技巧天工——记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省级“民间文艺大师”李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