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患儿诱导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意义

2012-04-13 15:16段国威吴晓玲
山东医药 2012年40期
关键词:诱导性调节性尘螨

王 炜,李 芳,段国威,吴晓玲,宋 青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石家庄050000;2河北井陉县医院;3河北深泽县医院)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免疫耐受的破坏也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1]。调节性T淋巴细胞是一群能够有效地调节或抑制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细胞[2]。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多种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3]。而目前有关诱导性调节性 T淋巴细胞(Foxp3+IL-10+)在哮喘儿童中的变化以及其与病情关系的研究尚无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2009年7月~2010年12月,选择80例对户尘螨过敏(户尘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风团反应范围≥++)的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疾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的阳性过敏原分布情况等方面均无差异。两组患儿采血前4周内未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均未用过抗过敏药物;均间断应用小至中等剂量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剂),必要时应用β2受体激动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剂),不合并使用长效抗组胺及抗白三烯类药物。同时选择30例健康查体患儿作为对照组,此组患儿户尘螨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阴性。急性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8.26± 2.72)岁;缓解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8.83± 2.6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8.52± 2.47)岁。3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实验方法 全部患儿及对照组均于清晨留取外周肝素钠抗凝静脉血3 mL,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含10%小牛血清的完全RPMI 1640培养基调整淋巴细胞浓度为2 ×106/mL,接种于24孔细胞培养板内,每孔1 mL,并给予户尘螨浸出液20 μg/mL刺激后将PBMC于37℃ 5%CO2饱和湿度细胞培养箱中培养48 h。培养结束后按试剂盒说明书处理标本,经FACSCantoⅡ流式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均采用±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Nemenyi检验。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和哮喘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相关性分析 支气管哮喘患儿诱导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与病情呈负相关(r=-0.652,P<0.01)。

3 讨论

调节性T淋巴细胞是指既可天然产生又可以经诱导而产生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亚群。它主要包括自然调节性T淋巴细胞(nTreg,Foxp3+IL-10-)、适应性调节 T淋巴细胞(iTreg、Tr1、Th3、T等)以及具有调节活性的固有类T细胞(自然杀伤性 T细胞、dgT淋巴细胞)等[4,5]。其中与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的主要有nT-reg、诱导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Foxp3+IL-10+)、Tr1细胞Foxp3-IL-10+)和Th3细胞()等。调节性T淋巴细胞主要通过分泌IL-10、TGF-β1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以及细胞—细胞直接接触的抑制作用等多种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6,7]。其中IL-10是主要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它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机制明显降低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8]。IL-10可有效抑制IL-12的产生,而IL-12是Th1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IL-10还可阻止T细胞受体介导的细胞活化。以IL-10处理T细胞导致持久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无反应,以抗CD3和CD28抗体重新刺激细胞不能逆转IL-10诱导的T细胞无能,加入外源性的IL-2也不能逆转IL-10诱导的T细胞无能。除了主动抑制T细胞增殖,在特定条件下,IL-10可诱导Tr1的分化,人和小鼠细胞在IL-10存在时经慢性活化可产生Tr1,增强Tr1的抑制作用。可见IL-10是调节性T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主要细胞因子。而目前有关可分泌IL-10的诱导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哮喘儿童中的变化以及其与病情关系的研究尚无报道。

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诱导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导致抑制免疫功能减弱或呈低反应性可能是引起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机制之一,同时也说明哮喘患儿症状的缓解可能与体内诱导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的恢复有关。诱导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哮喘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水平可用来评估哮喘病情。

[1]阳艳丽,潘玉琴,何帮顺,等.哮喘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Th1/Th2的变化及其与哮喘病情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6):482-486.

[2]Lan Q,Fan H,Quesniaux V,et al.Induced Foxp3(+)regulatory T cells:a potential new weapon to treat autoimmune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J].J Mol Cell Biol,2012,4(1):22-28.

[3]Long SA,Buckner JH.regulatory cells in human autoimmunity:more than a numbers game[J].J Immunol,2011,187(5):2061-2066.

[4]Sakaguchi S.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past and for the future[J].Eur J Immunol,2008,38(4):901-937.

[5]King C,Tangye SG,Mackay CR.T follicular helper(TFH)cells in normal and dysregulated immune responses[J].Annu Rev Immunol,2008,(26):741-766.

[6]Wang LH,Lin YH,Yang J,et al.Insufficient increment ofregulatory T cells after stimulation in vitro with allergen in allergic asthma[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9,148(3):199-210.

[7]Ozyilmaz E,Canbakan S,Capan N,et al.Correlation of plasm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with asthma control test[J].Allergy Asthma Proc,2009,30(1):35-40.

[8]Sakaguchi S.Regulatory T cells:history and perspective[J].Methods Mol Biol,2011,(707):3-17.

猜你喜欢
诱导性调节性尘螨
面对小小尘螨,我们该怎么办
实现武术难度动作的诱导性练习和教学应用
调节性T细胞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
跟螨虫在家做伴
如何除螨才有效
舌下免疫治疗尘螨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化学诱导性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β-catenin表达的实验研究
人及小鼠胰腺癌组织介导调节性T细胞聚集的趋化因子通路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分析
诱导性询问规则在美国的实践发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