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2012-04-13 17:31朱文娟彭晓妮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主体文本情境

朱文娟,彭晓妮

(西南大学 教育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在我国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课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剥夺,虽然现在一直倡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但试问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真的是民主与平等的吗?学生由“客体”变成“主体”,不过是在身份上认同、人格上内化了处于控制地位的教师角色而已[1]。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为对话教学提供了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又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对话教学把学生和教师都看做是有着丰富情感世界和自由意志的人,把文本也看做是有着特殊情感召唤力的主体,它主张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而突破了语文教学中主客体单一的主体认识论模式,走向“教师—文本—学生”多个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

什么叫“对话教学”呢?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大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2]而刘庆昌先生则认为: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3]。综观古今中外,对话教学其实存在自古及今的教学过程中,如孔子的“启发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这方面的典范。究竟什么才是对话教学,通过资料的整合与阅读,笔者认为,对话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授受,而是教师与学生基于对关系价值的认知,由问题的呈现,共同对问题进行一种探究与创造,教师倾听、理解、研究学生的思想,并通过对话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入,同时教师自身也在对话中不断地学习与提升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对话教学理论走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对话教学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都是独立的主体,学生通过与他人、与文本以及与自己的对话沟通,完成自我主体建构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以说,语文对话教学并不是机械地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教师—文本—学生”相互的交往实践中促进着新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同时,对话也意味着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关系的平等,意味着多元理解的共存。

二、语文对话教学实践探索

(一)从“主导—主体”教学实践走向“消解中心”的关系性实践

对话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的特点,从而突破了教学中主客体单一的主体认识论模式,走向“教师—文本—学生”多个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它把学生和教师都看做是有着丰富情感和自由意志的人,把文本也看做是有着特殊情感召唤的主体。读者与文本互为因果,互相发现,互相制约,意义有一个生成过程,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它要求我们关注每位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与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表达的氛围,让他们自由地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教师通过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提高的过程。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要求学生讨论,就是实施对话。

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刘胡兰》一文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对话,师问:“这篇文章是写谁的?”生答:“是写刘胡兰的。”

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题目就是刘胡兰。”

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答:“1947年1月4日。”

师问:“你怎么知道?”

生答:“课文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

师问:“这个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

有学生答是在陕北,有学生答是在延安。

师说:“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4]

教学中这种形式的对话,徒有对话的形式,而没有对话的实际意义,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折不扣的“废话”,教材中现成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绕这么一大圈去引导学生感知吗?

(二)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积极重构,促进有效对话的生成

要进行语文对话教序,就必须围绕一定的话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问题。而问题的形成以及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决定于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积极重构。确定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教学活动的深入性开展。那么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巧设话题,激发对话呢?

1.构建儿童文化氛围,激发儿童对话的兴趣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活动淡化了儿童的视角,我们的成人世界凌驾于儿童世界之上,儿童的心灵受到了束缚,他们无法用他们的视角去自由地表达,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言语,而成人世界的言语虽然奴役了他们的思想,却始终无法与之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孩子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同时也越来越虚伪,因为他们知道教师心里想要的答案。而真正的教育,应该还孩子以他们的世界,要求我们的教师更多地去了解儿童的心理,构建儿童的学习氛围,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儿童才能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真诚地与人交流。

2.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有效的对话应该在平等关系中建立,教师是对话的激发着,同时也是对话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能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放下自己的架子,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与学生一起分享。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对话情境

有效生动的对话情境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要消除权威,如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归还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在微观层面上,对话主体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说,平等的观念、安全的场地、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构成有效对话的最基本的条件。它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意识,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最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教学情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从心理学上来说,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在专制压抑的情境中,人往往会形成一种抵制的情绪;而在民主和谐的情境中,人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乐于与人交流。

(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回应与机制协调,将对话教学推向深入

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回应也称为教师的情境教学智慧,即教师CR(Catch&Response)的捕捉回应能力。一个教师能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与智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各方面的修养,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民主平等的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其次,教师必须要有宽厚的语文素养和知识面。倘若一个教师具备了以上两个方面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运用对话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对话时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对话教学,一般选择内容丰富、争议较大的文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2)指导学生关注生活本身,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来展开对话;(3)用心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其次,教师要有很好的教学机智。教师要善于去倾听学生,但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有较强的思维灵敏度。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想办法当场作答,尽量将问题在课堂内解决。

最后,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须给予其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样才能打消学生心里的疑虑,正确地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切勿压制学生提问题,或对其问题无动于衷。

[1]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4]缪旭芳.语文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生成及其策略[J].语文建设,2005,(6).

猜你喜欢
主体文本情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