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文明观及其对菲律宾的占领 (1898-1914)

2012-04-13 04:52刘义勇
关键词:菲律宾人菲律宾文明

刘义勇

(北京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871)

1898年美国占领菲律宾,是其走向帝国主义的标志性事件。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美国占领菲律宾过程的探讨已经非常详尽,对美国帝国主义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栋。但是,这些传统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和权力的动机来看待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和统治,而很少论及支撑美国统治菲律宾的思想意识根源。本文试图从观念层面探究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行为,认为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受到当时流行的一整套文明观念的影响,这套文明观念将不同民族和地区置于文明演进的不同阶段,并认为美国所代表的最先进的文明“有权”对“野蛮”和“半文明”地区进行征服和改造,以使其迅速达到“文明”的阶段。这种文明观念深刻地塑造了美国对菲律宾的政策,成为支撑美利坚帝国的一种意识形态。

一、美国人眼中菲律宾人的“半文明”形象

一般而言,美国人认为菲律宾人是所谓的“半文明人”。他们将菲律宾人定位在半文明阶段的首要依据是其“无知”。在美国人眼中,菲律宾人智力并不差,但缺乏教育。他们不能理解自治政府的意义,更不用说运行这个作为“盎格鲁—萨克逊文明”精华的政治体制。即使给他们一个自治政府,没有美国监护,菲律宾人也会将之变回为东方式的专制政体。其次,菲律宾人未能完全进入文明阶段还体现在缺乏“体质活力”(physical energy),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懒惰。群岛上有丰富的物质和生活资源,不需辛勤劳作便可吃饱喝足,加之气候炎热,这个种族普遍显得较为慵懒。第三,在美国人看来,菲律宾社会组织结构松散落后,不足以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美国人用“部落”这样的词贬低菲律宾社会构成,指出没有美国统治,菲律宾将陷入内战。有报纸还列出时间表详细地预言,美国撤离菲律宾后阿奎那多将何时跟部下反目,何时各部落因意见不同而混战,何时阿奎那多排除异己建立独裁统治。①“The Philippine Problem,”New York Observer and Chronicle,Vol.76,No.27,July 7,1898,p.11.第四,菲律宾人大多数信仰天主教,②据统计,菲律宾800万左右的人口中,约27万伊斯兰教徒,7500佛教徒和信奉儒家思想的人,26万“万物有灵”的信奉者。W.M.Anderson,“Young People’s Societies,”Christian Observer,Vol.96,No.12,March 18,1908,pp.8-9.到过菲律宾的美国人发现,菲律宾人的天主教跟欧美的天主教大不一样,近于迷信和异端。菲律宾人更感兴趣的是盛典的浮华、香烛、彩窗、音乐等刺激感官的东西,而“没有图像,没有光亮或者仪式”,就不知道如何礼敬上帝。①Phelps Whitmarsh,“The Philippine Native,”Outlook,Vol.65,No.7,June 16,1900,p.391.菲律宾反抗西班牙统治也是由“异端教会组织”煽动的。②James A.LeRoy,“The Religious Situation in the Philippine Islands,”Congregationalist,Vol.91,No.1,January 6,1906,p.19.

美国人经常拿菲律宾人和印第安人类比。有美国人将阿奎那多视为菲律宾的华盛顿,但参议员威廉·斯图尔特 (William Stewart)说阿奎那多和印第安的部落首领特库姆塞 (Tecumseh)、坐牛 (Sitting Bull)等倒是更为相似。③Walter L.Williams,“United States Indian Policy and the Debate over Philippine Annex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mperialism,”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66,No.4,March 1980,p.827.有人认为阿奎那多残暴方面类似印第安人,他们惊呼,将菲律宾交给阿奎那多这样的“野蛮人”将会是对“文明”的一种犯罪。④John J.Janney,“Another‘Plea for the Oppressed’,”Friends’Intelligencer,Vol.56,No.16,April 22,1899,p.309.也有将菲律宾人比作黑人的情形。戴维斯夫人 (Mrs.Jefferson Davis)说,“我反对把菲律宾变成美国领土的首要原因是,那里3/4的人口都由黑人构成”。“我们怎样处置这些多出来的黑人呢?文明化他们?你可能把所有文明进程的成果一股脑儿用在他们身上”,但结果总让人失望。吞并菲律宾后,这个国家将增添大量黑人和混血儿,他们比南部各州的黑人“更加无知,更加堕落”。⑤Mrs.Jefferson Davis,“Why We Do not Want the Philippines,”The Arena,Vol.33,No.1,January-June 1900,pp.4-6.

美国人常出于政治和经济需要而对菲律宾人横加污蔑。在菲律宾人反抗美国占领时,反抗者就成了彻头彻尾的“野蛮人”。有记者说:“我们的军队某种程度是在比赛射杀黑鬼,战争所处的环境已撕下了他们文明的脆弱外壳……他们不认为射杀菲律宾人跟射杀白人是一样的。这不仅因为菲律宾人是黑鬼 (niggers),也因为他们非常鄙视菲律宾人的诡计多端和奴性。士兵们觉得是在和野蛮人而非军人作战。”⑥Richard E.Welch,“Atrocities in the Philippines:The Indictment and the Response,”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43,No.2,May 1974,p.241.臭名昭著的雅各布·史密斯将军 (Jacob Smith)曾辩解说,南部菲律宾人比北部“野蛮”很多,因此迫不得已采取非人道的方式。⑦“The Philippines Islands,”The Independent,Vol.54,No.2801,August 7,1902,p.1863.还有杂志声称,对“野蛮人”进行“文明战争”是对牛弹琴,只有随着“文明的区域渐渐扩大,野蛮的范围渐渐缩小,萨马岛宿雾的屠杀才会结束”。⑧“Prospects in the Philippines,”Outlook,Vol.69,No.10,November 9,1901,p.617.

也有一些对菲律宾文明较正面的看法。1898年,杜威向参议院提供一份官方报告说,“菲律宾人的自治能力不容怀疑。阿雷纳诺 (Arellano)、阿奎那多等领导者都高度有教养;9/10的人会读和写;所有人都是熟练的手工生产者;他们勤奋、节俭、温和”。在一个最穷、最难引起人兴趣的省份,杜威派遣的两位士官生受到热情招待,在被视作“野蛮人”和食人族居住的吕宋岛心脏地带,宴会上身着欧洲款式礼服的女子和绅士们的智慧与举止,竟令他们“很难相信正呆在这个被看成是半野蛮的地区”。此报告还称美国人被几年前在巴塞罗那的一场展览误导,那次展览上,仅身着一块缠腰布的男子和简陋裙子的妇女被当作是典型菲律宾人。他们实际是从山区捕获的野生伊哥洛特人,尚处在非常低的文明阶段,同塔加禄人还有很大差距。⑨“A Report From Travellers in the Philippines,1898,”The Friend,Vol.74,No.10,September 22,1900,p.74.

美国人与菲律宾人接触的增加也改善了菲律宾人的形象。菲律宾警察局助理局长哈特福德(J.G.Hartford)就极力夸赞菲律宾人的彬彬有礼,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及热情与好客。⑩John Bancroft Devins,“Speakers at the Mohonk Conference,”New York Observer,Vol.87,No.44,November 4,1909,p.591.菲律宾人对美国统治的合作态度以及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情,使其在美国人心目中渐渐摆脱了原始野蛮的形象。有人甚至认为,称他们是“非文明人”已经不合适了。⑪Geogre Amos Miller,“Has the Filipino a Future?”Overland Monthly and Out West Magazine,Vol.52,No.4,October 1908,p.372.1905年美国发布的人口报告就将700万左右的菲律宾人都划入了文明人的范围。①“Census of the Philippines,”Zion’s Herald,Vol.83,No.16,April 19,1905,p.483.

但这并不意味菲律宾人就成了真正的“文明人”:首先,美国人一般认为菲律宾经济比政治文明。大部分菲律宾人在物质条件上已成为“文明人”,但从政府形式、社会组织结构、政治素质等方面看,菲律宾人是否文明人还有争议。胡戈·米勒 (Hugo Miller)谈到菲律宾文明状况时说道,“文明是个很复杂的术语,包含政府、文学、艺术、道德、食物、衣着、住所、娱乐等各方面内容”。在他的书中,文明这个术语严格限制在经济方面,他才敢将塔加禄人和米沙鄢人归为“文明”部落。②Hugo H.Miller,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Philippines,Boston:Ginn and Company,1913,p.21.其次,美国人也常说菲律宾的一些部落是“文明”的,但他们只是在相对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菲律宾委员会主席雅各布·舒曼 (Jacob Schurman)说:“我的意思不是那儿的文明可以同任何其他国家的文明相提并论,即便是西班牙。”③John G.Schurman,“The Philippine Islands and Their Peopl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New York,Vol.32,No.1,1900,p.138.菲尔普斯·惠特马什(Phelps Whitmarsh)也纠正菲律宾人是“文明人”的说法:“菲律宾土著既不像某些东方作家说的那样,是文明的,也不是原始的。他们身上一部分是野性和原始的,一部分处在驯服的野蛮状态下,另一些是半文明的,在少数情况下又是文明的。”④Phelps Whitmarsh,“The Philippine Native,”p.389.称菲律宾人为文明人更多时候只是一种恭维或委婉之词。第三,整个菲律宾文明分布很不均衡。塔加禄人文明程度最高,因此往往会得到“文明”的评价,而其他很多部落没有被视为“文明人”。

美国国内虽然对菲律宾文明评价不一,不过也显示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即菲律宾人“文明”水平还较低,一般来说在中国人之下,关于菲律宾人是“文明”人的说法也并不占主流。以菲律宾人“半文明”形象为出发点,美国的帝国主义者们试图去论证美国侵占和改造菲律宾的正当性。

二、“文明扩张”与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

既然菲律宾人处于“半文明”状态,那么就需要处于“先进文明”阶段的美国去“拯救”。以这种偏见为基础的文明观念帮助帝国主义者形成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理解,以至于他们认为美国没有推行“帝国主义”,而只是在进行“文明的扩张”。

有一部分帝国主义者极其羡慕英国、荷兰的对外殖民,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永恒对抗”要求美国开展海外征服。他们鼓吹热带殖民,盼望美国白人大量移居菲律宾。罗斯福等人非常推崇英国社会学家本杰明·基德 (Benjamin Kidd)的《控制热带》(Control of the Tropics)一书,认为凭借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力量,白人可以战胜各种热带地区的疾病,将热带纳入白种文明的控制。他们相信建立一个“帝国”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可以相互促进。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富兰克林·吉丁斯 (Franklin Giddings)1900年出版了《民主和帝国》 (Empire and Democracy),认为文明发展经由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帝国通过强制手段实现统一,进而使境内的人们具有同质性;第二阶段是帝国解体、“野蛮人”入侵和新秩序建立,社会实现了个人自由、契约自由和宪政。在享受现代政治文明成果的时候,有人却会忘记帝国带来的遗产,否定帝国的作用。他说:“我相信小国并入大国的趋势将会持续,直至所有半文明、野蛮人和原始人的社会都被置于文明大国的保护下。”⑤Franklin Henry Giddings,Democracy and Empire,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1,pp.7-8,1.

但更多的帝国主义者则认为,继续留在菲律宾只是美国的责任,不是要建立“帝国”,美国出现在菲律宾,是解救古巴人民时引发的出乎意料的结果。既然如此,就应负责到底,不能轻率地退出。这些帝国主义者还大力宣扬美国的“利他主义”。西奥多·罗斯福称,很少有“文明”大国能像美国这样秉持“如此的智慧和公正去处理菲律宾事务,让菲律宾人真正学会管理自己”。⑥“Mr.Taft’s Report on the Philippines,”The Independent,January 30,1908,p.225.塔夫脱也提出“为了菲律宾人的菲律宾”的口号,表示要从菲律宾人利益出发治理菲律宾。还有作家比较了美国和日本的殖民政策:“谁会怀疑日本在朝鲜的首要目的是为日本人自己呢?但现今美国在菲律宾却为的是造福菲律宾人民。”①Charles F.Thiwing,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09,pp.238-239.帝国主义者经常陶醉在利他主义错觉中,而看不到殖民统治给菲律宾人带来的伤害。

许多帝国主义者相信,美国抱着善意和利他的姿态去占领菲律宾,为当地人谋福利,因此不能算作帝国主义,而当时的反帝主义者并不这么看。首先,在他们眼里,“责任”、“利他”等只是“新帝国主义”的一种借口;另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反帝主义者对“帝国主义”的一个特别的定义: “政治家们对国家未来前途的一种规划,即让这个国家不再是一个仅仅由州、以及正在变为州的领土所构成的民主共和国,而是要让这个国家变成一个帝国:她有着中心帝国权力,并将会一直拥有殖民地和附属领地,就像古罗马、英格兰和荷兰的情形一样。”②“Imperialism and the Philippines,”Ohio Farmer,Vol.94,No.15,October 13,1898,p.271.

可见,在很多反帝主义者眼里,帝国主义是统治不文明异族的代名词。乔治·理查德森(George A.Richardson)指出,反帝主义者最为关注的是这些岛屿上“700万文明程度低下、密集居住的人口”。种族问题曾导致美国的分裂和内战,而如今菲律宾众多的异族人口又将如何处理?因此,很多美国人对扩张对象十分挑剔:必须要这块土地“无人居住,或人口十分稀薄,或要由在种族和文明上适合成为美国公民的人民居住”。“他们反对给联邦增加大量文明程度过低且种族完全不同的人口,迫使联邦要为这些人的政治行为负责”。③George A.Richardson,“The Subjugation of Interior Races,”Overland Monthly and Out West Magazine,Vol.35,No.205,January 1900,p.49-50.

帝国主义者们则将“文明”的扩张作为占领菲律宾的正当理由。他们问道,扩张的反义词是停滞和萎缩,难道人们宁可看到美国文明像中国文明一样萎缩,而竟不愿看到她沿着以往的道路继续扩张吗?④Lindley M.Keasbey,“The Urgent Need of Interoceanic Communicatio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4,No.4,December 1899,p.605.这些人还指出,只有像英国那样,永久占有印度和苏丹,在当地建立一套由军事力量作保障,由母国政府委任的殖民机构进行统治才是典型帝国主义。美国只是打算向菲律宾人传播自由制度,让当地人学会管理自己,并建立自己的自治政府,跟帝国主义相差甚远。

关于“文明”扩张的说法具有很大迷惑性。当时有人评论说,看起来很奇怪,英美两国分别却几乎同时进行的对布尔和菲律宾的两场战争中,两个对手都想建立自治政府,而英美都打着自由和“文明利益”的旗号加以阻止,“这本身便是一个进步的标志。之前,一个致力于征服的国家并不想在道德层面取得文明的合法性,相反,他们的原则是只要有机会夺取领土,扩大贸易,就有充足的理由派遣一支军队占领当地”。⑤“Review of the Month,”Gunton’s,Vol.17,No.6,December 1899,p.2.很多人甚至天真地认为美国没有占领菲律宾的意图,是菲律宾人误会了美国才引起战争。

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帝国主义者借助在菲律宾问题上的争论,树立起一套特点鲜明的“文明意识形态”:这就是通过以文明化和同化为主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他们反驳“反帝国主义者”的批评,声称自由理念从未遭到背叛,大陆扩张和海外扩张本质上是一样的,杰斐逊不仅是《独立宣言》的主要作者,同时也是购买路易斯安娜的决策者,杰斐逊本人也经常不遵守“统治需征得被治者同意”的原则。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多数帝国主义者不认为占领菲律宾是出于私利,而是美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美国没有追随欧洲的帝国主义狂潮,只是继续着杰斐逊以来向外扩张、传播自由和“文明”的使命,因此美国从事的是不同于其他列强的“高远的帝国主义”。

三、“文明化”:美国对菲律宾的改造

这种“文明意识形态”又如何塑造占领之后美国的对菲政策呢?

首先,美国激烈批评和清算了在菲律宾的“西班牙文明”。美国只欣赏同属盎格鲁—萨克逊文明的英国殖民政策,他们认为法国的殖民很失败,德国靠拳头称霸的方式 (mailed fist)也效果不佳,西班牙更是给所到之处带去了“诅咒”。①Goerge F.Pentecost,“American in the Philippines,”The Arena,Vol.33,No.186,May 1905,pp.491-492.美国人指责西班牙是世界人民“残暴的压迫者”,将“错误和邪恶的制度引入西半球”,给拉美国家留下了后遗症。②S.L.Thurlow,“The Repetition of History in Our War With Spain,”Forum,Vol.25,No.6,August 1898,pp.723-725.他们感叹,如果是英国在统治菲律宾,就不至于引发暴动了。③Henry C.Potter,“The Problem of the Philippines,”Century Illustrated Magazine,Vol.51,No.1,November 1900,p.131.

为了清算西班牙文明,美国在菲律宾重新分配了土地,改变了修道士广占田产的局面;改革西班牙殖民者政教合一的体制,让菲律宾人享有更多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废除西班牙的法律,代之以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法律;还实行了“宗教自由”,打算借此改变天主教的统治地位,甚至梦想变菲律宾为新教国家。美国政府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国内天主教徒的不满。他们指出,西班牙修会在菲律宾进行的孜孜不倦的传教,根据当地风俗所做的改革,都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此前天主教传教士在北美西部地区对印第安人的文明化也是初见成效,反而是美国人的到来让印第安人几近绝迹。事实证明,西班牙修道士才真正懂得根据土著人的生活习惯、种族特性等实际情况去使之“文明化”。一些帝国主义者则坚持美国的“文明化”优于西班牙天主教的“文明化”政策。他们解释说,印第安人和其他地区土著人不同,后者在极端恶劣状态下也能生存繁衍,而印第安人一旦接触文明,生育率就会陡降,人口大幅减少,菲律宾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④“Native Tribes of the Philippines,”The American Antiquarian and Oriental Journal,Vol.26,No.1,February 1904,p.47.美国人虽然无法自证美国文明在改造异族方面比西班牙文明更出色,但对于西班牙文明的排斥一直贯彻在美国的对菲政策中。

“文明意识形态”还导致美国在排斥西班牙文明同时,计划将美国文明全盘移植到菲律宾,将菲律宾人改造为美国人。菲律宾委员会秘书丹尼尔·威廉姆斯 (Daniel Williams)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怀疑世界历史上是否有过类似尝试,竟可以如此之快地将一个文明的观念与成就移植到另一个文明。(菲律宾文明之前的)整个结构都会被打破;将很少会有什么东西存留下来。在着手修理‘机器’的时候,我们发现所有部件都要更换才能保证它的运转。”⑤Daniel R.Williams,The Odyssey of the Philippine Commission,Chicago:A.C.McClurg&Co.,1913,pp.320-321.为了实现此目的,美国将教育作为主要手段,教育方式也围绕着“文明化”来设计。《伦敦时报》评价道:“听到菲律宾学生用糟糕的发音将拉丁文翻译成英文,或埋头专研几何学与系统植物学,并非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但美国人回应说,既然英国人想让他的孩子去伊顿和哈罗公学钻研几何学,菲律宾人也应拥有同等机会。让普通大众学习有用的技艺就很好了,但“为了文明的进步,更重要的任务是让一些孩子受到更广泛的教育,使他们未来适合做一个领导者”。⑥“Philippine Schools,”The Independent,Vol.69,No.3239,December 29,1910,pp.1471-1472.

美国人非常急切地想要将美国的观念和制度推广给菲律宾人,并对菲律宾的民主化寄予了很高期望。菲律宾委员会成员牛顿·吉尔伯特(Newton Gilbert)指出,西班牙统治下的菲律宾没有媒体和言论自由,更没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权利。而在美国统治下,菲律宾的媒体和言论自由可媲美美国本土,人民拥有请愿权、集会权等之前无法想象的权利。⑦Newton W.Gilbert,“American Achievements in the Philippines,”Outlook,Vol.90,No.8,October 24,1908,pp.451-452.克拉克大学教授乔治·布莱克斯利 (George H.Blakeslee)称赞美国在菲律宾的改革是东方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只要一个人有着进步与文明的世界观,相信历史的进化”,都会期待远东从绝对主义 (absolutism)走向宪政主义 (constitutionalism),“亚洲今天做的正是欧洲数十年前所做的事情”。⑧Parris T.Farewell,“The Problems of the Far East,”Zion’s Herald,Vol.87,No.38,September 22,1909,p.1196.

美国的这种“文明意识形态”也导致在殖民政策的方法和目标上,与英国产生了不大不小的分歧。占领伊始,英国人便积极为美国出谋划策,建议美国采取英国的方法管理殖民地。但美国方面认为,英国殖民政策尽管帝国主义色彩不太重,可仍然是帝国主义的,不值得效法。菲律宾第二任总督莱特 (Luke Wright)说道,仿效英国“皇家殖民地” (crown colony)将与“美国传统和美国观念背道而驰”。①Luke E.Wright,“The Situation in the Philippines,”Outlook,Vol.75,No.2,September 12,1903,p.111.美国这种态度和做法也引发了英国人的公开批评。

英国批评者说,自治政府需长期进化,即使在英国,也经过了诺曼征服、大宪章、光荣革命等重大事件才建立起自由的社会,东方人没有经历这种过程,难以形成像西方一样的“文明”社会。②Alleyne Ireland,“American Administration in the Philippine Islands,”Outlook,December 31,1904,pp.1086-1087.他们断定,靠教育提升菲律宾人注定要失败,东方人的性格只适合专制;美国鼓吹的教育成就也很可笑,英国在殖民地同样进行了教育,取得的成绩并不逊色于美国。一个地方的“文明化”更多依赖于经济建设,但菲律宾人天生懒惰,应引进华工,使菲律宾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中“文明化”。③Louis livingston Seaman,“The Hopes of the Philippines,”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Vol.185,No.615,May 17,1907,p.201.最令英国人不满的是,美国不仅不屑于学习英国的殖民经验,竟然还对英国的殖民政策指手画脚,要求英国给予印度自治权。④“Japan,the Philippines and India,”The Independent,Vol.57,No.2909,September 1,1904,p.520.

美国的帝国主义者回应说,统治一个在皮鞭下工作的种族不符合美国的理念,菲律宾人热情好学,实现自治并非遥不可及。至于华工,他们的低贱地位、无宗教信仰的可悲精神世界、毫无下限的生活水准,只是为贪婪的商人提供天然的牟利工具,倘若不予以排斥,美国文明必将受到严重威胁。不仅在美国本土,而且在夏威夷,在菲律宾,都要严格限制“苦力”的进入。

美国帝国主义者将英国人鼓吹的经济建设看作是其一贯贪婪本性的暴露。詹姆斯·勒罗伊(James LeRoy)回击道,英国不像美国那样致力于当地人利益,改善东方人缺乏的卫生习惯和条件,反而在香港任由瘟疫扩散,使香港成了“文明的耻辱”。而马尼拉这个国际港口一直实行严格的检疫政策,没有一个病例的输入或输出;马来各邦仅有百分之二的收入用于教育,美国仅在摩洛省就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收入用于教育事业,英国在道德和文明事业上的水准要远低于美国。至于英国人不惜夸大自己的教育成果来抹黑美国的开明政策,更是不值一驳。⑤James A.LeRoy,“American Rule in the Philippines,”Outlook,April 29,1905,p.1063.

英美产生分歧的一个较明显的原因是美国比英国更看重平等和民主的价值观。亨利·韦伯斯特 (Henry Webster)发表的题为《上帝和兄弟》(Gods and Brothers)的文章,指出两国殖民政策的差别:对印度人而言,英国人像上帝;而美国人则只将自己定位成当地人的“兄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⑥“No Title,”Life,Vol.57,No.1490,May 18,1911,p.968.英国人在菲律宾也惊奇地发现,似乎看不到美国有在菲律宾获利的强烈欲望,而却往往总在一些跟民主有关的问题上钻牛角尖。⑦Wallace Rice,“A New Observer in the Philippines,”The Dial,Vol.37,No.4,July 1,1904,p.7.但许多英国人既不理解,也不同情美国的殖民政策,他们认为美国的民主无法应用到“野蛮人”身上。

另一个较深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美国帝国主义者的“文明意识形态”。美国的多数帝国主义者认为,美国文明和英国文明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英国通过建立“帝国”向外扩张,而美国通过“文明化”进行扩张。帝国主义者指出,英国既有北美这样以白人为主的殖民地,也有印度、马来西亚这样种族和文化迥异的地区,在统治大量异族人口的意义上,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而美国通过“文明化”印第安人和西进运动,获得大片地广人稀的领土,从东部沿海一直扩张至太平洋沿岸,从而使“文明”得以遍布这片大陆。美国西部新建立的州在联邦内与其他州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人民的“文明”水平也是较为一致的。因此,美国打算在菲律宾也采取这种扩张模式,让菲律宾人在足够“文明”、精神上成为美国人之后,有可能作为新的一个州加入联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美国成为一个“帝国”的风险。但是,对菲律宾人“文明化”的政策不被英国人看好,他们建议美国人采取东方人较为适应的统治手段,例如实行等级式的种族统治,政府机构不要雇佣过多的菲律宾人等。但美国还是更愿意采取本国传统的扩张模式,这可以说是美国“文明意识形态”的实质。

不过面临菲律宾的各种复杂情况,美国帝国主义者这种“文明意识形态”的目标也日益出现了不确定的情形,到底是为了扩张美国的领土,还是仅仅只为了让菲律宾人成为美国人,让菲律宾成为西方文明和美国文明的一部分?美国这种不明确的立场困扰着渴望独立的菲律宾人。

1907年,菲律宾进行了全国性的下院议员选举。但这次选举出来的下院权力十分有限,完全在上院控制之下,而且失去一个众议院最为重要的权力:“控制钱袋”。①Erving Winslow,“The Conditions and the Future of the Philippines,”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Vol.189,No.642,May 1909,p.715.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批评美国政府走得太远,马尼拉主教布伦特(Bishop Brent)说, “澳大利亚式无记名投票”(Australian ballot)应当是作为“文明的最后一份礼物而非第一份礼物”,不应提前送出。他认为美国只是想洗清“帝国主义”的恶名,做出了不负责任的举动。②“Secretary Taft in the Philippines,”Zion’s Herald,Vol.85,No.43,October 23,1907,p.1348.美国政府的矛盾心态体现在:既希望菲律宾人学习建立“自治政府”的能力,又不愿放弃对菲律宾的最终控制。

根本上说,“文明意识形态”强调美国文明的扩张和输出,直接吞并“文明化”了的地区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是,这种意识形态又造成美国倾向采用跟英、荷等传统帝国主义有所区别的方式去统治菲律宾,希望让经过充分政治训练的菲律宾人自己来决定是否独立,这就给了菲律宾人一些合法的空间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尽管如此,美国也不会将殖民权益拱手让出,还需要菲律宾人与美国殖民者进行艰苦的斗争,才能结束受外族统治的历史。

总之,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政策受到本国“文明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影响,美国不仅占领了菲律宾的领土,拥有了对菲律宾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控制权,同时还有意识地对菲律宾的文明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在菲律宾群岛上打下了美国文明的烙印。而美国“文明意识形态”的最终目标还存在不确定性,这也导致美国在是否永久吞并菲律宾问题上比较犹豫,有利于菲律宾人争取独立。

四、结 语

美国在帝国主义时期的扩张不仅是政治的和经济的扩张,也是一种文明的扩张。这个时期美国人关于占领菲律宾的理由、怎样管理和统治菲律宾等问题也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行动原则,这就是“文明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通过将菲律宾人塑造成“半文明人”,将美国的帝国主义侵略美化成“文明扩张”,从而使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具备了正当性,也使美国对菲政策呈现出与美国人文明观念紧密相关的一些特点。在改造菲律宾的过程中,美国对西班牙文明的排斥,与英国就殖民政策方法问题产生的争执,向菲律宾人灌输的价值理念等,都揭示了这种文明意识形态对美国帝国主义政策所产生的特殊作用。如果我们放宽观察的眼界,就可以看到,在这个特殊时期,帝国主义不仅影响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文明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文明互动的角度看,帝国主义也是一种单方面、强制性的文明交流方式,在美国人的强烈文明优越感和“文明意识形态”面前,菲律宾人被迫接受了一次美国文明的“洗礼”,受到了美国文明的同化。但是,文明上的同化并不能消除菲律宾人独立的愿望,相反,这种文明意识形态内在的矛盾还给了菲律宾人以机会和空间去争取建立属于自己的“自治政府”,也为菲律宾后来的独立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菲律宾人菲律宾文明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菲律宾・邦板牙省
上万在利菲律宾人拒绝撤离
谁最矮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