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西梁水库工程地质特征

2012-04-14 04:58郑海靖
山西水利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液限陷性坝基

郑海靖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西太原030024)

1 工程概况

西梁水库作为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调蓄水库之一,位于黄河流域汾河二级支流浍河支流上,地处翼城县城南1 km处的西梁村,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一)型水库。水库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

水库枢纽主要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三部分组成。

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25.5 m,坝顶高程554.0 m,总库容376万m3。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为半封闭式,由单孔木板闸控制,采用手动螺杆启闭。早已废弃。

输水涵洞位于大坝右侧,断面1 m×1 m,为浆砌石无压洞,现均已废弃。

西梁水库作为禹门口提水东扩调蓄水库之一,为了使它能对东扩工程发挥更安全和更高的经济效益,需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加高培厚。

2 坝址工程地质

坝址位于西梁村西浍河中上游处。左右岸均为土质岸坡,坡度 35~50°,且右岸较缓,河谷断面为“U”型。

2.1 工程地质条件

左坝肩地形平缓,与坝体接触处较陡,坝肩地层上部为上更新统洪冲积()浅黄、棕黄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下部为中更新统洪积()褐黄、棕红色低液限黏土,较密实。

坝基地面高程528.0~529.2 m。坝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低液限黏土和卵石混合土;其下为中更新统洪积()低液限黏土,较密实。

坝前淤积层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密度1.68~1.83 g/cm3;干密度 1.23~1.31 g/cm3;孔隙比 0.103~1.130,粘聚力(c)5~13 k Pa,内摩擦角(φ)为 5~9°,压缩系数(aV1-2)为 0.35~0.52,垂直渗透系数 1.50×10-5cm/s,水平渗透系数 1.80×10-5cm/s。

2.2 工程地质评价

(1)坝肩土体稳定及渗漏。左、右两坝肩分布地层主要为中更新统洪积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坝体、坝肩土体稳定性较好。而且渗漏性弱,不存在绕坝渗漏问题。经水库多年运行观测,未发现左右坝肩渗漏。

(2)坝基渗漏及渗透稳定性分析。由于建库施工时未挖除河槽表层覆土,在坝基建基面以下5~6 m处揭露厚度近1 m的卵石混合土层,其中卵砾石含量约占45%,其次为砂和粉土,建坝时未采取防渗措施,构成坝基渗漏层位,坝基存在渗漏问题。坝基卵石混合土层渗透系数取K=10.0 m/d,经计算,坝基卵石混合土层渗漏量为47.83 m3/d。考虑坝基卵石混合土层之上有5~6 m的低液限黏土,而且目前坝前库区淤积物厚4 m左右,均可起到一定的阻渗、压渗作用,故坝基实际渗漏量较计算值小,再者,由于卵石混合土层之上分布有厚5~6 m的低液限黏土,且上、下游连续分布,对坝脚下游卵石混合土起一定压重作用,所以卵石混合土不会产生渗透破坏,处于渗流稳定状态。

2.3 坝体质量评价

经过调查了解,当时大坝施工时,没有严格按技术要求填筑、夯实,据施工人员回忆,当时施工时未挖除河槽表层覆土,坝体与坝基、岸坡连接处未做结合槽,只将两侧岸坡削成斜坡。施工用土由河槽两岸拉运,土料未进行勘察试验,也没有进行配料,运输方式以人抬肩挑为主。填筑方式以分层人工夯打为主,厚度一般为35~40 cm。当时的检测方法是:抽样检查,只要厚度达到要求即可,若局部有问题,再用人工夯打。坝体施工没有统一安排,各村轮流作业,无法保证作业面连续、均衡。

据勘察钻孔、竖井取样分析,坝体填筑土主要由淡黄、棕红色低液限黏土组成,属中~高压缩性土,其差异性大,坝体土填筑不均匀。

在前后坝坡均种植好多树木,树根穿插深度不一,前后坝坡表层土全部破坏,据坝后坡探井取样分析,在井深4 m处仍有湿陷,干密度为1.42 g/cm3,说明表层土体质量较差,会影响坝体稳定。建议对坝体表层植物根系土全部剥离,表层以下土层一定厚度进行翻夯处理,消除湿陷。在坝后坡脚也未发现砌石及滤层,为防止坝后坡脚出溢点较高,影响坝坡土体稳定,建议做贴坡或棱体排水,以确保坝后坡脚处坝体土处于渗流稳定状态。

另外,目前坝高坝厚不满足设计蓄水要求,建议对坝体进行加高培厚,以满足水库正常运行要求。

3 溢洪道工程地质

3.1 工程地质条件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为半封闭式,进口底高程547.9 m,断面净宽5 m,由单孔木板闸控制,采用手动螺杆启闭。早已废弃,现大多已被破坏填埋。

溢洪道所处地形为一缓坡,向下游倾斜,地面高程542.0~554.3 m,分布地层为上更新统洪冲积(Q)浅黄、棕黄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中更新统洪积(l)褐黄、棕红色低液限黏土,较密实。

3.2 工程地质评价

(1)引渠及控制段。引渠及控制段长85 m,设计底高程546.0~552.0 m,地形高程 546.0~552.0 m,地形不平整。

基础持力层为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具湿陷性,属非自重Ⅰ级(轻微)湿陷性场地,需进行湿陷性处理;另外,地基及边坡为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需进行防渗及抗冲刷处理。

基础开挖深度2.0~3.5 m,临时开挖边坡1:0.5,永久开挖边坡1:0.75;天然边坡稳定,输水后存在边坡稳定问题,需进行护坡处理。

进口段手动螺旋启闭设施也因多年未运行而老化失修,需修善设施。

(2)泄槽段。泄槽段长255.0 m,设计底高程533.0~552.0 m,地形高程542.0~552.0 m,地形高程不一。

基础持力层为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具湿陷性,属非自重Ⅰ级(轻微)湿陷性场地,需进行湿陷性处理;另外,地基及边坡为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抗冲刷能力低,必须进行防护。

基础开挖深度1.0~9.0 m,临时开挖边坡1:0.5,永久开挖边坡1:0.75;天然边坡稳定,输水后存在边坡稳定问题,需进行护坡处理。

(3)出口段。出口段长20 m,设计底高程534.0 m,地形高程538.0 m,地形平坦。

基础持力层为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具湿陷性,属非自重Ⅰ级(轻微)湿陷性场地,需进行湿陷性处理;另外,地基及边坡为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抗冲刷能力低,应设消能设施,并进行防护处理,防止溢洪道出口段冲刷。

基础开挖深度4.0 m左右,临时开挖边坡1:0.5,永久开挖边坡1:0.75;天然边坡稳定,输水后存在边坡稳定问题,需进行护坡处理。

4 输水涵洞工程地质条件

输水涵洞位于大坝右侧坝体底部,断面1 m×1 m,为浆砌石无压洞。

据调查了解已废弃多年,建议根据大坝输水情况进行加固和修复处理,以满足设计要求。

5 结论及建议

1)坝基存在渗漏问题,建议采用高喷灌浆或其他方式进行防渗处理。

2)坝体填筑质量较差,建议对已筑坝体进行加密处理;坝高坝厚不满足设计蓄水要求,建议对坝体进行加高加固、加厚。

3)溢洪道早已废弃,大多已被破坏填埋,建议尽快将其修复,完善。

4)输水涵洞已废弃多年,建议根据大坝输水情况进行加固和修复处理。

猜你喜欢
液限陷性坝基
湿陷性场地高层建筑地基方案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优选的研究
公路路基湿陷性黄土及处理对策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排水管道防沉陷设计探讨
高液限黏土固化理论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常州地区土的10mm液限与17mm液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软弱坝基渗透特性试验及防渗处理
大坪水库坝基、坝肩渗漏与稳定评价及处理
受邻近厂房影响的坝基开挖爆破设计
含砂低液限黄土路堤压实性能试验研究