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徛死”

2012-04-13 09:33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用例语录禅宗

顾 军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释“徛死”

顾 军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景德传灯录》卷八《浮杯和尚》出现了两例“徛死”,但对“徛死”的解释目前却难以令人满意。我们考察文献的用例之后发现:一、“徛死”的“徛”就是“站立”义,“徛死”还有“猗死”、“伎死”和“跂死”等不同写法;二、“徛死”是一种带有嘲弄、蔑视感情色彩的说法,有“呆板、愚笨”的意思。

徛死;释义;近代汉语;禅宗语言

《景德传灯录》卷八《浮杯和尚》出现了两例“徛死”。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将原文节录于下:

有凌行婆来礼拜师,师与坐吃茶。行婆乃问云:“尽力道不得底句,还分付阿谁?”师云:“浮杯无剩语。”婆云:“某甲不恁么道。”师遂举前语问婆。婆敛手哭云:“苍天中间更有冤苦。”师无语。婆云:“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也。”后有僧举似南泉。南泉云:“苦哉浮杯,被老婆摧折。”婆后闻南泉恁道,笑云:“王老师犹少机关在。”有幽州澄一禅客,逢见行婆,乃问云:“怎生南泉恁道犹少机关在?”婆乃哭云:“可悲可痛!”禅客罔措。婆乃问云:“会么?”禅客合掌而退。婆云:“徛死禅和,如麻似粟。”后澄一禅客举似赵州。赵州云:“我若见遮臭老婆,问教口哑却。”澄一问赵州云:“未审和尚怎生问他。”赵州以棒打云:“似遮个徛死汉,不打待几时!”连打数棒。

由于“徛死”的用例极为有限(除了上述两例之外,我们目前尚未在其他文献中发现用例),因此以往对“徛死”的意义关注者不多。但我们通过考察发现,“徛死”后来还曾以“猗死”、“伎死”和“跂死”等不同形式出现。近些年来,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禅宗文献的语言,并对一些禅宗文献做了翻译、注释等普及性工作,应当说是很有意义的。但比较遗憾的是,由于翻译和注释者对禅宗文献的语言研究不够深入,有时会出现以今律古、望文生训等现象,从而会对读者造成误导,“徛死”的“徛死”的翻译和注释中即存在着这种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对“徛死”的意义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浮杯和尚的事迹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和《佛祖历代通载》中也有记载。《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中两个“徛死”均写作“猗死”,《佛祖历代通载》中两个“徛死”均写作“伎死”①此例在《指月录》卷九“浮杯和尚”中也有异文,“似遮个徛死汉”写作“似这伎死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是宋代临济宗禅僧大慧宗杲的语录,由其弟子雪峰蕴闻辑录,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奉旨刊行并入藏;《佛祖历代通载》又称《佛祖通载》,为元念常所撰;《续灯正统》为清僧别庵性统所编。另外,我们在其他禅宗文献中还发现了“跂死”的用例:

(1)师曰:“蚯蚓穿过东海,虾蟆撞倒须弥。跂死禅和,打瞌睡未曾醒在。”(《续灯正统》卷四十《江宁府天界觉浪道盛禅师》,X84n1583p639b②本文所用的“T”和“X”分别表示《大正藏》和《新纂续藏经》。“51”表示册数,“n2076”表示编号,“p294”表示页码,“c”表示栏次。下同。)

一、“徛死”的“徛”为“站立”义

《汉语大字典》“徛”字条收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放在水中用以过河的石头,一说渡桥”;二是“立”,引《广韵·纸韵》:“徛,立也。渠绮切”而无书证。[1]889显然,“徛死”的“徛”与其第一个义项无关。如果将“徛”理解为“立”义的话,“站着死”的说法似乎也有悖于常理。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汪维辉、秋谷裕幸先生的《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一文在附注⑨中举了《景德传灯录》卷八《浮杯和尚》中“徛死”的例子后说:“‘徛死’不知何解,但‘徛’应该不是‘站立’义。存疑待考。”[2]308

仅凭《浮杯和尚》中的这两个例子的确不太容易判断“徛死”的“徛”是否有“站立”义,但我们发现了“立死”的一些用例。例如:

(2)唐乾宁二年乙卯五月二十九日,问侍者曰:“坐死者谁?”曰:“僧伽。”“立死 者谁?”曰:“僧会。”乃行六七步,垂手而逝。(《景德传灯录》卷十二 《灌溪志闲禅师》,T51n2076p294c)

前面用“坐死”,后面用“立死”,前后意思相对。由此可见,“立死”就是指站着死。此例在《五灯会元》、《五灯严统》、《宗统编年》、《指月录》、《佛祖纲目》、《南部新书》等书中有类似的记载,也都作“立死”。

再来看《景德传灯录》卷八《五台邓隐峰禅师》的用例:

(3)师既显神异……先问众云:“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众云:“有也。”师云:“还有倒立者否?”众云:“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顺体。(T51n2076p259c)

从内容来看,例(2)和例(3)关系比较密切,只不过例(2)用的是“立死”,而例(3)用的是“立化”。“死”和“化”在理性意义上是相同的,只是在感情色彩上有别。结合邓隐峰禅师的“倒立而化”来看,则“立死”和“立化”为“站着死”之义甚明。

另外,我们还检到了“立死汉”的用例。如:

(4)师便趯出一只履,问:“灵草未生时如何?”师曰:“嗅著即脑裂。”曰:“不嗅时如何?”师曰:“如同立死汉。”(《五灯全书》卷七《赵州观音院真际从谂禅师》,X81n1571p470b)

根据汪维辉和秋谷裕幸两位先生的研究:“倚”的“站立”义汉代以前已有少数用例,魏晋南北朝时期颇为多见,宋代以后则少见;“徛”和“倚”在表示“站立”义上是异体字关系。[2]301-304再结合我们的上述考察,可以发现,表示“站立”义的“倚”在汉代之前产生之后,在后来的很长历史时期分别以“倚”、“徛”、“猗”、“伎”和“跂”等多种形式出现。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来看,虽然“徛死”、“猗死”、“伎死”和“跂死”的用例并不算多,但“徛”、“猗”、“伎”和“跂”的不同写法仍然可以为“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线索、补充例证。

总之,根据文献用例来看,我们认为“徛”释为“站立”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徛”作“站立”义讲是有文献用例的,这可以为《汉语大字典》“徛”字条“站立”义项补充例证。

《五灯会元》共三次出现“伎死”,蒋宗福、李海霞等先生《五灯会元白话全译》的译文如下:

(5)婆曰:“伎死禅和,如麻似粟。”译文:凌行婆说:“这个死禅和子,既像麻子又像粟米。”(卷三“浮杯和尚”)[3]169

(6)州曰:“似这伎死汉不打,更待几时?”译文:赵州说:“像这个死汉不打,更待几时?”(卷三“浮杯和尚”)[3]169

(7)“伎死禅和,如麻似粟。”译文:为伎俩而死的禅人,如麻似米那么多。(卷二十“荐福休禅师”)[3]1282

从语境不难看出,上述三句中的“伎死”意义是一样的,但译者对前两句“伎死”的“伎”没有翻译。第三句的“伎”理解为“伎俩”也是不对的:一、“伎”只有和“俩”组合才能表示“伎俩”义,“伎”单独无法表示“伎俩”义;二、从内容来看,“为伎俩而死”也与上文的内容不太符合。

顾宏义先生的《景德传灯录译注》“伎死禅和”将“伎”理解为“伴”,“伎死汉”理解为“伴死人的汉子”[4]545,意思扞格难通,也缺少文献和语言的证据。

二、“徛死”释义

现在回头看看本文开头《浮杯和尚》中的“徛死禅和,如麻似粟①“如麻似粟”在禅宗语录中的用例不可谓少,但我们目前仅发现袁宾、康健的《禅宗大词典》(崇文书局,2010)对其进行过释义:“麻和粟均为常见之物,比喻既多又普通。”我们认为,“如麻似粟”有数量众多的意思,但并不包含“普通”的意思。关于“如麻似粟”的释义,我们将另文阐述。”和“似遮个徛死汉,不打待几时”。从用例来看,“徛死禅和”中的“徛死”并非“站着死”的字面义,而是对“站着死”意义的引申,是一种詈语。在禅宗语录里还有“杜撰”、“担板”、“懵懂”和“痴”等和“徛死”等类似的说法,均表达嘲弄、侮辱、蔑视等情感。

(8)灵云悟桃花,玄沙傍不肯。多少痴禅和,担雪去填井。(《续传灯录》卷二十四《慧林深禅师法嗣》,T51n2077p630b)

(9)骂詈懵懂禅和,排斥杜撰①《佛光大辞典》(慈怡法师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杜撰禅和”条:“禅林用语。指并未真实明了佛法之禅徒。又作杜禅和。禅和,即指禅僧、禅徒。”(2956页)长老。(《嘉泰普灯录》卷十七《瑞岩寂室惠光禅师法嗣》,X79n1559p397b)

(10)良久云:“担板②《佛光大辞典》(慈怡法师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担板汉”条:“禅林用语。本指背扛木板之人力夫,以其仅能见前方,而不能见左右,故禅宗用以比喻见解偏执而不能融通全体之人。”(6226-6227页)禅和,如麻似粟。”(《教外别传》卷七《保福从展禅师》,X84n1580p237b)

(11)师以坐具摵一摵,曰:“杜撰长老,如麻似粟。”(《续传灯录》卷三《舒州法华院全举禅师》,T51n2077p486a)

由此可见,“徛死”也是一种含有嘲弄、蔑视意味的说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载“浮杯和尚”事,在“州云:‘似这猗死禅和,不打更待何时!’”之后加了一个颂:“电光石火尚犹迟,猗死禅和那得知。转面回头拟寻讨,夕阳已过绿梢西。”以“电光石火尚犹迟”来反衬“禅和”的反应迟钝、呆板蠢笨,语言十分形象。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的“徛死”似应为“呆板;蠢笨”的意思(现在很多方言中仍然用“死”表示“呆板;蠢笨;不灵活”的意义)。凌行婆和赵州认为澄一呆板蠢笨,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意思,故而以“徛死禅和”和“徛死汉”称之。

在禅宗语录中,还有“立地死汉”和“死汉”的说法,意义和“徛死汉”接近。例如:

(12)僧问:“如何是露地白牛?”师云:“耕田不吃草。”僧云:“恁么则其力不充也。”师与一掀云:“是充是不充?”僧踌蹰。师云:“傲5.厮汉。”便打。(《古宿尊禅师语录》卷三)

(13)……僧便喝。师曰:“好一喝,只是不得翻款。”僧又喝。师曰:“公案未圆,更喝始得。”僧无语。师打曰:“这死汉。”(《五灯严统》卷十四《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X81n1571p681c)

袁宾、康健的《禅宗大词典》未收“徛死”条,但收了“立地死汉”条,释义为:“虽然站着,犹如死人,喻指愚迷迟钝者。”[5]257该书还收录了“立地”和“立地瞌睡”词条。“立地”条义项① 为“站着”义,“立地瞌睡”释义为“虽然站立着,却如瞌睡一般,比喻糊涂昏钝”。[5]257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徛死汉”的“徛”确为“站立”义,“徛死”的意义与“立地瞌睡”在“比喻糊涂昏钝”意义上也构成了同义关系。③雷汉卿先生的《禅籍方俗词研究》(巴蜀书社,2010)将“伎死汉”释为“不能变通之人。”其根据是无著道忠《葛藤语笺》“伎死禅和”条:“一山曰:‘言无伎俩禅和也。’又曰:不能变通之人,不识机要之人。”释义近是,但无著道忠引一山“言无伎俩禅和也”的说法属增字为训,我们认为有误。

那么,为什么“徛死”会用作詈语?

表示“人失去生命”这一概念,禅宗语录中有“逝”、“化”、“寂”、“死/亡”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示死亡的状态,也有“坐”、“卧”、“立/卓”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例(3)。再如:

(14)顺治丁亥中秋,谓弟子曰:“古人立化的也有了,坐亡的也有了,至倚杖倒卓都有了。毕竟老人,怎生去好?”(《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雪峤信禅师》,X79n1562p655a)

从词的感情色彩来看,“逝”、“化”、“寂”均含褒义,而“死/亡”则含中性甚至贬义。因此,“坐寂”、“坐逝”、“坐化”和“卧逝”等都是比较理想的死亡状态。例如:

(15)丁巳七月二十五日,索笔书偈,安然坐寂。(《嘉泰普灯录》卷五《邓州招提元易禅师》,X79n1559p322a)

(16)一日,说偈辞众毕,顾侍僧云:“汝等毋諠,吾欲偃息。”侍僧急乎主事人至,师已吉祥卧逝。(《山庵杂录》卷下《燕城庆寿寺海云大士》,X87n1616p125a)

总体来看,虽然在禅宗语录里也有少数禅师宁愿选择“站立着死”这种死亡状态,但也只是一种极其个别的现象,因此这种非常态的死亡状态是为绝大多数禅师所不愿接受的。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表达嘲弄、侮辱、蔑视等情感时选择了“徛死”这种表达方式。

三、余论

比较奇怪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禅宗中的“立死”表示两种意思:“立刻死”和“站着死”,并不像“徛死”那样表示“呆板;蠢笨”的意思。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

还需要说明的是,“站立”义词+“死”的组合方式虽然在禅宗语录里使用较多,但在其他文献中罕见。从我们检索的用例来看,其他文献中的“立死”基本上都表示“立刻死亡;马上死亡”的意思,而很少表示“站着死”的意思。《尔雅·释木》:“立死,椔。”邢昺疏:“立死不弊顿者名椔。”此“立死”有“立着死”之义,但用来指称树木,指称人的用例我们目前尚未见到。这反映了禅宗语录在某些语言的使用上不同于其他文献的一些特点,正如袁宾(1990)所说:“禅宗语录素称难读。除了禅宗僧人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原因外,语录中使用了大量的为今人所不甚了解的口语词(包括带有口语色彩的行业语),显然也是阅读理解的一大障碍。”[6]

[1]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2] 汪维辉,秋谷裕幸.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J].中国语文,2010,(4).

[3] (南宋)普济.五灯会元白话全译[M].蒋宗福,李海霞,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译注[M].顾宏义,译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5] 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Z].武汉:崇文书局,2010.

[6] 袁宾.禅宗著作词语汇释·前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何旺生)

On Jisi(徛死)

GU J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ere are two examples of“Jisi(徛死)”in Fubei Monk(Jingde Chuandenglu,Issue No.8),but the explanation of“Jisi(徛死)”is unsatisfactory at present.By examining literature,we find that“Ji(徛)”of“Jisi(徛死)”should be understood as the meaning of“to stand”and“Jisi(徛死)”also has some other forms such as“Yisi(猗死)”,“Jisi(伎死)”and“Qisi(跂死)”,etc.“Jisi(徛死)”has the meaning“stiff”or“stupid”which was compounded of sardonic and scornful emotion.

Jisi(徛死);explanation;modern Chinese;Zen language

H131.6

A

1674-2273(2012)05-0008-04

2012-06-16

顾军(1976-),男,安徽颍上人,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

猜你喜欢
用例语录禅宗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语录
语录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