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价值体现

2012-04-13 17:31李良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政治心理思想

李良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缺少研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研究与探索,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非常紧密,而作为心理学分支的文化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分析社会文化心理的基本内涵与状况,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教育对接的对接点是很有必要的。

一、什么是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主张通过分析人类的社会文化来考察和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认为心理学当把人置于宏观的大社会环境中,以系统的、发展的眼光通过分析人类的神话、语言、风俗习惯、生产工具、房屋建筑等社会精神现象和社会物质现象来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1]。在研究取向上,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具有“宽泛性”,研究方法具有“软化性”,研究哲学根基具有“人文性”,因而备受心理学家的关注。文化心理种类的内涵很广,在宏观上包括国家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社会文化心理等,从微观上看包括校园文化心理,企业文化心理、农村文化心理等,更微小到诸如校园中贫困生的文化心理、企业下岗工人的文化心理、网络文化心理等等。

二、文化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它体现、孕育着人类的理想和超越自然的发展能力。文化形成后,它各方面因素和各方面特征就会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走向系统性,凝固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传统[2]。而这种文化传统又会介入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形成特定的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而人的文化心理素质,包括心理素质、人生价值取向、成就取向水平、文化价值心理取向、社会心理承受力和民族凝聚力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针对某一范畴的具体对象所进行的协调、转化与提升的精神建设活动。它是以融洽和谐的民主方式,通过双向交流、相互完善、共同提升以取得心灵沟通、思想共识的软性工程。归根结底,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环境关系的改善和心灵世界的美化为内涵的人文科学,或称之为关于“人”的学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使受教育者顺利实现道德要求从精神的内化到实践的外化,就必须充分借鉴心理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充分考虑到文化心理对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及个性特征在新形势下的变化,也要研究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发展和变化。

(1)文化心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两方面配合得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稳固的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这就是对爱国者的崇敬与热爱,对卖国者的憎恨,这种传统不随时间与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种良好的文化心理环境为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众多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同时,在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严重阻碍了社会民主、平等观念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2)同时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着人们形成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思想教育的开展对于以个人成长为标志的人格的塑造发挥巨大的作用,进而可以实现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有利于民族性格的培养和民族、社会健康文化心理的成长。例如,从微观的角度可以认识到通过学校思想政治的顺利开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塑造学生们健康的文化心理,进而通过家庭与社会的传播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共同营造全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积极的文化心态,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

三、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基本概况

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提倡理想情操、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兼济天下、我为人人、安贫乐道、天下为公,这种文化心理在当前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但同时在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不利于社会民主、平等观念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当前社会的文化心理总体上是积极的,与知识经济、民主法制和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崇尚科学理性,讲究契约规则,勇于开拓创新的现代文化心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但也存在着若干不健康的成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许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使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迷失方向,而各行其是。在对待利与义、理与欲或利欲与义理之间,也存在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四、发挥文化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价值

文明向上的社会心理状况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期人的现代化的动力基础。我们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缺点,就是在教育中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心理对受教者的影响,造成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远离现实生活。新时期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力度,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心理在其中的价值是势在必行的。

(1)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心理趋同性,存在着接近性和沟通性,没有沟通无须接近,而没有接近性也无法沟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找到某种相似点和沟通点,这就可以寻助于共同的文化心理。例如,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合和”文化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标志着一个民族的风格,凸显一个民族的价值,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共同的文化心理起着沟通的作用,可以打破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法宝。再如,中国老百姓从其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来看还是“感情人”,习惯于在“你待我好,我也待你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当适应中国老百姓这种特有的心理状况,高度重视并尽量满足广大群众的感情需要,努力同他们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系,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爱心,从而有效地感化、感动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校园文化能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使他们养成“以天下为己任,与人民共进退”的时代责任感,使师生具有信仰、信念层面的认同,而这正是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面貌,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在班集体建设中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同时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进取意识;文艺演出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人格力量;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其求知欲望的专题讲座,可以激发他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增长文化知识。

随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网络文化心理。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提供“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建构人本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设本土化网络心理文化,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3)建设企业文化,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心理,不仅可以让思想政治工作抓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线,把人心换人心的传统理念上升到真正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上,并且将人文管理方面最新知识最快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提高。

塑造企业文化心理可以通过重视企业文体设施的建设,注重文体活动的展开来实现,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教育员工树立以德兴企的职业观念,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经营原则,遵循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促进经营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体化,推进企业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

(4)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格局下,当前农民文化心理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求真、务实、寻美、向上的显著特征,同时中国传统农村文化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多元文化的挤压下,农民的文化心理处于种种矛盾、冲突之中,又体现出彷徨、困惑、迷茫的心理特征和焦虑、紧张、躁动的情绪特征,造成文化认同困惑,价值选择迷茫,信仰出现危机。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到当前农民文化心理的基本状况,弘扬主导文化,在农村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帮助广大农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这对于消除农民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心理困惑和精神迷茫,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中国农民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主体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文化创造的自觉性使他们以主动的心态参与现代农村文化的创建。

[1]宋广文,何文广.现代视野中的文化心理学[J].西北师大学报,2005,(1).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政治心理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理感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