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娶尼姑

2012-04-12 19:15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西药西医西药

中医西医可以兼容吗?

西医西药发展至今,日益繁荣昌盛就说明它的一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虽然毒副作用大,但对于一些常见病的效果是确切的。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很多慢性病和疑难病是西医一筹莫展的。他们各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医以它的诊断数据,可重复、可检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不以观察者的变化而变化,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中医虽然常有神奇的疗效表现,但由于诊断依据的脏腑、经络至今也没有办法用物理、化学的办法检测出来。总让人觉得难于捉摸,显示出神秘和不可捉摸。这就像人们常说的:“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着。”

实际这纯粹是误解。西医所用的检测手段,都是物理、化学的办法。本来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就是要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西医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直至治疗效果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但科学并不等于物理、化学、数学、逻辑学也是科学。我们只要看一下中医的病案,就可以看出中医十分强调推理论证的。

数学中的“点”是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直线”则是只有长度,没有面积的。在现实世界中,有谁见过这样的“点”和“直线”,即使在纸上,那个“点”和“直线”也是有大小、有面积的。但是,有谁怀疑过数学是科学吗?有谁怀疑过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确切的效果呢?如果我们把中医当作数学来看待,把现代医学当作物理、化学看待,不就可以完美地兼容了吗?

我们熟知的勾股定理,可以用直接测量的办法证实,但我们不可能去测量全部的直角三角形。因为有些地方我们人类至今还无法办到。

再说中医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和“五运六气”“察病机、审气宜”等原理,都是建立在一个能正确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论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基础,用现代术语来表述是:认为人是处在天、地、气这个空间和时间的一个四维连续区的统一体内,受着一种感应力(也可说是引力场)的作用和制约,这种感应力的大小是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可以说,中医学是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也是对事物本质的逻辑思考,再到实践的一门科学。从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技手段,如化验、CT、MR 完全可以证明中医理论是非常正确的,而西医学是不考虑时空因素的,它是直接以依据实验为基础的平面体系医学,又如人们常见的伤风感冒是由外界的“风”“寒”侵袭而伤害到体内的疾病,并非某种微生物所侵害。而西医是不懂外在因素的,它不考虑因果关系,它只是机械地在人体内拼命查找东西,它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完全否认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实验室的检验仪器检测不到自然界的风寒对人体的侵害,它就必然不会考虑环境因素。所以西医既解释不了也不敢承认伤风感冒的病因。按西医类的“看见就存在”的观点,我们使用的手机通话、发信息等一切无线通讯都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太空轨道的存在,这就是“平面医学”的真面目。西医与中医考察客观事物的方式方法不一样,思维模式也不一样,中医学属于四维体系医学,事实上远比平面体系的医学更客观、更科学。所以说,中医可以兼容西医。再简单一点解释,中医是立体医学,完全可以收容西医的平面医学。

可悲的“中西医结合”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2006 年提出:“我不主张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这个冠冕堂皇的名称,在某些昏庸者的具体操作中,不是中医加西医,而是中药加西药。竟然敢称“中西医结合”,简直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说白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是中医队伍中一些庸医公开盗用西药的一块遮羞布。

“医”是动词,“药”是名词。“医”是有逻辑思维的,“药”是无思维的固有物。中药加西药,犹如木头加石头,凭什么把药加药说成“医”结合?

中医是辨证施治,是针对体内实质性疾病(证)进行治疗的。众所周知,“证”与“症”有天壤之别,一病(证)多症(一种病有多种症状的表面现象)。只要解决了体内的病“证”,临床表现之“症”自然随之消失。中医药治“证”,根本用不着再加用只能治“症”的西药。说难听些,这叫脱裤子放屁。说好听些,中医用西药犹如太监娶尼姑。

西医西药治疗疾病只是对“症”治疗。如患者发烧,这种“发烧”就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其中一个“症”状,可是人类几十种疾病都会有发烧的症状,而西医不管你是哪种疾病引起的发烧,都是采用一种强制性降温的西药,企图强行镇压体温,这就是典型治表不治本的治“症”之法。体内实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几小时后降温药的药力一旦减弱,体温就会再次回升。有时用降温药也退不了烧的例子也不少见,这就是因为既没有解决本质病(证)的结果,就连“症”都无法解决。又如伤风感冒的发烧,并非微生物感染所致。但西医却用杀灭微生物的抗生素兑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另外再加解热镇痛药一起滴注。其实真正治疗伤风感冒的主要作用只是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这些液体的补充是加速了人体的新陈代谢,使邪气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欧美国家的医生比较人性化,他们在尽量使用减少对人体伤害的药物的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药源的浪费。对感冒发烧的病人不采用任何药物治疗,而只让病人回家多喝水。多喝水与扎针将液体直接输入到血管里,道理是一样的,但危险性不同。多喝水与输水只是代谢时间稍有差别而已。

中医自古至今治疗伤风感冒极为科学,富有哲理。如早期伤风感冒发热,根据辨证,风邪尚未深入体内,“证”在肌肤,属“寒证”者则用辛温解表(发汗解表)之法,汗出热退,诸症消除;若属“热证”就用辛凉解表(疏风透表)之法,热邪宣泄之后,发烧之症必然退去,不会再有发热的表现。中医根本不需另外加用强制降温的药物,更不可能采用西药参与治疗。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中医药治病好比两军打仗的斩首行动,重在掌握准确情报诊断,先将敌方指挥所首领灭掉,余徒群龙无首,自然举手投降。中医药就是挫其主“证”,令诸“症”消失的哲学医学。只有审不清症,拿不准药的庸医才会用“解热镇痛”药来结合。

再说,中医是以辨证来施治的,西医西药是不能也不是通过辨证用药的东西。中医用西药是怎样辨证的?暂且不说你完全丧失了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光说你用西药的治疗依据是什么?到底哪种药在病人体内产生了治疗作用?你能给我解释清楚吗?让我来替你解释,正确的答案只有一条,那就是你没有真正掌握中医药知识,你对中医药治病没有把握,也没有信心,硬把西药拉进来凑合使用,借西药之力来掩盖你的空虚。再找一个不相对应的借口:“中西医结合”。嘿嘿,可悲呀!

为“中西药凑合”敲响丧钟

被扭曲的“中西医结合”正在不断地漫延、鼓吹,甚至大行其道。看了下文,你肯定触目惊心。叫嚣的是“中西医结合”,采用的却是“中西药凑合”,再委婉一点说“中西药联合”。不管你如何美化言词,最终同时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就是中药加西药。在胃里混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变化,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东西。

我查阅了《中西医临床用药正误大全》(中西药合用类)、《中西药配伍禁忌检索》(中医药信息)、《植物药与西药的药动学相互作用》(中国药学杂志)、《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及其预防》(中国药业)、《中西药合用指南》(中国中药出版社)、《谈中西药物的合理联用》和《中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首都医药》杂志)等资料、文章,不完全统计就有600余种中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极易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遗憾的是这种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却无人重视和管制,任其泛滥。受害者日益增多。为了尽量减少或消除这种低级的错误和可怕的悲哀,借此机会简单转述少量的内容,以警示于世人。现简载如下:

中药虎杖、大黄、山茱萸及其中成药制剂,如六味地黄丸、排毒养颜胶囊等,与西药钙片或重金属药物合用,可导致多种蛋白质凝固,会灭活胰酶、胃蛋白酶,还会使多种抗生素降低疗效或失去作用。

夏枯草与西药保钾利尿剂合用,可引起高血压。板蓝根、当归、穿心莲与青霉素G 合用,会增大过敏反应的几率。应特别慎用。

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与西药洋地黄类强心甙合用,易致中毒。

中药石膏、牡蛎、珍珠母等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洋地黄类强心甙、心可定、心痛定等西药合用,可引起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甘草或含甘草的中成药与西药水杨酸钠合用,可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甘草与西药双氢克尿噻等排钾利尿药合用,极易导致低血钾症;甘草与西药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药物合用,可诱发溃疡。

山楂、五味子、乌梅或含有这些药的中成药,与西药磺胺类合用,可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毒副反应,与阿司匹林、消炎痛合用,可导致肾脏中毒。

杏仁、桃仁、白果、枇杷叶、银杏叶与西药可待因、咳必清、硫喷妥钠合用,可抑制呼吸中枢。银杏叶还能增加地戈辛中毒的危险,银杏叶与西药异烟肼或利福平合用,可引起肝毒性加重。

附子、川乌、草乌、大活络丹、小活络丹及其制剂与氨茶碱、阿托品、咖啡因等西药合用,可导致呕吐、腹痛、口唇发紫、四肢麻木、休克等中毒症状。

丹参或含丹参的制剂及含丹参酮、丹参酚的药品与西药磺胺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会增加肾毒素,引起结晶尿或血尿。

碱性中药与西药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合用,会增加脑组织前庭紊乱的毒性反应,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及行动蹒跚,尤其对少年儿童危害更大,毒性增加。

中药麻黄或含麻黄成分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麻杏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急支糖浆、半夏露冲剂与西药痢特灵、异烟肼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呼吸困难、运动失调,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此外,凡有麻黄或含有麻黄的制剂与西药复方降压片、优降宁、帕吉林等降压药同时服用会产生血压失控,或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

还有,中药罗布麻、蟾蜍、夹竹桃、冰凉花等含有强心作用的中草药或中成药若与洋地黄类强心作用的西药合用,可引起强心甙中毒,出现心动过缓,甚至停搏等严重中毒的后果。这对于所谓“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应特别注意,因为这种事故经常发生。

据报道,“维C 银翘片”这个常见的中西药凑合剂,2004 年1 月1 日至2010年4 月30 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它的不良反应报告数计有1885 例,严重病例报告48例。如今造成的恶果,由谁来承担责任?核准生产的“高级专家”该不该绳之以法?这些低效又不安全的“药”,以及其他所有中西药凑合的产物该不该停产?

猜你喜欢
中西药西医西药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乙肝患者的中西药纠结
中西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羊链球菌病的中西药疗法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