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田高效节水灌溉效益分析

2012-04-13 09:58艾兴军靳和平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省工节地社会效益

艾兴军,靳和平

(林甸县水务局,黑龙江林甸166300)

1 产生的效益

1.1 节水效益

节水量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ΔW为节水量,m3;η水1为节水灌溉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η水0为传统方法的灌溉水利用系数;m为单位面积用水量,m3/666.7m2;A为灌溉面积,(666.7m2)。

1.2 节能效益

节能效益计算公式为:

式中:ΔN为节能量,kW·h;N为单方水提(抽)水能耗量,kW·h/m3。

1.3 增产效益

增产效益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Δy为增产量,kg;y1为节水灌溉平均单产,kg/ 666.7m2;y0为传统灌溉平均单产,kg/666.7m2。

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粮食、经济作物产量506.25万kg,新增产值 753.75万元,水利分摊后效益452.25万元。

1.4 节地效益

节地效益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ΔS为节地面积,666.7m2;S1为节水灌溉渠(管)道系统的占地面积,666.7m2;S0为传统灌溉渠道系统的占地面积,666.7m2。

表1 节灌前后产量对比表 kg/666.7m2

表2 项目区新增工程灌溉效益表

1.5 省工效益

喷灌可节省劳动力。由于喷灌系统的机械化程度高,可以大大降低灌水劳动强度,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喷灌省工1个工日平均按20元/666.7m2计,省工效益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ΔG为节约工日,工日;G1为节水灌溉单位面积用工,工日/666.7m2;y0为传统灌溉单位面积用工,工日/666.7m2。

1.6 效益分析

1)工程指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96.7 hm2。

2)效益指标:节水114万m3;节能15.76万kW·h;增产粮菜作物506.25万kg;节地42.7 hm2;省工13 450工日。

3)经济效益合计为515.48万元,其中:(节水)节能效益15.46万元;增产效益452.25万元;节地效益20.87万元;省工效益26.9万元。

2 国民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和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

2.1 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式中:B为国民经济效益流入量;C为国民经济费用流出量; (B-C)t为第t年国民经济净效益流量;n为计算期。

2.2 经济净现值(ENPV)

式中:is为社会折现率,本项目取is=10%。

2.3 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

2.4 投资回收期(Pi)

表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表

3 敏感性分析

本项目在投资增加10%,或效益减少10%时,经济评价指标详见下表。

表4 敏感性分析成果表

通过敏感性分析表可以看出,当效益变化时,对各项指标影响较大,但内部收益率仍>12%,经济净现值>0,效益费用比>1.0。

4 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本项目属公益性项目,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了当地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5 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5.1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体现民办公助机制的作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利化后抗御自然灾害的高产稳产田800 hm2,“储存”了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缺粮时就将这些“能力”投入耕作,粮多时就将这些“能力”投入到经济作物种植。在“储粮于地”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项目区以种植粮经作物为主,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用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去实现规模经营和标准化耕作,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优势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5.2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项目区建成后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其建设节水、高产、优质、高效轰动效应,将波及周边乡镇和地区,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地上的作物边际效应与地下土壤虚实并存效应”将对项目区的环境进行一次革命性改造。

[1]林甸县水务局.林甸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R].林甸:林甸县水务局,2005.

[2]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林甸县旱田节水项目规划报告[R].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0.

猜你喜欢
省工节地社会效益
推广节地典型经验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第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解读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一种简易的农业节水灌溉水袋设计
好刊社会效益高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技厅省工信委黑龙江省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通知
不同装烟方式烘烤成本效益分析
家庭成员合葬少占地可奖补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
省工棉2号最佳种植密度及最适施肥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